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

郑小波

双月刊

1000-2030

nauxb@njau.edu.cn

025-84395214

210095

南京市卫岗1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多科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动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园艺科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化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土地管理及农业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和文献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开花素FT的功能及其表观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蒋甲福杨一曼王琦陈素梅...
    805-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花是高等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光照、温度、植物激素等多种因子参与这一调控过程.开花素FT(FLOWERING LOCUS T)是叶片中开花途径的汇集点,它可以整合不同开花途径的信号,在成花转变和花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块茎形成、种子萌发、芽的萌动、分枝和气孔开放调节等也具有重要功能.本文从FT在成花转变、花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其表达的表观调控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FT和花期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开花花发育开花素光周期表观遗传

    m6A甲基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晓晗陈婧钟翔周斌...
    812-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RNA分子上存在着多种修饰方式,如5-甲基胞嘧啶(m5 C)、6-甲基腺嘌呤(m6 A)、1-甲基腺嘌呤(m1 A)和假尿嘧啶(Ψ)等.而其中RNA分子腺嘌呤第6位氮原子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即m6 A(N6-methyladenosine)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在干细胞命运决定、肌肉发育、精子形成以及肿瘤发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40多年前已经发现病毒RNA中含有m6 A修饰,m6 A功能的行使主要在甲基转移酶(编码器"Writers")、去甲基化酶(消码器"Erasers")和结合蛋白(读码器"Readers")的参与下进行,他们共同调控m6 A的发生.不同种类的病毒,在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中产生不同的m6 A修饰.而m6 A修饰对病毒和宿主RNA的调控机制不尽相同.m6 A修饰对宿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与宿主的免疫系统有关.MeRIP-Northern blot和MeRIP-seq等技术的发展帮助加深对该领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m6 A甲基化在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猴空泡病毒(Simian vacuolating virus 40/Simian virus 40,SV40)、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呼吸道合胞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和植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探讨该甲基化修饰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M6a甲基化病毒复制相互作用

    陆地棉E3泛素连接酶基因GhPUB19D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金姝雯安晓晖葛冬冬刘康...
    823-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克隆陆地棉U-box E3泛素连接酶基因GhPUB19D并分析其在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PCR从棉花cDNA文库中扩增盐胁迫和大丽轮枝菌处理均上调表达的GhPUB19D全长cDNA;qRT-PCR分析GhPUB19D的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对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的响应;构建pBIN-GhPUB19D-GFP载体并导入烟草叶片中,分析GhPUB19D的亚细胞定位;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和转基因过表达GhPUB19D基因分析该基因对植物的耐盐性和抗病性的影响.[结果]GhPUB19D基因ORF全长2043 bp,编码680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含有1个U-Box和3个ARM结构域,定位于高尔基体.GhPUB19D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多种逆境胁迫响应顺式作用元件.GhPUB19D在棉花根和叶片中优势表达.聚乙二醇(PEG)、NaCl、脱落酸(ABA)、乙烯(ET)、水杨酸(SA)、赤霉素(GA3)处理后,均可诱导GhPUB19D在1 h达到表达峰值.VIGS沉默GhPUB19D棉花在接种大丽轮枝菌Vd991之后,叶片黄化和枯萎较正常植物更为严重,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增加.转GhPUB19D基因可以提高拟南芥在ABA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但不能减轻ABA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转GhPUB19D基因可以提高拟南芥幼苗的耐盐性,ABA的SnRK2.3/2.6信号通路下游的AtABF3和AtABF4对盐胁迫的响应增强,而AtRD26、AtMYB44、AtRAB18、SLAH3等对盐胁迫的响应减弱.转GhPUB19D基因可以显著减轻大丽轮枝菌病症,显著降低拟南芥植株中大丽轮枝菌含量,提高AtPR1、AtPR2、AtPR3、AtPR4、AtPR5、AtNPR1等系统获得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对大丽轮枝菌的响应.[结论]过量表达GhPUB19D可显著提高植物的耐盐性和黄萎病抗性.

