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清时期燕乐调名实质的改变

    杨善武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以后南北曲所用燕乐调在调名上与宋代是一致的,但其用于表明某种调高、调式的实质作用却在明初以后开始改变.到了清代同样的燕乐调,其宫调含义已然失去,成了徒有虚名的存在.之所以如此,与文人曲词创作由注重音乐的依腔填词而为脱离音乐的依律填词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元明清时期以戏曲为主流的民间俗乐发展的要求.正是在俗乐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燕乐调名实质的改变,已有燕乐调终被后世广泛采用的工尺七调所代替.

    明清时期燕乐调调名实质曲词创作俗乐发展

    早期琴的考古发现与形制演变

    吴跃华
    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发现的半箱式琴与传世古琴是什么关系?在半箱式琴之外,是否存在全箱式"中原琴"?有证据表明,海昏侯墓出土的半箱式琴来自中原;桓谭《新论》所言琴制也具有半箱式琴的独有特征;半箱式琴的图像资料直至三国时期都有发现.而乐器学的分析则发现,传世古琴与早期半箱式琴之间存在密切的、排他的继承与演变关系.故东汉之前文献中的琴指的就是半箱式琴;半箱式琴及其全箱化后代是早期琴史中的主流,是传世古琴的唯一前身;所谓全箱式"中原琴"在东汉之前可能并不存在.半箱式琴从春秋早期开始,经过一系列继承与演变,至晚在东汉中晚期完成全箱化,形成"全箱窄尾琴"和"全箱直边琴"两种基本类型,并在东晋之前定型为今制.

    古琴早期琴半箱式全箱式形制

    民国琴家李静琴事探微——兼及两张传世"飞泉"琴的考辨

    章华英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静(伯仁)是民国时期琴坛一位十分有影响的琴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长年任职于国民党海军军部.其古琴主要师承自杨宗稷,且两人长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杨氏所组织的"岳云别业琴集"和"九疑琴社"中的主要成员.李静藏琴颇丰,且皆为名品,尤以所藏唐琴"独幽"及"飞泉"而享誉琴坛.该文依据相关史料,对李静的琴事活动进行梳理和探讨,对存世两张"飞泉"琴的问题进行考辨,并提出新的看法.李静的古琴传承主要是传于其女李琬玉.而李琬玉的惨痛经历及归西魂飞,则是李静心中永远的伤和痛.

    李静古琴飞泉李琬玉

    汉代雅乐考论

    朱宏波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不见经传,是由孔子最早提出和命名.追根溯源,关于"雅"字的解释,历史上众说纷纭,古代文献中更是各执一说.由于经历自春秋战国之后的战乱和秦火,礼乐制度遭到破坏,郑声乱雅,雅乐已难寻其貌.汉代统治阶级根据政治的需要,重新树立雅乐的地位,汉代乐府兴衰百余年,乐谱虽已亡佚,今可考曲调包括雅声、楚声、新声和胡声.汉代雅乐遵循古制,在雅俗并举之间,不断推陈出新.雅乐复兴虽然多有缺陷,但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楚声大振、胡乐入雅、新声变曲使得汉代礼乐文化走出一条行之有效、富有特色的雅乐之路.

    雅声楚声新声胡声雅乐流变

    丝绸之路背景下汉代百戏的交流发展及审美特征分析

    党岱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张骞通西域以及班超对西域的进一步经营,汉代掀起了对外域进行大规模探索的高潮.西域各国及大秦的杂技魔术开始传入中原,并被中原艺人所吸收改造,进一步推进了容纳着杂技、幻术、歌舞等民间诸技的百戏之发展.汉代角抵百戏作为一种高度繁荣的表演艺术,以其"大、全、多、杂"等审美形式特征,体现出当时人们求大尚全的审美取向.而百戏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的体现,正是丝绸之路背景下汉代域内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果,其展现出大一统政治经济背景下汉代乐舞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宏大壮美,同时也对我国早期乐舞表演、戏曲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汉代百戏交流审美

