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盐胁迫下氮素形态对海滨木槿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芦治国华建峰殷云龙施钦...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盐胁迫下氮素形态对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不同氮素形态营养供应下海滨木槿耐盐性差异及其机理,为提升盐碱地海滨木槿绿化应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滨海盐土,设置对照、低、中和高4个盐胁迫处理水平,利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盐分胁迫耦合作用下海滨木槿幼苗的生长特性、光合作用、氮和钾离子(K+)含量变化.[结果]经过90 d的胁迫处理,在高盐处理下海滨木槿全部死亡,中盐处理显著降低了其株高、地径,以及茎、叶和总生物量,而低盐处理对其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两种形态氮素均有助于提高海滨木槿生长、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含量,其中施NH+4-N在对照土壤中有助于提高植物生物量,但降低了K+含量.在低盐和中盐胁迫处理下,施NO-3-N显著增加了植物根系和总生物量以及K+含量.[结论]盐胁迫条件下,增施两种形态氮肥均有利于海滨木槿生物量的增加,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海滨木槿的耐盐性,不同的是NO-3-N能够有效促进根系的生长,NH+4-N则对地上部分的生长作用明显.在同一盐浓度水平处理下,与NH+4-N相比,NO-3-N更有利于缓解盐胁迫对海滨木槿的抑制作用.总体来说,盐胁迫下施NO-3-N有利于维持海滨木槿体内养分及离子含量平衡并改善光合功能,从而增强海滨木槿耐盐性.

    海滨木槿盐胁迫氮素形态光合离子

    NaCl处理下全缘冬青和红果冬青根系的转录组活性比较

    张强周鹏刘昌来余永帆...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全缘冬青(Ilex integra)和红果冬青(I.purpurea)的根系在NaCl胁迫处理中的转录组活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二者耐盐性差异的生理学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内含250 mmol/L NaCl的1/2浓度霍格兰德溶液对全缘冬青和红果冬青的两年生扦插苗进行盐胁迫处理,采集经0(盐处理前)、6和72 h盐处理的根系样品,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转录本,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两种冬青根系中的功能富集通路和特定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全缘冬青根系盐处理6 h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2616,盐处理72 h为1802;而红果冬青根系盐处理6 h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1831,盐处理72 h为3490.全缘冬青盐处理6和72 h根系中共同的KEGG富集途径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亚油酸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甜菜红素生物合成,红果冬青根系6和72 h盐处理共同的KEGG富集途径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生物合成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甜菜红素生物合成和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代谢为盐胁迫处理全缘冬青根系中特有的富集代谢通路.全缘冬青中受盐胁迫正调控的过氧化氢酶基因数多于红果冬青的,并且在盐处理下其表达水平远高于红果冬青的.[结论]全缘冬青根系较强的耐盐性可能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甜菜红素生物合成和脂肪酸脂类代谢等生理过程相关联;盐处理下过氧化氢酶基因的高效表达也可能是全缘冬青根系具较强耐盐性的因素之一.

    全缘冬青红果冬青根系NaCl盐胁迫转录组分析代谢途径

    基于SSR标记的麻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吕锋解孝满韩彪鲁仪增...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对麻栎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为麻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分布于我国7个省8个麻栎天然群体的150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筛选出的18对SSR引物,使用GenAIEx 6.51、MEGA 7.0.26和Structure 2.3.4等软件,采用AMOVA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Structure分析等方法,对麻栎群体及相应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遗传距离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18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5.62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4.104个,Shannon指数(I)平均为1.338,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895,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45,筛选出的18对麻栎SSR引物具有丰富的多态性.8个麻栎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222~1.587,遗传一致度为0.205~0.801,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52,基因流(Nm)平均为1.140,固定指数(F)均为负值且平均为-0.441.麻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小,且群体间存在杂合子剩余;其98%的变异来自群体内,2%的变异来自群体间.UPGMA聚类分析、Structure分析均将8个群体分为2组,二者的个体组成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基本一致,存在一定的交叉引种及基因渐渗现象.[结论]麻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并呈现出沿"西南—东北"方向地理变异规律.因此,对麻栎天然群体的保护应该采取原地保护和异地繁育保存相结合的措施.

