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气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气科学学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管兆勇

双月刊

1674-7097

xbbjb@nuist.edu.cn

025-58731158,58699794

210044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大气科学学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南京气象学院主办的学术类期刊,于1978年创刊,现为季刊,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以繁荣我国气象科学事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本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基础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新技术研制,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等。读者对象是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气象台站的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版NUIST CFS1.1的热带大气季节内信号及其对中国气温降水影响的预测评估

    伍继业谢欣芮罗京佳
    284-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次季节气候预测系统(NUIST CFS1.1),通过调整成员的大气初始化方案并优化了集合预测方案,构建了性能更优、计算成本更低的9成员NUIST CFS1.1 Pro 系统.进一步基于实时多变量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和两类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指数BSISO1和BSISO2,评估了该预测系统对热带不同季节的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预测技巧.结果表明,NUIST CFS1.1 Pro能分别提前26、17、12 d有效预测(距平相关高于0.5)MJO、BSISO1、BSISO2,对强事件(振幅>1)的有效预测时长能分别延长到30、21、13 d.此预测性能对比国内其他最新次季节动力模式如BCC_CSM2和FGOALS-f2有一定优势,同时在与国际S2S计划的8个主要业务预测系统的技巧对比中,NUIST CFS1.1 Pro在冬季MJO和夏季BSISO 1预测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BSISO2的预测则处于中等水平;对不同位相的计算技巧显示,冬季MJO和夏季BSISO1的2、3、6、7位相较其他位相技巧更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UIST CFS1.1 Pro能提前5候准确把握冬季MJO的东传特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其对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尤其是对位相2、3时候的冷异常预测;而在夏季,则能提前4候正确预测BSISO1的北传、西北传特征,尤其能较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上的对流和低层环流异常,从而成功预测出BSISO1造成的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空间形态.然而预测的强度较观测偏弱,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改进.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次季节预测中国气温降水

    1961-2020年中国复合湿热的变化特征

    张书惠华维陈活泼
    300-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复合湿热天气在世界各地呈现显著加剧趋势,中国东部也是极端湿热事件的高发区.为更好了解中国复合湿热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1961-2020年中国 日最高湿球温度观测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小波功率谱分析和广义极值分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 日最高湿球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20年中国日最高湿球温度平均值和最大值主要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最大值高值区集中在中国南部和四川盆地.全国 日最高湿球温度平均值呈增强趋势,最大值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全国平均值有2~6 a尺度的周期震荡,全国最大值在多个时间段和时间尺度有短周期.2)全国极端湿热阈值分布与 日最高湿球温度最大值比较类似,极端湿热强度呈现增强趋势,全国极端湿热频次也以0.098 d/a的速率增多.西北东部地区极端湿热强度增强幅度最大,但南方地区呈减弱趋势;西北东部、南方和东北地区极端湿热频次持续增多.3)多年一遇事件的阈值分布同样与最大值分布类似,多年一遇事件频次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多年一遇事件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其中西北东部地区显著增多,南方地区有减少趋势.

    湿球温度长期趋势气候变化小波分析

    梅雨降水季节预测的多方法比较

    李琳菲杨颖朱志伟王蔚...
    313-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1-200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6-7月长江中下游(108°~123°E,27o~33°N)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确定了影响梅雨异常偏多的3个前期因子:4-5月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正异常;3月至5月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负变压倾向;1月至4月西伯利亚的2 m温度负倾向.利用这3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影响因子构建了梅雨季节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期(1961-2000年)和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技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9和0.68).同时,基于相似的潜在预测因子,对比了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5种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提升、类别型特征提升、极端梯度提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技巧.虽然训练期(1961-2000年)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机器学习建模拟合效果更高,但在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上述模型的预测技巧显著降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44,均方根误差均大于0.93),出现了明显的过拟合问题.本研究强调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应建立在物理机制基础之上,而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需谨慎.

    梅雨季节预测物理经验预测模型机器学习

    青藏高原表面温度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及其不确定性:基于CMIP6的研究

    段志方孔蕴淇张义晗杨崧...
    330-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呈现显著增暖趋势,准确预估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CMIP6模式中18个模式在CO2浓度突然4倍(abrupt-4×CO2)强迫下的实验结果,运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CFRAM),研究温室气体强迫下青藏高原增暖响应、进行归因分析并讨论其模式间差异的来源.结果表明,高原地表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强迫和正的水汽反馈造成的,并通过反照率反馈、云反馈以及地表热存储过程进一步放大,表面感热和潜热过程抑制了升温的幅度.其中,反照率反馈是造成青藏高原变暖比全球陆面平均增暖更强烈的原因.高原增暖响应的不确定性主要由云反馈贡献,其次是反照率反馈以及水汽反馈,但被感热和潜热过程削减.

    表面温度青藏高原气候反馈CMIP6不确定性

    2022年8月南海典型空心台风"木兰"的诊断分析及高分辨率模拟

    王静瑶于恩涛马洁华汪君...
    346-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站点观测、FNL分析数据和融合降水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8月南海空心台风"木兰"的特征及成因开展系统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木兰"属于南海的季风低压发展而成的弱台风,具有季风低压的特征,整个台风过程无明显台风眼,前期气旋环流中有多个小环流.虽为弱台风,但其东北侧的低空东南急流配合南海充沛的水汽输送,以及陆地局部的强对流活动,造成了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的大风和暴雨天气.使用中尺度模式WRF开展分辨率为9 km和3 km的嵌套模拟,结果显示模式能合理再现"木兰"的环流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但模拟的副热带高压南侧季风槽偏强,风速偏大.模式模拟的台风路径与观测整体上较为吻合,与FNL分析资料的结果相比,WRF对降水量的模拟有显著改进,此外,WRF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可降低模拟降水的误差.

    WRF"木兰"台风诊断分析空心台风高分辨率模拟

    《大气科学学报》征稿简则

    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