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及其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前景

    王子玥甄艳刘光欣席梦利...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ATAC-seq)是2013年在人类免疫细胞中建立的用于研究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技术.该技术已在人类及小鼠等模式动物的基因组调控元件鉴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识别及转录调控机制的解析等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ATAC-seq技术在植物领域中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中.笔者主要概述了 ATAC-seq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包括染色质可及性图谱绘制、抗逆机制解析、表观修饰鉴定及调控元件识别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阐述了 ATAC-seq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潜力,以推动ATAC-seq技术在木本植物表观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木本植物染色质可及性表观基因组学

    中国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碳储量测算及固碳潜力分析

    王大卫沈文星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森林碳储量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主体地位,通过确定人工乔木林碳密度和植被固碳增值碳储量,预测人工乔木林碳汇潜力,为改善人工乔木林的林龄和树种结构、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进而为提高人工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我国实现增汇减排的目标.[方法]比较分析我国第8次(2009-2013)和第9次(2014-2018年)森林资源清查中各优势树种人工林的面积和蓄积量数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biomass methods)分别估算并对比我国6种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分析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在两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增值部分的碳贡献率,综合评价我国不同林龄结构人工乔木林的固碳功能;采用拟合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的Logistic回归生长方程,结合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预测不同龄级各优势树种的蓄积量,估算我国现有人工乔木林未来15年及至2035年的碳汇增值潜力.[结果]两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主要人工乔木林总碳储量增加了 498.81 Tg,年均增加量99.76Tg.第9次资源清查结束时,6个主要树种不同林龄(组)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439.19 Tg)>成熟林(426.43 Tg)>近熟林(359.75 Tg)>中龄林(292.34 Tg)>幼龄林(105.15 Tg),分别占人工乔木林总碳储量的27.07%、26.28%、22.17%、18.02%和6.47%;不同龄组的碳密度从小到大依次为过熟林(59.17 Mg/hm2)<幼龄林(169.12 Mg/hm2)<成熟林(178.13 Mg/hm2)<近熟林(190.38 Mg/hm2)<中龄林(348.09 Mg/hm2).到2035年,我国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将分别达到1 716.27 Tg和36.51 Mg/hm2,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92.92%和93.17%.[结论]两次森林资源清算结果相比,6种主要树种人工乔木林的碳储量均有显著增加,随着林分的不断成熟,碳储量呈现出线性正向增加的趋势,而碳密度受蓄积量与面积比的影响其增幅各不相同;至2035年人工乔木林碳储量约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20%,可以预见中国人工乔木林碳储量有很大的增加潜力.

    人工乔木林碳密度碳储量固碳潜力材积源-生物量法Logistic生长方程

    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雷海清孙高球郑得利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浙江省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研究,摸清区域森林碳储量现状,为区域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温州市2018年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的马尾松林、其他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柏木林、硬阔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等10种主要类型的森林资源监测数据,以及30个调查样地的实测数据,用平均生物量转换因子法计算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机碳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18年,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81.70 Tg,其中乔木层18.46 Tg,灌草层1.55 Tg,凋落物层1.02 Tg和土壤层60.67 Tg,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2.60%、1.89%、1.25%和74.26%.温州市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23.81 t/hm2,其中乔木层27.98 t/hm2,灌草层2.34 t/hm2,凋落物层1.54 t/hm2和土壤层91.95 t/hm2,土壤有机碳库为植被有机碳库的2.88倍.乔木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储量是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占全部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96.86%.乔木层碳密度最大的是柏木林,达到46.06 t/hm2;阔叶混交林碳密度最低,为20.50 t/hm2;土壤层中,碳密度最大的为柳杉林,达到136.97 t/hm2;最小的为其他松木林,为49.38 t/hm2.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碳密度有一定差异,其中柳杉林碳密度最大(185.42 t/hm2),最低的是马尾松林(83.34 t/hm2).各组分碳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凋落物层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层碳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层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最大.其他各组分之间相关关系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结论]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略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碳密度.