    陆地棉U-boxE3泛素连接酶GhPUB19耐盐性抗病性

    密度和灌溉量互作对76cm等行距机采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吴凤全林涛陈兵林周治国...
    83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密度与灌溉量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产量的调控效应,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方法]在新疆阿克苏棉区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设置13.5万株·hm-2(D1,低密度)、18.0万株·hm-2(D2、中密度,CK)和22.5万株·hm-2(D3,高密度)3个密度处理主区,3150 m3·hm-2[I1,重度亏缺(田间持水率的50%)]、4050 m3·hm-2[I2(CK),轻度亏缺(田间持水率的75%)]和4950 m3·hm-2[I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率的100%)]3个灌溉量处理副区,研究密度和灌溉量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棉铃时间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灌溉量的提高均能延缓花铃期后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单位面积的结铃数均增加,但经济器官的分配比例及单铃重有所降低.增加灌溉量,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器官分配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单铃重随灌溉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密度与灌溉量互作条件下,D3I1的干物质快速累积量较大.进入吐絮期后,D3I1的经济器官分配比例高,使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3.48%~25.93%和1.14%~43.29%.[结论]在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高密度种植、重度亏缺灌溉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向经济器官的转移,提高单铃重、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棉花机械采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不结球白菜抗病相关基因BcCPR1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邵岑袁水林王远朱蔚曈...
    84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BcCPR1基因对灰霉菌的抗性及对霜霉菌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不结球白菜中克隆BcCPR1基因CDS序列;利用MEGA 7软件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烟草中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获取;利用RT-qPCR技术,对BcCPR1基因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BcCPR1基因含有1个122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06个氨基酸,与同属的甘蓝和芜菁进化关系最相近,分别为97.54%和92.66%.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cCPR1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霜霉菌、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盐处理BcCPR1基因均有响应,并存在时间表达差异.过表达BcCPR1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对灰霉菌抗性增强,同时茉莉酸(JA)途径标记基因PDF1.2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BcCPR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主要通过茉莉酸(JA)途径调节过表达拟南芥对灰霉菌的抗性,对霜霉菌及非生物胁迫均有响应.

    不结球白菜BcCPR1亚细胞定位灰霉菌霜霉菌非生物胁迫响应

    蔷薇科果树CLE多肽家族的鉴定及梨PbrCLE31调控花粉管生长功能分析

    程梦雨李小强王鹏张华...
    850-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鉴定分析CLE(CLAVATA3/Embryo surrounding region)多肽家族的特点及进化特征,深入了解蔷薇科果树CLE多肽的功能.[方法]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参考拟南芥中CLE多肽序列鉴定梨、苹果、桃、梅、草莓和黑树莓6个蔷薇科果树物种CLE多肽家族序列信息,重点分析梨CLE多肽家族的基因结构和理化特性等;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PbrCLE成员在不同组织以及在花柱和花粉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5个PbrCLE成员在花粉和花柱中的表达模式.通过外源CLE多肽处理梨花粉,研究其调控花粉管生长的功能.[结果]本研究在蔷薇科果树中共筛选到91个CLE候选基因.各物种CLE基因不均匀分布在5~12条染色体上.聚类分析将所有CLE基因分为4组.Ka/Ks分析表明大部分PbrCLE基因都经历了纯化选择.转录组结果表明大部分CLE基因在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较低,这与多肽信号分子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相一致.外源合成的PbrCLE31多肽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梨花粉管生长.[结论]蔷薇科果树中存在保守的CLE基因,并且PbrCLE31多肽可以抑制梨花粉管的生长.

    CLE多肽蔷薇科果树CLE基序表达分析

    我国茶小绿叶蝉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张彦超徐建陶裴新国王利祥...
    862-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我国茶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我国四大茶区5个茶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联苯菊酯、吡虫啉、茚虫威、虫螨腈、唑虫酰胺、噻嗪酮和吡丙醚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计算致死中浓度(LC50)、95%置信区间和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结果]5个茶小绿叶蝉种群对噻嗪酮(抗性倍数为0.6~1.4)、吡丙醚(1.0~1.1)、唑虫酰胺(1.2~2.4)、联苯菊酯(0.8~4.4)、虫螨腈(0.6~3.7)和吡虫啉(0.5~2.0)为敏感水平;南京、福安和贵阳种群对茚虫威为敏感水平(1.3~3.2),而信阳和六安种群已表现出低水平抗性(5.6~8.0).[结论]我国四大茶区的茶小绿叶蝉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等6种杀虫剂仍较敏感,但河南信阳和安徽六安种群对茚虫威存在抗性风险.