    麻栎天然群体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21份木槿栽培品种表型多样性评价

    陈含王东升白冰李佳凤...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木槿品种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为改良现有木槿品种、开发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样性分析,对21份木槿栽培品种的10个数量性状和24个质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木槿品种资源表型多样性丰富,24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4.1758~4.3923,10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4.2179~4.3847;基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22时,可将21份木槿品种分成浅色类、深色重瓣类及单瓣类三大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花色数、花瓣长度、花瓣内部次色、花瓣次色的分布等9个主成分可以反映29个性状的基本特征,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88.960%,表明花越大、花色越艳丽的木槿品种观赏性越强.在相关性方面,花晕相对花瓣面积大小(HAS)、花瓣次色的分布(DPS)等花部性状与花瓣内部次色(ISC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800,叶柄的长度(LP)与叶片长度(LL)、叶片长度(LL)与叶片宽度(WL)、重瓣性(PS)与花瓣具裂(PC)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3、0.702、0.796.[结论]21份木槿栽培品种表型多样性丰富,花朵的外部形态与色彩是木槿分类的主要依据,树形、生长习性、叶片基部形状也对其形态分类有较大影响,这可以为木槿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新品种的研究奠定基础.

    木槿品种表型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西藏石榴野生群体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葛大朋任媛赵俊王玉婷...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西藏地区野生石榴种质资源,分析西藏野生石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野生石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13对SSR引物对3个自然群体共42份西藏地区野生石榴种质资源材料DNA进行PCR扩增,毛细管电泳检测扩增片段长度,使用GenAlEx和Arlequin等软件对SSR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3对引物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平均3.385个,引物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香农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量(PIC)分别为1.971、0.771、0.481和0.393.3个野生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香农信息指数(I)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1.867、0.646和0.421,林芝b(LZb)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其他2个群体.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遗传变异高达88.43%,3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6.种质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划分为3个亚群,结果与种质地理来源具有一定关联性.遗传结构分析显示西藏野生石榴有4个可能的基因库来源.[结论]13对SSR引物可用于西藏野生石榴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等研究.西藏野生石榴种质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林芝b(LZb)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遗传结构复杂,且含有最多的野生种质采样点,可予以优先保护.

    石榴野生群体SSR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西藏

    假俭草EoNLA基因克隆与其转基因拟南芥在不同磷水平下的表型鉴定

    何青青刘传强李建建王晶晶...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磷元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NLA(nitrogen limitation adap-tation)蛋白是一种RING型E3泛素连接酶,参与磷转运蛋白的泛素化调控,在植物体的磷素平衡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假俭草这类天然适应低磷土壤条件的植物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假俭草EoNLA的磷高效转运分子机制,为草坪草适应酸性土壤生境的磷高效转运分子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RACE方法克隆获得EoNLA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的全长序列及编码氨基酸序列,采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确定EoNLA蛋白膜定位;通过qRT-PCR方法分析EoNLA基因低磷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结果]EoNLA基因序列全长1353 bp,编码一个长度为331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具有NLA蛋白典型的RING结构域和SPX结构域,EoNLA蛋白定位于细胞膜,EoNLA基因在根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茎和叶的表达.[结论]EoNLA基因具有根组织表达特异性,且基于拟南芥转基因植株进行的功能鉴定,进一步显示EoNLA基因具有磷素调控相关的功能.

    假俭草磷素调控EoNLA功能分析

    柳树痂囊腔菌的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

    程强赵丽娟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报道柳树痂囊腔菌(Elsinoë murrayae)的全基因组序列,与甜橙痂囊腔菌杨树致病型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为阐述柳树痂囊腔菌的致病和适应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仪对柳树痂囊腔菌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预测蛋白编码基因,筛选与致病相关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小分泌蛋白基因和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根据痂囊腔属真菌基因的直系同源关系,筛选柳树痂囊腔菌和甜橙痂囊腔菌杨树致病型之间共有特异性的基因和二者之间差异基因,并进行GO富集分析.鉴定柳树痂囊腔菌的交配类型位点,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分离株的交配类型.[结果]组装获得了1个20.7 Mb基因组,完整度99%;预测出8256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包括486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193个小分泌蛋白基因和16个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GenBank登录号:NKHZ00000000).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显示柳树痂囊腔菌和甜橙痂囊腔菌杨树致病型亲缘关系最近,两者之间具有12个在其他痂囊腔菌中没有的共有特异性基因.两个真菌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筛选出752和1746个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毒素代谢的生物学过程.已有分离株的交配类型均为MAT1-2.[结论]获得柳树病原真菌-柳树痂囊腔菌的基因组,筛选出痂囊腔菌中负责寄主适应性的候选基因,分析了柳树痂囊腔菌交配系统,这可为柳树病害防治和柳树-病原真菌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柳树痂囊腔菌柳树疮痂叶斑病基因组甜橙痂囊腔菌交配类型

