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敦煌乐谱》乐曲调式实质

    庄永平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初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的对应,郑是采用将弦调高大二度的办法,这就是后来产生的比黄钟宫高大二度的正宫.关于这一对应方式虽极为简单,但在乐调理论上却极为重要.可以说隋唐时期乐调以及后世音乐的一系列特征,都离不开这个"大二度",直至我国传统音乐之一切.正是由于正宫的产生致使黄钟宫被弱化,那时产生了一个新词"侧商调",成了"黄钟宫"的一种代称或另称.《敦煌乐谱》第二、三组乐曲经解译为宫调式,其实质就是那时被称为"侧商调"的"黄钟宫"调.看来,长期以来该谱解译为宫调式与文献记载为商调式的矛盾由此而解.

    黄钟宫侧商调正宫之调式为调式

    "均场内核"之谬说——评童忠良的《商核论》

    刘永福
    6-1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忠良的《商核论》看似内容丰富、理据充分,其实质只是对一种偶合现象的数理推论.中西音阶结构的"极为相似"是五度相生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有了"商核"才有了五度双环和两极对称,这是基本的逻辑前提."商"作为一个虚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调式音阶中才有实际意义,如商声、商调等."以商音为中心轴"早已由作曲理论家们提出,并在创作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中国古代十二律的生律起点为黄钟,而非毫无实际音高意义的"商".无论是"之调型""为调型"五声调式音阶,抑或是古琴五调、民间的借字手法,各自所具有的律声系统、结构原理以及表现形态,均与"商核"无关.所谓"均场内核"的"商核论"并不成立.

    商核五度双环三度围绕变音体系两极对称

    先秦时期"礼乐器"的历时性嬗变

    姚学洲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时期"礼乐器"承自"八音"的器乐规范传统,历朝历代皆沿袭之,民国时仍有复礼端倪.礼乐制度下的器乐文化在先秦时期礼乐文明体系中历经"前礼乐时期""制礼作乐时期""礼崩乐坏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其代表性乐器石磬与琴器的质料、技术、形制等特征反映出不同阶段"乐"的基本面貌.先秦时期"礼乐器"承担着以"德音"为表征的伦理教化功能,在"天德""文王之德""精神之德"的秩序演化过程中阐释着器乐文化的象征意义与功能转换.

    先秦时期礼乐文明石磬琴瑟德音

    甬钟来源再考

    张维吴瑛珍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甬钟是盛行于两周时期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在中国青铜乐器发展史以及礼乐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于甬钟的来源问题,学术界历来观点不一,有主张"北方小铙说""南方大铙说",也有主张"两者结合说".甬钟是由南方大铙演变而来,甬钟的形制、纹饰、篆间、钲间、乳枚及旋、斡的形成在南方可以找到一个清晰的演变过程.并且,以当时中原地区稀缺的铜矿资源,难以铸造出体型比北方小铙大十几倍、数量如此之多、耗铜原料如此之大的青铜甬钟,而南方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正好满足甬钟产生和形成的条件.

    甬钟名实来源考辨

    叔孙通与西汉初年的宗庙音乐

    张俊杰叶明春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叔孙通是汉初礼乐重建的关键人物,此时的朝会仪、宗庙乐和仪品均由其主导完成.《汉书·礼乐志》将其所制的汉家宗庙乐之《武德舞》《文始舞》系于汉四年(前203)和汉六年(前201)并不准确,此事应发生在惠帝即位后叔孙通第二次担任太常期间.汉初的宗庙礼乐乃是仿效秦制所作,主要适用于长安的太上皇庙、高祖庙,以及各地的郡国庙.正是经叔孙通的努力,汉初的宗庙音乐呈现出崇雅用俗、礼法兼杂的复合样态.

    叔孙通汉初宗庙音乐雅俗

    曹魏缪袭鼓吹组曲的历史建构与制度形态

    张佳婷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魏缪袭重新改编鼓吹曲辞,属于国家礼乐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最有可能完成于明帝时期.这部组曲以曹魏国史为主题,通过精简的形式来进行历史建构,目的在于强调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曹魏鼓吹的主要用途是道路与朝会,同时更为普遍地用以给赐,两者共同构成其重要制度形态.

    曹魏鼓吹组曲历史建构制度形态

    汉风与胡风:东魏、北齐上层社会音乐生活探赜

    张杭琪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已经表现出适于胡、汉政权的不同音乐形态,在既有"胡化"又有"汉化"的南北朝音乐文化形态下,帝王对于胡、汉文化的选择尤为重要,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特点与整体面貌,并可以从中看出帝王的政治意图与用乐观念,以及上层社会的音乐生活.北齐承自北魏,在东魏北齐之际社会风气还留有北魏末的"汉化"倾向,在音乐上的表现即是士人的雅集活动,然而传世文献以及考古文物几乎反映的是胡乐在北齐时代的兴盛,究其原因与帝王的心态与政治用人有关.从《北齐书》各列传的零碎史料中,可见北齐后期士人对胡乐的推崇,以证出土的乐舞扁壶图像之普遍性,并管窥北齐社会之胡风.

    东魏北齐士人雅集活动胡乐乐舞扁壶图像

    南宋嘉熙二年制"秋涛"仲尼式琴考辨

    王风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秋涛"仲尼式琴,腹中有"嘉熙二年戊戌三月上巳日张氏监制"真款,极为珍罕且颇具学术价值.笔者于2001年随王世襄、郑珉中先生鉴赏,至20年后重见,并为考据.本文追叙见琴缘由,存王郑二先生当年议论.再就腹款进行推断,还原斲琴时情境,及"张氏"的可能情况.最后就琴背项元汴刻铭予以分析,认为"秋涛"琴,与故宫博物院藏所谓孙登"天籁"铁琴、三峡博物馆藏"襄"仲尼式琴,有相当可能与项元汴有关系,或确系"天籁阁"物.

    古琴"秋涛"琴项元汴"天籁"铁琴"襄"琴

    金陵琴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当代呈现——就"非遗传承人桂世民古琴艺术"的访谈

    戴欣佚刘承华
    55-60页

    重庆图书馆古籍部藏古琴文献述论

    梅强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古琴文献数量较多,内容广泛,多有善本,保存良好.除了《琴苑心传全编》《志喜堂汪朗山琴谱》这样的孤本或稀见文献,所藏其他普通古琴文献在补充大型丛书佚缺、订正错页、比勘谱字、提供藏家信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能让这些文献发挥出更大作用,应当在鉴定登记、修复工作、整理出版等方面继续完善,方能不愧于前人的裒聚之功.

    重庆图书馆古琴文献版本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