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立场

    刘同舫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历史性创造,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理论视野,在本质上区别于"市民社会"的哲学立脚点,其在扬弃被"物"宰制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同时凸显出"人"在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高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内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站在科学真理和社会道义的思想制高点,呈现出追求文明交流互鉴的"人类意识"和追求生产方式变革的"解放意识",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未来发展图景,彰显出走向人类解放的价值必然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社会市民社会人民至上人类解放

    一代杰出学人的精神世界——以竺可桢日记为中心的历史叙事

    徐康宁
    8-1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初期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篇幅恢弘的竺可桢日记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到日记主人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日记生动地再现了竺可桢感时忧国、镜像苍生的天下情怀,一位中西文化并包的时代杰出学人形象,一个大科学家对真理追求的始终不渝,还有他那达观释然的人生态度.同样难能可贵的是,跨越近40年的私人记载,真实地折射了时代的脉络走向,保留了历史细节的"原生态".与胡适、顾颉刚、吴宓等名人日记相比,竺可桢日记在系统性和连贯性上优于胡适日记,在展现时代变迁和人生格局上胜于顾颉刚、吴宓日记,有着特殊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

    竺可桢日记精神世界中西文化

    信息技术拜物教:超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读

    张一兵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中已经成为超级商品,"商品的商品".信息商品抹去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差异,信息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已经在部分篡夺货币的霸主地位.信息就是财富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现实.如果过去马克思看到了交换征服了世界,那么今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则出现了信息(交换)征服了世界.这种信息技术霸权也在无形中生成着一种信息意识形态和信息拜物教.信息意识形态与所有科技意识形态中的祛意识形态化表象是一致的,它无形中渗透到日常生活并成为存在支配原则,它的非政治化存在方式就是最大的政治意识形态.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信息技术劳动价值论信息意识形态

    《实践论》与《矛盾论》在"两个结合"中的重要贡献和时代价值

    冯颜利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论》与《矛盾论》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两论有力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性——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先河,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更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先进基因.两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时代特征、现实需要、主要矛盾及问题,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和表达模式,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化精华.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大成果与典范之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感召性与亲和性,深入学习研究两论在"两个结合"中的重要贡献与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实践论》《矛盾论》"两个结合"光辉典范重大意义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沈坤荣金童谣赵倩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低效能、高消耗生产过程,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是"新"和"质"蜕变,代表生产力能级跃迁.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以新技术加速生产方式变革,以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以新质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为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增长极、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和"高端制约"奠定基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延链、未来产业建链.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美两国的经贸战略竞争关系与历史镜鉴

    佟家栋姚星明鞠欣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1月15日中美元首峰会圆满落幕,双方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也向世界传出了积极的信号.虽然今后两年将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关键之年,但我们认为,美国对华构建的"小院高墙"不会撤去,在高科技领域对华限制仍会继续,那么美国与西方的选择性是否致命,中国是否能够破局,关系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战略竞争的前途.如今,美国主要是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管控风险,摆脱重要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但同时又要维持地区间的稳定关系,即"去风险化",它既有选择性的合作,又有选择性的"脱钩".对此,我们不仅要加快"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与美国保持尽可能多的经贸关系,加强与欧洲国家以及日韩的经贸合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两条腿走路的科技创新之路,增强经济安全,维护中国的全球利益.

    中美脱钩去风险化国家安全日美贸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主体架构与实现路径

    张文武张为付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新发展动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提出的最新指示,对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本文扩展延伸了经典生产力的经济学理论,对新质生产力的解释框架进行重构,建立了"二向三元四维"的解释框架,以此厘清逻辑维度、剖析主体构成、明确内涵外延.同时,在此基础上,从生产目标、生产主体、生产客体、生产环境四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架构进行了阐释,廓清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方向,进而从完善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鼓励支持市场主体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增长动能,提升新质生产力与经典生产力的共同融合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当前和未来阶段的现实途径.

    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主体架构二向三元四维

    从单一结果导向到"过程一结果"导向: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特征分析与路径优化

    孙小逸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政府回应公众诉求具有明显的单一结果导向特征,具体表现为将平息突发事件及其舆情作为回应的首要目标,且倾向于采取权宜式的回应手段.然而,这种政府回应方式容易带来回应目标的错位,消解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增加社会稳定的长期风险.因此,政府回应公众诉求亟需实现从单一结果导向向"过程一结果"导向的转型."过程一结果"导向式政府回应并不以快速平息特定突发事件为目标,而是致力于归纳与提炼突发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并根据问题的合理性与优先度对其进行符合程序正义的回应与解决.公众参与和民主协商是"过程一结果"导向式政府回应的核心,这不仅能提升公众对决策过程的认同度和对决策结果的接受度,还有助于推动多元主体的参与与合作,实现长效的社会治理.

    过程一结果导向政府回应程序正义协商治理

    网络游戏著作权保护的裁判逻辑

    杨明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网络游戏著作权保护的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诸多争议.这些分歧反映出各界在著作权法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的共识甚少,如此,不仅司法效率受到影响,网络游戏产业界也难以获得具有较强明确性的预期.因此,有必要回到著作权赋权的基本原理,以之为基础构建恰当的认知作品及作品类型的著作权客体理论,藉此得以在体系化的著作权制度逻辑下解析网络游戏,包括其客体地位、独创性分析框架、著作权保护路径等,从而形成合理的、统一的裁判逻辑,回应当下有关网络游戏著作权保护的激烈争议.

    网络游戏著作权赋权作品类型整体保护拆分保护

    空间治理央地权力配置的逻辑展开与法治进路

    杜辉杨景晖
    86-9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在基于空间主导功能确定不同区域的治理任务.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制度需求,须进一步优化中央和地方在不同空间中扮演的治理角色.对于因涉国家战略而需严格管控的空间,应强化中央纵向调控,保证管控任务顺利完成;对于因功能异质而需区别对待的空间,应发挥地方积极主动实现细化治理;对于因功能关联而需地方联动治理的空间,应基于辅助性原则的理念界分层级之间的协调任务,促使地方联动共治.在改革路径上,应基于空间治理事权、立法权、组织权协同配置的思路推动央地权力优化,明确中央围绕严格管控空间的专属性权力,强化地方在功能异质空间治理中的自主性权力,并界分层级间针对功能关联空间的协调性权力.

    空间治理空间功能央地关系权力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