    短小芽孢杆菌LYMC-3菌株对拟茎点霉的拮抗作用

    潘敏朱明龙谈家金李亮亮...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短小芽孢杆菌LYMC-3菌株对稻瘟病、黄瓜枯萎病及棉花黄萎病等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测定LYMC-3菌株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其抑菌谱,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LYMC-3菌株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松树脂溃疡病菌(Fusarium circinatum)、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七叶树壳梭孢菌(Fusicoccum aesculi)、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山茶炭疽菌(Guignardia camelliae)、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orella)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抑菌活性最强的病原真菌,进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结果]LYMC-3菌株对8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带长度及抑菌活性大小依次为:拟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葡萄座腔菌>松球壳孢菌>七叶树壳梭孢菌>金黄壳囊孢菌>松树脂溃疡病菌>山茶炭疽菌.LYMC-3菌株发酵滤液对拟茎点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0.36%,对其分生孢子24 h萌发抑制率为88.16%.[结论]短小芽孢杆菌LYMC-3菌株抑菌谱广,其发酵滤液对拟茎点霉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短小芽孢杆菌抑菌谱拟茎点霉植物病原真菌

    大蛾卵跳小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建军王敬贤栾庆书都慧...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大蛾卵跳小蜂寄生蜂舞毒蛾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性二型

    尖长蝽科一中国新记录属种(半翅目:异翅亚目)

    肖诗雅高翠青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尖长蝽科(Oxycarenidae)昆虫隶属于异翅亚目长蝽总科(Lygaeoidea),多取食植物的种子,是重点关注的农林业害虫.本研究记载一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中国新记录种——古北暗翅长蝽,藉此进一步修订国内的尖长蝽科类群,补充尖长蝽科分类学研究资料.[方法]用蔡司(Zeiss Discovery V20)体视解剖镜对已采集的尖长蝽科类群昆虫标本的整体和局部结构进行观察比较,之后对雄虫生殖器进行解剖,并使用体视解剖镜连接拍照系统,分别聚焦拍摄虫体不同平面的照片并进行叠加,以获得虫体各部分均较为清晰的图片.同时使用徕卡M205FA体视解剖镜和相机,以及配套软件(版本4.5.0)进行雄虫生殖器官的叠加拍照和测量信息获取.[结果]研究发现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种类与国内已记录种类不符.该种长翅型,整体呈三角形,从头顶至腹末端逐渐加宽,体背面有光泽.体长3.85~4.15 mm,体宽1.70~1.80 mm.头较尖,长略等于宽.小颊短小.触角第Ⅰ节不伸过中叶端部,触角瘤由背面可见.喙伸达中足基节前缘.触角和喙黑褐色.复眼远离前胸背板前缘.头部、前胸背板前叶黑褐色,前胸背板后叶深褐色,后缘土黄色.头部、前胸背板和小盾片具浓密刻点.前翅整体色暗,宽大,革片端缘内凹.革片上翅脉与底色同色、稍隆凸.爪片具3列清晰的刻点.膜片长度超过腹部末端,黑褐色,基部与革片相接处具一淡褐色条带,膜片外侧两条纵脉二分叉.臭腺黄白色、发达、伸出.前足股节端部无刺或具一小刺.各足股节、第Ⅲ跗节黑褐色;转节、胫节和第Ⅰ、Ⅱ跗节黄褐色;爪黑色.腹部周缘黑褐色,中部红褐色.生殖节开口后缘和杯状骨片愈合;杯状骨片端缘具深缺刻.抱握器外突大且圆,内突极小且尖,抱握器基部叶片弯曲成直角.[结论]经鉴定证实,该虫为尖长蝽科的中国新记录属——暗翅长蝽属(Philomyrmex Sahlberg,1848)以及新记录种古北暗翅长蝽(Philomyrmex insignis Sahlberg,1848).

    长蝽总科暗翅长蝽属古北暗翅长蝽古北区新记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