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晓进

双月刊

1001-4608

wkxb@njnu.edu.cn

025-83598341

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争鸣,鼓励学术创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先后被各种评选机构列入“核心期刊”,并入选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与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的发展完善

    何挺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诉讼法》对于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具有与刑事诉讼紧密捆绑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调整《刑事诉讼法》与未成年人司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推动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应当作为《刑事诉讼法》第四次修改中涉未成年人部分修改的基本立场,并处理好两个整体性问题.一是通过吸收未成年人专门法律的普适性内容、根据其他涉未法律的新规定新增或调整专章规定、为其他法律中新增的涉未制度提供程序支撑和吸收已有司法解释或规范性文件的合理内容,来有效对接其他涉未法律规范.二是通过减少刑事诉讼整体框架和普通程序对涉未特别程序的限制,明确与成年人案件规定的梯级递进关系,来处理好与普通程序的关系.本次修改还应当整体增补与未成年被害人相关的规定,对转处制度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行体系化与优化,并明确低龄严重暴力犯罪核准追诉程序的基本设置.

    《刑事诉讼法》修改未成年人司法专章模式转处

    重述、疗愈与告别——鲁迅的创伤体验与《野草》写作

    刘志权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草》处于前期鲁迅向后期鲁迅转型的过渡期,借此探究鲁迅这一阶段的心路历程,对理解鲁迅有重要意义.种种迹象表明,《新青年》团体的解散及兄弟失和事件的双重打击,对鲁迅造成了心理创伤并导致了《野草》的形成.从妙手偶得的《秋夜》到《影的告别》到最终的《题辞》,显示了《野草》作为"告别过去"的创伤见证书写的定位;过去的生命、死去的生命及朽腐的生命的三分法,以及黑暗、死亡与深渊意象,构成了《野草》创伤写作的重要内涵.与许广平的爱情帮助鲁迅走出孤寂的"独头茧",后期《野草》中的"腊叶""野蓟"以及现实中悬挂安特来夫像的行为,见证了鲁迅创伤的愈合.鲁迅终于走进光明,结束了向内的自我剖析,开始了"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新路.

    创伤心理《野草》文明批评

    北魏孝文帝构建门阀制新论

    薛海波
    14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宗室鲜卑勋贵执政力退化,是促使孝文帝迁都构建门阀制的核心因素.定姓族是北魏皇帝和宗王、八姓勋贵主导,以巩固其政治社会地位为核心,以在官僚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八姓和其他鲜卑勋贵、汉人士族为主要实施对象,自上而下对统治集团内各阶层政治等级秩序的再调整.排斥在门阀制外的代人鲜卑军士,是北魏宗室鲜卑勋贵掌权的武力基础.北魏朝廷为安抚其群体,滥授军阶,使其群体侵占了士族门阀拥有的政治身份和官位,造成孝文帝所建官分清浊、士庶有别的门阀制难以维系,引发胡汉门阀与下层军人、代北六镇酋豪之间的政治残杀,导致北魏灭亡.

    孝文帝改革宗室勋贵门阀军人

    "非意向性"现象学中存在"意向性"吗——米歇尔·亨利情感性伦理学中的意向性问题探析

    江海全
    157-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亨利生命现象学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性伦理学,并且他的生命现象学通常被冠以"非意向性现象学"的称号.本文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意向性在亨利的情感性伦理学中是否缺席或者是否有其应有的位置?在情感性和意向性两个相互关联项中,亨利本人及其后世的解释者普遍强调情感性在其生命现象学中的核心地位,而意向性一般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了,这造成理解的困难甚至误解亨利的现象学.有必要在亨利激进现象学的框架内分析情感性和意向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挖掘这种现象学的资源,以进一步扩展其意向性的含义.尤其在伦理学的背景下,当我们问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时,将情感性的生命转化或表达为意向性的生存的问题似乎是一个核心问题.意向性在亨利伦理学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限于它是绝对生命的转化或表达——尽管聆听生命之言,或"第二次出生"仍然需要承认绝对生命,然而仅凭这一认识本身并不足以立即回答"我应该做些什么?"也就是说,在实践哲学领域或者伦理学领域,意向性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第一性的.

    情感性意向性非意向性生命现象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