    碳储量碳密度森林生态系统浙江省温州市

    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增汇策略

    肖君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并提出增汇策略,为天然林的固碳能力提升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2003-2018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结合主要林分组含碳率、根冠比,估算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变化和碳密度.[结果]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由2003年的156.11 Tg增加到 2018年的248.68 Tg,年均增长率为3.15%;碳密度由2003年的47.30 Mg/hm2增加到2018年的76.24 Mg/hm2,年均增长1.93 Mg/hm2.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以阔叶类树种(含针阔混交林)占主体,4个清查时期占比均超过70%,最高达86.47%.2003-2018年,天然乔木林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比58.78%~73.76%,碳储量占比50.72%~61.90%,面积和碳储量都以幼、中龄林为主,但占比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呈现碳储量占比明显低于面积占比的特征.天然乔木林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林分的碳密度总体上以阔叶类高于针叶类.[结论]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呈较快增长趋势,碳密度不断提高,碳汇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的持续,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天然乔木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未来固碳潜力巨大.

    天然乔木林碳储量碳密度增汇福建省

    基于SLAF-seq的天竺桂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杨颖刘向东段豪芦治国...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天竺桂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分别对来自7个天然群体的30份天竺桂资源进行特异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基于检测到的SNP位点信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各样品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5.11倍,开发获得1 296 000个SLAF标签,其中377 250个SLAF标签在不同样品间具有多态性,共包含3 409 402个群体SNP,经过滤,最终获得268 821个高度一致性的群体SNP.基于这些SNP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天竺桂是由中国东部向中国西部逐渐进化的.系统进化、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均表明,来自5省(直辖市)7个天然群体的群体内变异小于群体间变异.30份天竺桂资源可分为2个大的亚群,其中,第1亚群位于中国第2阶梯上,第2亚群位于中国第3阶梯上,2个亚群间被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山脉阻隔.第2亚群又可进一步分为3个小亚群,其中,来自浙江省和安徽桃岭的为第1个小亚群,来自安徽霍山的为第2个小亚群,而来自河南伏牛山的为第3个小亚群,第1个和第2个小亚群间被长江阻隔.[结论]山脉和湖泊的阻隔可能是造成天竺桂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次揭示天竺桂遗传结构及地理变化规律,为我国天竺桂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科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天竺桂SLAF-seqSNP遗传分析

    美洲黑杨与青杨杂交F1代苗期表型性状的分化及其类型划分

    张庆源田野王淼翟政...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美洲黑杨'1-69'杨(Populus deltoides,Lux')×青杨(P.cathayana)F1代初选无性系苗期表型性状指标的分化,解析不同性状分化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并对无性系进行类型划分,综合考虑无性系性状以及对应的目标用途,为应对干旱等条件下杨树造林的适地适树(无性系)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马浪湖林场36个'1-69,杨x青杨F1代无性系3根1干苗为材料,调查苗木的生长量、叶片形态、气孔特征、侧芽萌发情况和分枝特性等17个指标,分析各指标的变异特征,并根据性状变化对无性系进行分类和评价.[结果]F1代无性系的生长和表型指标均具有显著的分化,总体上呈连续的正态分布特征,其中侧枝数与侧芽萌发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102.0%和93.5%.相关分析表明,苗木生长指标与叶片形态以及分枝特性指标显著正相关,但与叶片气孔特征无显著相关.叶面积以及叶干质量分别与叶片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与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呈显著正相关.叶片长宽比与叶柄相对长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也与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比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和叶干质量的异速生长指数为1.007 4,整体呈等速生长关系,与分枝特性等无相关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表型性状可以把36个F1代无性系分为8类,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的生长、分枝特性和潜在的抗旱性能.[结论]美洲黑杨和青杨杂交F1代无性系表型性状变异丰富,通过早期判断可以针对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造林提供无性系选择的初步信息,其中类型Ⅳ中的4个无性系生长量最大、侧枝少,叶型和气孔特性等表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耐旱特征,可以选择用于在偏干旱的平原地区或山地进行进一步的适应性造林试验.

