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沼液中HCO-3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

    辜旭汤逸帆申建华朱咏莉...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沼液施用过程中HCO-3对土壤CO2释放的影响机制.[方法]分别向土壤添加沼液原液(BS)、原液去除HCO-3(BS-B)、去离子水加HCO-3(W+B)和去离子水(W)后,对土壤进行30 d的培养,观测土壤CO2释放特征.[结果]BS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从2 h时的36.6 mg/(kg·h)快速降至30 d时的2.7 mg/(kg·h),BS-B处理CO2释放速率从最高时的9.3 mg/(kg·h)(第1天)降至1.9 mg/(kg·h)(第30天),前者显著高于后者.30 d内,BS处理下土壤CO2累计释放193.0 g/kg,BS-B处理下仅为97.8 g/kg.由此可见,沼液中的HCO-3显著促进了土壤CO2的释放.相比较而言,W+B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从最高时的12.0 mg/(kg·h)降至15 d时的0.6 mg/(kg·h),培养期内土壤CO2累计释放54.5 g/kg;W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在培养期内的变化为0.2~1.6 mg/(kg·h),CO2累计释放34.4 g/kg.培养期内,BS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量是BS-B与W+B两处理之和的1.6倍.HCO-3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主要发生在上覆水层,且以HCO-3水解及NH+4氧化贡献的H+与HCO-3的相互作用为主要途径.[结论]施用沼液后,大量HCO-3的添加是引起土壤CO2释放加快且释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CO2释放的增加并非HCO-3本身与除HCO-3之外沼液其他组分贡献的加和,二者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

    沼液土壤pHHCO-3CO2释放速率

    凉山油橄榄主栽品种叶中营养物质和酚类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王碧霞杜小奇邓燕蔡晓梅...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油橄榄叶是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林废弃物,研究不同品种及叶龄油橄榄叶中主要营养物质和酚类含量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油橄榄叶在药品、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等方面的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四川凉山6个油橄榄主栽品种的老叶和嫩叶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游离氨基酸(FAAC)、可溶性糖(SSC)和可溶性蛋白(SPC)等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7种主要酚类成分(橄榄苦苷、芦丁、木犀草素-4′-O-葡萄糖苷、芹菜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槲皮素和芹菜素)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凉山地区油橄榄老叶和嫩叶中主要营养物质和酚类成分呈季节性不均匀分布状态,7种酚类成分在夏秋季节波动幅度大,FAAC、SSC、SPC含量在2—3月和5—6月相对较高;6个品种中,'鄂植'与'卡林'叶中营养物质和酚类成分比其他品种丰富,且嫩叶中其含量水平比老叶的高.[结论]油橄榄叶中营养物质丰富和酚类成分稳定的最佳季节为春季,'鄂植'和'卡林'嫩叶可作为潜在的高值化应用品种材料来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油橄榄叶酚类成分营养物质季节变化四川凉山

    基于RFE_RF算法的幼龄沉香叶片含水率预估模型

    王甜王雪峰刘嘉政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随机森林算法在树木水分预测模型中高维度变量筛选困难及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基于递归特征消除(RFE)与随机森林(RF)的融合算法,构建幼龄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可见光图像与叶片含水率的估测模型,探索适合幼龄沉香生长的水分条件,为实现沉香幼苗水分亏缺程度的无损监测提供可行方法.[方法]以2年生的名贵树种沉香为研究对象,用相机获取4种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幼龄沉香可见光图像,提取15种图像特征,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法筛选沉香叶片最优的图像特征子集,然后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沉香叶片含水率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将RFE_RF模型与常规随机森林(RF)以及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LSSVM)相比较,检验模型的可行性.利用递归特征消除和随机森林融合(RFE_RF)算法筛选出幼龄沉香叶片图像的标准红光值(INR)、饱和度(S)、矩形度(ER)3个特征,并以此作为模型自变量.[结果]与重度水淹胁迫相比,幼龄沉香对于长期重度干旱胁迫更加敏感,且干旱时间超出2周时幼苗叶片严重受损,威胁沉香生长;沉香最适叶片水分生长范围为50%~65%,适度增加水分,有利于沉香生长.基于RFE_RF融合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敏感度、特异性、误报率和精度分别达到88.64%、85.31%、14.39%和91.62%,优于LSSVM模型效果;与RF预测模型相比其敏感度提高3.34%、特异性提高10.87%、误报率降低36.83%、精度提高13.39%.[结论]基于RFE_RF融合算法建立的沉香叶片颜色、形状特征与含水率的模型,解决了随机森林过程中高维度变量选择问题,提高了RF在林木水分预测模型中的精度,实现了沉香幼苗叶片含水率的无损估测和诊断,为珍贵树种在经营管理中对水分进行准确管控提供了新思路.