    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程林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轫期(1985-2005),这一阶段成果较少,音乐思潮研究的概念范畴以及方法范式也尚未成熟.第二阶段上升期(2005-2015),音乐历史认识论和音乐史学认识论的成熟推动了音乐思潮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的丰富、音乐思潮概念认识的系统与深化、研究方法的多元以及史料类型的多样.第三阶段回落期(2015年至今),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音乐思潮研究呈现出学术增长动力不足的态势.但整体看,新时期以来的音乐思潮研究在推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发展的同时,对音乐学其他相关论域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地回顾与反思.

    中国近代音乐史音乐思潮音乐史观研究范式音乐史料

    萨都剌乐府诗辑考及其乐府诗"歌体"特质

    徐艳丽
    52-5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都剌作为元代西北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诗坛上有着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根据《全元诗》,参考现存旧本萨都剌诗文集的三大版本系统中相关乐府卷目的篇目收录,以及目前学界的对其诗歌的考辨,重新辑考萨都剌乐府诗共55首.萨都剌乐府诗的诗题受到唐人新乐府的诗题影响,在乐府诗体的选择上明显受到"歌体"特征的影响.此外,通俗自然的语言以及"顶真""叠词"等手法的运用,都是萨都剌乐府诗广泛歌唱流行的乐体表现.萨都剌乐府诗的这种"歌体"特质打破了雅俗文学的界限,为元末杨维桢乐府诗复古运动的歌体创作奠定了基础.

    萨都剌乐府诗辑考歌体

    新昌调腔两版《闹九江》比较研究

    石莹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昌调腔又名"掉腔""高调",属戏曲声腔系统中的高腔系.《闹九江》为新昌调腔的传统剧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2016年,新昌调腔剧团对该剧进行复排,在保留其剧种音乐特色前提下对剧情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对其唱腔音乐、器乐与乐队也进行相应改变,从而达到音乐性与戏剧性的统一.总体上,但凡涉及复排传统剧目的问题,至少要把握好"要不要改""在哪里改""如何去改"的基本要素,两版《闹九江》的演变,反映出新昌调腔在时代命题中所塑造的"破立"观念,体现了古老剧种在当下审美语境中关于"传承"和"发展"的话语表述和经典建构.

    新昌调腔《闹九江》传统剧目

    论《白雪》琴曲源流及风格流变

    刘艺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雪》琴曲是中国古代器乐中的经典曲目,流传至今的谱本至今尚未被妥善整理和系统研究过.追本溯源,《白雪》琴曲应来源于《白雪》歌,其早期曲风悲壮,堪称"战曲",随着历史演进,其风格不断发生流变,变成了"超然脱俗"的高雅音乐,在某些版本中还有了"万善咸备"的包容性.又因历代琴人对"曲高和寡"的不同阐释,促成了《白雪》在琴学史上的"雅俗之变".在学术探究之外,或许也可为《白雪》的打谱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白雪》琴曲源流风格流变

    台山广东音乐舞台表演场域的关系建构——基于"主位-客位"的双视角

    孙明浩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山广东音乐的表演从民间生活化转向精致舞台化的发展过程,是顺应非遗"传承、建构和创新"的时代语境,基于梅里亚姆提出的"实践→行为→概念"的反向分析逻辑,基于"乐人、乐技、观演"三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场域关系网络,运用"主位-客位"双视角,建构一个彼此平行、互为主客关系的"非遗"乐种舞台表演场域,意在呈现同一乐种在不同区域的共时性互动表演文本及其表演涵化和濡化的历时性过程,从而将广东音乐表演带入一个"局内-局外、远-近经验和观-演交互"的十字路口.台山广东音乐舞台表演场域的关系建构,亦为"非遗"音乐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积极探索.

    广东音乐舞台表演场域主位-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