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日本"御神乐"表演与文化构成

    周汨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御神乐"是日本宫廷和氏族神社中的祭祀乐舞,其表演类型丰富,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演形式与规模."御神乐"的表演内容中包含了唐乐器筚篥、与唐乐有所关联的催马乐拍子、唐乐舞服饰三种唐乐元素."御神乐"所体现的神道是日本的文化起源与精神信仰,是日本祭祀思想建构的主体,其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有所不同.

    御神乐祭祀表演文化

    地方音乐史研究中相关概念、范畴、方法等问题的思考——《江苏音乐史》写作札记

    施咏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2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施咏撰写的《江苏音乐史》中,作者秉承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确立江苏音乐的范围,在综合考虑祖籍、出生地、居住地三要素的前提下,将江苏本土与外地这两大群体的江苏乐人分为"恒居江苏的本土乐人、由江苏迁往外地的江苏乐人、短居江苏的外地乐人、久居江苏的外地乐人"四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学、文化地理学、传播学、交往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重写音乐史"相关补白方面,主要体现为刘天华研究中古琴对其二胡创作的影响以及三拍子的运用,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中西跨文化转调以及说唱风格钢琴曲《偶成》等.全书在结构尚存部分不平衡之处,亦有若干内容缺失,留待作者及后人续力补充、完善.

    江苏音乐史江苏乐人音乐传播学刘天华赵元任

    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反思

    赵书峰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研究,既要将其置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综合语境中进行观照,又要将其聚焦于海南区域音乐文化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深入思考,还应从双视角互视的维度审视东南亚琼籍华侨音乐与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同时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南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跨学科理论知识,在立足"守正创新"与呼应国家文化战略的前提下,如何全方位展开海南传统乐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的研究,是摆在海南音乐舞蹈学界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海南传统乐舞文化语言音乐学应用民族音乐学

    符号隐喻建构下的音声叙事——客家"埔寨火龙"仪式音声的隐喻性与文化认同

    罗钢芹董晓梅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火龙"仪式音声是客家人的一种"族性符号",它隐喻了客家人的"中原文化情结"和"中原汉民身份".但从音声符号的文本建构来看,"埔寨火龙"又是一种多重文化认同建构下的文化再造,其仪式音声的符号隐喻,折射了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思想.

    "埔寨火龙"客家仪式音声符号隐喻"族性符号"文化认同

    音调·音列·终结音:鄂州牌子锣乐谱形态研究

    许璐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鄂州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种,鄂州牌子锣与当地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学界对其音乐形态的关注度并不高,尚缺乏实证性的分析与总结,以至于目前关于鄂州牌子锣的音乐形态问题似乎还未说清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鄂州牌子锣45首曲牌的音调、音列和终结音,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乐谱形态研究,发现其音调与它的所在地鄂东北的民歌音调类型差异非常大;音域多集中在一个八度左右,与主奏乐器唢呐的常用音域差别较大,更接近于人声音域;徵终结音曲牌数量多等诸多特征.

    鄂州牌子锣终结音音调音列结构整合中国传统音乐

    礼乐中的人文精神刍议:由《韶乐》说起

    袁建军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韶乐》是古代雅乐的最高典范,具有至高的道德内涵和情感性、教化性、仪式性等特征.西周上承远古及夏商以来的文明积淀,因革损益、继承发展,制定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礼乐制度."礼"致力于外在行为规范,"乐"强调内心疏导,礼乐的二元结构建基于人性论基础,礼乐功能有别却旨趣同归,源于人情又节制人情,共同指向人的意义世界.从《韶乐》到礼乐,皆在于人心的涵化,由于德性、仁爱、恭敬等精神的注入而彰显着人文力量,具有安顿人心的意义,在当下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礼乐人文精神《韶乐》人性论

    "西器中用"的创作理念与价值呈现——以20世纪中国器乐创作现象为例

    朱宁宁董怡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以多元统一的文脉有序传承,既植根于本体,又善于吸纳外域文化,这样的特质也体现在近现代音乐历史中.西方乐器和器乐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呈现出内化的积极态势.于是20世纪中国器乐发展出现了新路径,产生了基于西方乐器进行创作的作品群体,以塑造中国风格为内核,从演奏技法的衍化与创新、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延展、精神意蕴的表达与升华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既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相遇之后衍生的新成果,也是多元文化发展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

    西方乐器中国器乐中国风格

    切音唱法论

    张燚
    108-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曲学名家沈宠绥指出"切法即唱法",然而鲜见当世声乐界践行.切法之"断韵分音"符合汉语拼读音节化、不连读、字音可拉长、常用语音性修辞等特点,并形成中国声乐悠扬宛转的特色.当前因为缺少切音唱法,造成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缺少中国风韵、中国气派:"字正"不正,"腔圆"非圆,口齿浮.切音有一定的类型区分和应用规律,辨析和掌握之后可以有效摆脱"民族唱法"西化之困境,为世界声乐贡献中国韵味.

    切音唱法汉语字正腔圆口劲儿

    符号与隐喻:解析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6

    何泽蘋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谱是作曲家与演奏者之间的重要介质,也是一种视觉符号的呈现.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符号的背后有一套表意系统,掌握这套系统有利于理解符号的意义.借用该观点分析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 No.6,有助于找寻一种理解音乐作品的路径.理解作品除了要从音乐符号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站在作曲家的意义系统中探寻隐藏在其背后的意义.

    拉赫玛尼诺夫Op.39No.6音画练习曲死亡主题音乐分析

    音乐时空关系的理论透视

    朱诗宇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时间与音乐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种有机融合的综合体.音乐时空关系具有依存性、顺序性和三重性等特征.音乐自然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构了音乐自然之美;音乐文化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构了音乐文化之美;音乐心理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则建构了音乐心灵之美.

    音乐时间音乐空间音乐时空关系音乐空间意象三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