    沉香递归特征消除(RFE)随机森林(RF)算法含水率预估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植被检测方法

    徐姗姗吕净妍陈芳媛
    185-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被检测是城市生态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遥感图像中植被存在阴影区域、遮挡区域以及色彩上的畸变等,导致当前的植被检测精度较低.基于遥感卫星影像,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快速有效地检测出城市中的植被区域,为植被资源统计等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植被区域进行检测.对不同的优化器,通过设置不同的卷积核大小,对精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网络层数进行研究,对设置合适网络层数进行分析,用构造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实验数据上进行植被区域检测.[结果]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处理二维图像时,无需手动提取特征,进行简单少量的预处理后,直接把图像输入到CNN模型中进行训练,即可实现图片的识别分类功能.降低了预处理的难度,同时局部感知和权值共享大幅度地减少了参数量,加快了计算速度.次抽样还能保证图像处理后的平移、旋转、缩放和拉伸的不变性.解决了传统方法计算量和样本量大、结构复杂以及费时的缺点.在采集到的高分辨率紫金山区域的遥感图像中,通过设计的多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区域中的植被资源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不同的优化器、卷积核和网络层数,植被检测精度达到95.4%,明显高于当前众多植被检测算法.[结论]在深度学习中,目标检测的精度依赖于网络的结构设置,通过对优化器、卷积核以及网络层数进行设定,可以明显提高目标检测效率和精度.

    植被检测深度学习卷积网络结构图像分类

    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禾本科群落盖度对雀形目鸟类集团的影响

    邵君学胡昕欣王俪玢FATHIELRAHAMAN H Ajloon...
    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太湖流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禾本科植物群落盖度对雀形目鸟类集团的影响,为太湖流域鸟类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江苏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使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分别获取禾本科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及雀形目鸟类相关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禾本科群落盖度和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的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雀形目鸟类集团划分.[结果]①研究区域内共记录到禾本科植物20属22种,雀形目鸟类66种1637只;②栖息地禾本科群落盖度与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显著正相关(r=0.981,P=0.003),禾本科物种组成及群落高度与雀形目鸟类个体数占比并无显著相关性;③研究区雀形目鸟类可划分为3个集团,即小型鸟集团(低体质量、低翼长、低嘴锋长)、中型鸟集团(中体质量、中翼长、中嘴锋长)和大型鸟集团(高体质量、高翼长、高嘴锋长);④禾本科群落盖度显著影响小型鸟集团(r=0.847,P=0.035),中型鸟集团对禾本科群落盖度季度变化无明显响应(r=0.513,P=0.188),大型鸟集团数据量较少未显示相关性.[结论]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中,禾本科群落盖度对雀形目小型鸟集团个体数占比有显著影响,对中型鸟集团及大型鸟集团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或可通过控制禾本科群落盖度以调控栖息地中不同性状的雀形目鸟类集团.

    禾本科群落特征雀形目鸟类集团鸟类栖息地管理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枣瘿蚊幼虫在设施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阎雄飞程鑫辉郝哲王庭昊...
    20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枣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在陕西榆林设施枣树基地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枣瘿蚊幼虫在设施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掌握枣瘿蚊在寄主上的发生情况和生物学特性,为该虫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4—5月,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柳树会村,选取枣瘿蚊幼虫危害严重的设施枣树样地.采用五点抽样法、双对角线抽样法、棋盘式抽样法、平行线抽样法和"Z"形抽样法抽取受害枣树,运用全株调查法(全查法)统计每株枣树上枣瘿蚊幼虫的数量.5种抽样方法与全查法之间进行t检验、误差率和变异系数比较,筛选出最适合的抽样方法,然后应用7种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枣瘿蚊幼虫在设施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5种抽样方法均适合设施枣树枣瘿蚊幼虫的调查,其中平行线抽样法为最适合的抽样方法.调查表明,枣瘿蚊幼虫在设施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间相互吸引,密度越大,个体群聚集度越高;其聚集分布由个体的聚集习性引起.依据Iwao的m?-m回归分析确定了枣瘿蚊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3.8416/D2(2.8783/m+0.1765),当枣瘿蚊幼虫的防治阈值设置为4头/株,序贯抽样模型公式为T(n)=4 n±7.4214 n.若调查100株设施枣树,当枣瘿蚊幼虫数量累计大于474头时,需要进行防治.[结论]枣瘿蚊幼虫在设施枣树上的最适调查方法为平行线抽样法,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为该虫在设施枣树上的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枣瘿蚊设施枣树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

    跳小蜂科一中国新记录属及一新种记述

    姜钰婷李成德范咏梅
    209-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进一步丰富我国以及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编目,发掘我国跳小蜂科寄生性天敌资源,在海南省9个市县开展了跳小蜂采集工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对在海南省通过黄盘诱集法获得的千余跳小蜂标本进行检视,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以外部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研究.[结果]鉴定出跳小蜂科1新种,并详细记述了其雌成虫的形态特征,并附特征照片.与相近种进行对比分析,编制了古北区和东洋区种类的分种检索表.[结论]新种命名为海南阔角跳小蜂(Zaplatycerus hainanensis sp.nov.),为该属在我国首次报道.