    茶小绿叶蝉浸叶法联苯菊酯茚虫威敏感性

    木霉生物育苗基质中功能菌数量对辣椒促生效应的影响

    李瑞敏商美妮李荣刘红军...
    869-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含不同木霉菌数量的生物育苗基质对辣椒种苗生长及其移栽后辣椒单株果实重的影响,揭示生物育苗基质中功能菌数量与作物促生效应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室内育苗及田间试验研究含不同数量级木霉菌的生物育苗基质对辣椒种苗生物量、壮苗指数以及种苗移栽后辣椒株高、茎粗、单株果实重及根际木霉菌数量的影响.[结果]两季辣椒育苗试验结果均表明,与不含木霉菌的普通育苗基质对照(SCK)相比,含107 CFU·g-1木霉生物育苗基质处理(S4)种苗的地上部干重均显著增加42.9%和75.0%,而含107 CFU·g-1(S4)、106 CFU·g-1(S3)及105 CFU·g-1(S2)的木霉生物育苗基质处理壮苗指数第1季显著增加61.4%、40.4%和15.8%;第2季显著增加66.7%、50.0%和18.8%.与普通育苗基质培育的辣椒种苗移栽田间对照(CK)相比,含107和106 CFU·g-1木霉菌生物育苗基质培育的辣椒种苗移栽田间处理(T4、T3)的辣椒根际土壤木霉数量均显著增加,两季平均增加8.1%和5.4%;含107、106和105 CFU·g-1木霉菌生物育苗基质培育的辣椒种苗移栽田间处理(T4、T3、T2)的辣椒单株果实重均显著增加,两季平均增加61.2%、39.6%和21.4%.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质中木霉数量与辣椒种苗地上部干重、移栽后辣椒单株果实重及根际土木霉数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木霉生物育苗基质中功能菌数量大于105 CFU·g-1对辣椒育苗及其移栽后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促生增产效应随功能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

    木霉生物育苗基质促生辣椒

    梨Shaker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响应低钾和盐胁迫的表达分析

    金雨濛李岩杨晗阚丽平...
    876-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Shaker基因家族在植物应对低钾环境胁迫和盐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杜梨是我国梨生产中应用较广的砧木,鉴定梨Shaker基因家族并研究其在杜梨低钾和盐胁迫下的响应,为提高杜梨耐低钾和盐胁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已公布的梨全基因组及拟南芥基因组相关数据,鉴定梨Shaker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进化特征,通过RT-qPCR技术分析在低钾和盐胁迫下基因在杜梨幼苗根部表达特征.[结果]在全基因组中鉴定出9个梨Shaker家族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梨7条染色体上,根据进化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族(Ⅰ—Ⅴ).家族成员氨基酸序列大小、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587~1481、(67.91~168.80)×103和6.23~8.80,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该家族成员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膜.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各亚族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但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不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表明,PbShaker的启动子含有与抗氧化剂、低温、激素、干旱胁迫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杜梨幼苗根中PbAKT1.1、PbAKT2/3和PbKC1.2在低钾胁迫15 d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而盐胁迫下所有基因表达量均明显上调.PbAKT1.1/1.2和PbKC1.1在轻度盐胁迫下表达量高于重度盐胁迫的表达量,表明重度盐胁迫抑制其转录丰度;PbKC1.2随盐胁迫程度增加其表达量增加.[结论]梨Shaker基因家族成员在低钾和盐胁迫下有不同程度的响应,表明其在耐低钾和耐盐方面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Shaker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低钾胁迫盐胁迫

    解磷真菌复合骨炭材料修复铅污染土壤的机制研究

    韩飞宇汤育楷赖桢媛裘晶晶...
    887-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利用解磷真菌复合骨炭材料研究其在不同土壤中的重金属修复效果.[方法]首先将3种类型的铅污染土壤(中性黄棕壤、碱性砂壤、酸性红壤)与不同温度烧制后的骨炭进行混合培养45 d后,测定有效磷和有效铅含量,评估骨炭在不同土壤中的修复差异.然后通过种植不结球白菜来确定经骨炭材料修复的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有效性.最后在修复效果最好的土壤中添加复合修复剂确认其应用价值.[结果]骨炭在黄棕壤中促进磷元素释放效果最佳,有效磷含量为对照的64倍,显示其具备良好的铅修复潜力.黄棕壤的pH值呈中性,土壤中的有效磷不会被钙、铁、铝等固定,从而增加了其和铅的反应效率.单独使用骨炭时,200~300℃温度处理的材料修复效果良好.在黄棕壤中种植不结球白菜验证经骨炭修复的铅污染土壤的生物有效性,发现在黄棕壤中添加骨炭与铅的初始质量比为0.5:1以上的骨炭可以提高不结球白菜对磷的吸收,提高2.0~3.5倍,同时减少不结球白菜对铅的吸收,不结球白菜叶片中铅含量比对照减少70%~80%.在黄棕壤中混施骨炭和黑曲霉对铅固定效果比单独施用效果稍好,有效铅含量降低到14.36 mg·kg-1,且培养后黑曲霉保持活性,验证了复合材料的修复潜力.[结论]骨炭和黑曲霉复合材料是针对中性土壤的良好铅修复材料,同时制备骨炭的加热温度以200~300℃为宜.

    土壤骨炭修复黑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