    南方型杨树杂交子代表型性状叶型异速生长分析分枝特性气孔密度

    薄壳山核桃原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贾展慧贾晓东许梦洋莫正海...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原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强抗氧化性增强了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同时赋予植物清除人体自由基的保健作用.研究薄壳山核桃种仁中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对改良薄壳山核桃的种质与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薄壳山核桃'波尼'115和135 d种仁混合样品为材料,通过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后,获得了薄壳山核桃原花青素合成关键酶相关基因CiDFR、CiLAR和CiANR的基因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水平分析.[结果]CiDFR基因长1 148 bp,包含1 02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39个氨基酸;CiLAR基因长1 390 bp,包含1 050 bp的ORF,编码349个氨基酸;CiANR基因长度为1 104 bp,包含1014 bp ORF,编码337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iDFR和CiANR基因在种仁发育中期(95-105 d)表达量较高,之后快速下降至较低值;CiL4R基因在95 d表达量较高,之后快速降低,在155 d样品中表达量又升至最高点.[结论]CiDFR和CiANR基因表达量与酚类代谢物含量变化相关性较强,而CiLAR基因与之相关性较弱.

    薄壳山核桃酚类代谢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定量PCR

    遮阴对濒危植物朝鲜崖柏光合特性的影响

    苑景淇于忠亮兰雪涵李成宏...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濒危植物朝鲜崖柏(Thuja koraiensis)光合特性,探讨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开展朝鲜崖柏的有效保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器,测定朝鲜崖柏7年生扦插苗在不同光环境(L0、L1、L2、L3,即遮阴度分别为0%、25%、50%和75%)下光响应曲线、光合日变化和色素含量,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随遮阴度增加,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显著减小,表明朝鲜崖柏具有一定的耐阴性.随遮阴度增加光合日变化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之降低,非气孔限制因素是朝鲜崖柏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朝鲜崖柏通过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适应遮阴环境.在不同光环境下,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光合日变化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决定系数排序,在LO和L1处理中空气相对湿度影响最大,在L2和L3处理中光合有效辐射(PAR)影响最大.[结论]朝鲜崖柏在全光照和遮阴25%时有较好的光合性能,具有一定的耐阴性,但遮阴度过高时会因光照不足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朝鲜崖柏遮阴处理光合特性色素含量通径分析

    4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田梦阳窦全琴谢寅峰汤文华...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4个薄壳山核桃品种'莫愁''卡多''绍兴''威奇塔'的光合与生长特性,为薄壳山核桃良种优选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4个品种5年生嫁接苗的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以及生长量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个品种7月下旬光合日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绍兴'的净光合速率(Pn)峰值和日均值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影响4个品种Pn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绍兴'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与光饱和点(PLSP)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光补偿点(PLCP)和呼吸速率(Rd)低于其他品种;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0)均是'绍兴'最高,'莫愁'次之.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响应特征参数与荧光参数有极强的相关性,Fv/Fm和Fv/F0均与Pn,max呈显著相关;地径与Pn.max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4个薄壳山核桃品种均具有较强的强光和高温适应能力,其中'绍兴'的生长适应性最强,'莫愁'次之.苗木生长与夏季光合性能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绍兴'较优的光合性能主要表现为高光化学效率和较宽幅的光强利用能力.

    薄壳山核桃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生长量

    雄全异株桂花不同花期光合和内源激素的变化

    张成王小燕王贤荣段一凡...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同时拥有雄株和两性株,具有极为罕见的雄全异株繁育系统.对桂花不同花期的光合特性及花部组织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雄性和两性桂花在不同花期的光合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评价雄性和两性桂花生长适应性及后续生理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雄性和两性桂花不同花期的光合特性进行测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生长素(IAA)、茉莉酸(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s)5种植物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雄性桂花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在不同花期均低于两性桂花的;测定的5种激素中,平均激素含量最高的为脱落酸;茉莉酸含量在雄花的花期内持续增加,玉米素核苷含量在两性花的花期内不断升高.[结论]气孔导度是影响桂花净光合速率的一个关键因子,与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脱落酸和茉莉酸的不断积累可能导致了雄性桂花花瓣的大量脱落;玉米素核苷在两性桂花花期的积累对果实的发育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雄全异株桂花不同花期阶段提供基础生理数据,为后续探索雄花花瓣脱落及果实发育提供参考.

    桂花光合特性植物激素雄全异株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