    四突跳小蜂亚科阔角小蜂属海南阔角跳小蜂寄生蜂天敌

    夏季干旱半干旱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

    侯秀娟闫晓云王波李心愿...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测北方干旱半干旱城市公园绿地不同植被结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颗粒物浓度,并评价影响因素及其交互影响,为北方城市居民选择游憩时间及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7—8月,同步观测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5种植被结构及对照点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颗粒物浓度,分析空气负离子与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植被结构空气负离子浓度基本呈"V"形变化特征,空气颗粒物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早晨,最低值出现在下午;不同植被结构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均高于对照点,且复层植被结构产生的负离子浓度要高于单层植被结构,不同植被结构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调控存在着削减和集聚并存的效应;气象因子是影响空气负离子和空气颗粒物浓度的主要因素,风速与空气负离子浓度间显著负相关,温度与空气负离子浓度、总悬浮颗粒物(TSP)和PM10浓度间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空气负离子浓度、TSP和PM10浓度间显著正相关,露点温度与PM2.5和PM1.0浓度间显著正相关;空气负离子浓度与PM1.0浓度间显著负相关.[结论]复层植被结构较单层植被结构对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更加显著的作用,疏密适当的植被对减少空气颗粒物浓度起到积极作用;依据观测结果,建议城市周边居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最佳时间选择在9:00—10:00和14:00—17:00.

    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空气颗粒物气象因子环境质量呼和浩特

    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城区蓝绿空间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宋爽石梦溪胡珊珊王韶晗...
    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镇化进程中蓝绿空间不断遭受侵蚀,厘清其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城市用地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1981—2020年5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设定时间节点,探究其蓝绿空间演化特征,从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两方面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并解析其演化驱动机制.[结果]①研究区耕地、林地和水域及湿地面积均发生显著缩减,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政府颁布的相关土地利用政策与城市规划方案是研究区蓝绿空间演化的基础依据.②研究区蓝绿空间总占比在各梯度都呈减小趋势,耕地、水域及湿地在主城区及近郊明显减少;林地占比在城市中心及紧邻松北新区主要建设用地外围出现小幅度减少;草地在主城区范围有所增加.③1981—2017年研究区蓝绿空间收缩演化模式以主城区内吞式为主;2017—2020年边缘式收缩成为蓝绿空间主要演化模式;蓝绿空间收缩由城市中心建筑用地内部单元逐渐向外围转移.④研究区各类蓝绿空间演化受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社会经济因素是直接驱动力,自然因素驱动作用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显著.[结论]研究明确了1981—2020年哈尔滨中心城区各阶段蓝绿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引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及自然因素对蓝绿空间演化的驱动作用,可为东北地区城镇快速扩张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蓝绿空间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蓝绿空间城市演变驱动机制空间计量模型哈尔滨

    基于LIM分析的城市公园植物色彩配置应用研究——以杭州西湖曲院风荷为例

    章晶晶胡广梁木风
    230-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色彩是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观赏特征之一,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设计日渐成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通过更加合理的植物色彩搭配来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性,已成为营造高质量植物景观的有效措施,是丰富园林景观的关键途径.[方法]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和GIS技术构建了包含植物个体色彩和个体空间定位信息的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进一步运用缓冲区分析、优化热点分析、PCA分析、t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色彩植物在曲院风荷的季相变化、空间分布和色彩组合规律.[结果]曲院风荷公园除绿色本底外,红色为春季乔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粉色为灌木层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黄色为秋季应用面积最大的色彩.春季色彩的种类最丰富;而秋季色彩组合形式最多样.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了不同的植物色彩配置模式.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功能区,色彩配置的季相变化存在一定区别.以观景为主的观赏游览区,在乔木层的色彩配置较为丰富;而以游客互动为主的休闲活动区,灌木层的色彩种类及季相变化最为丰富.面积会影响乔木的色彩组成比例,面积越大,彩色乔木的比例越高;但是对于色彩更为丰富的灌草层,面积的作用很小.[结论]植物色彩的应用面积、色彩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均会随植物季相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GIS平台构建了一个较为简化的LIM模型,可以较好地满足特定的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和分析,快速有效地归纳出植物配置规律和空间特征.

    植物景观色彩分析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曲院风荷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