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襄阳王寨南朝墓室惊现"伶伦作律"画像砖之考辨

    刘正国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6-9月间,在湖北襄阳王寨墓地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中,惊现一种画面为"一人弹琴、一人听声"的南朝墓室画像砖,其内容疑似千古流传的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考古者遂将其命名为"高山流水",并付诸多种媒体的报道.本文通过对该画像砖出土的实物和图像的辨识,揭示其画面的真实主题应是发生在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伶伦作律"重大乐律事象.这一题材画像砖的惊世现身,拂去了2000多年来一直笼罩在"伶伦作律"文本载说上的神话迷雾,毋容置疑地破解了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实就是"依琴定律"的千古之谜;其于中华乐律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堪称意义重大.

    南朝画像砖高山流水伶伦比律田连操张凤凰之鸣琴声

    "商声"说

    杜亚雄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是我国乐理中的五正声之一,《礼记·乐记·师乙》篇载"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商人已认识到"商声"在五正声中"居中"的事实,便采用本民族的族名命名了此声.本文通过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对"商声居中"的音乐形态进行了论证,讨论了"商声居中"的现象,探讨了"商声"以及"商调式"在旋宫犯调以及作曲实践中的应用.

    商声居中商调式

    香港"马礼逊学堂"音乐教育考释

    吴跃华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礼逊学堂开设音乐课的情况一直以来未得到详细考证.根据第一手外文资料可知,该校开设的音乐课程名称应该译为"唱歌"课,始于1845年5月,任课教师是校长布朗(Rev.Samuel Robbins Brown),教学内容除了教单声校园歌曲外,还教合唱和识谱.合唱是从轮唱教至三个声部的作品,识谱是在学生学唱歌的同时进行的,教学伴奏乐器是簧风琴.学生非常喜欢布朗的唱歌课,毕业于马礼逊学堂的唐廷枢在1862年编写出版的《英语集全》中,还翻译出了几十个中外音乐词汇.马礼逊学堂直接影响了 1845年创办的宁波崇信义塾,崇信义塾一开始便开设"唱歌"课,并从美国购买乐器来服务教学.仅此,马礼逊学堂无疑已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礼逊学堂布朗美育唱歌课合唱识谱

    程雄及其《松风阁琴谱》研究

    于也媞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雄《松风阁琴谱》是《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清代琴谱.考诸史料,以琴道名世的程雄实为明遗民,活动于万历末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流传师说、托故国之思,康熙十六年(1677)左右,程雄搜辑前人未刻琴曲,编成《松风阁琴谱》二卷.该书现存8种版本,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最完整.《松风阁琴谱》指法排版清晰,对前人记谱加以简化、规范;所录《卜居》音文俱奇、《忘机》增订求新,处处可见"尚奇""求变"的美学思想.程氏明遗民身份的确定,《松风阁琴谱》全本的发现,进一步推进了明清琴学研究,反映出易代之际琴人的思想,有助于琴乐美学意趣的探讨.

    程雄《松风阁琴谱》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育才馆《雅乐讲义》成书缘起及著者身份考辨

    吴昊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上半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雅乐在传续三千年后,因社会制度巨变而呈中断之势.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阎锡山的倡导下开展振兴雅乐运动,并在省内掀起了雅乐传承热潮.《雅乐讲义》的成书是雅乐科日常教学及雅乐文化传承、普及的现实需求.著者生平经历、学术身份及文化诉求是深入理解讲义撰写内容和全面而客观审视相关音乐史事的必要前提与基础.

    育才馆《雅乐讲义》雅乐专修科杨树森张鸿藻

    以图见史:北朝入华粟特人墓葬音乐图像解析

    王张驰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朝入华粟特人墓葬中音乐图像所展现出的独特风格,表现了粟特族群吸收各方所长,积极探索适应居住地本土音乐风格的意图.一方面,北朝入华粟特人在日常生活中依旧保留着本民族喜好宴饮并以乐舞助兴的习俗及其祆教信仰.另一方面,图中的用乐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乐器配置方面,呈现出中原传统乐器与外来乐器混合使用的状态.此后,胡乐器在中原地区宫廷和民间的使用逐渐增多,为隋唐音乐形成雅、胡、俗三足鼎立的局面埋下伏笔.

    北朝音乐粟特墓葬音乐图像

    韩国雅乐缘起与演变小考

    马利利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的文庙祭礼乐一直沿袭中国雅乐的规范,保留着"堂上登歌、堂下轩架"的形式.世宗朝根据元朝林宇《大成释奠乐谱》中收录的释奠祭礼雅乐12种宫调基本旋律创制了世宗时期144首庞大的祭礼雅乐系统,实现了文庙祭礼乐的第一次嬗变.因其对清声的运用及角、徵、羽调的错误解读,使得世宗朝雅乐形成了 12宫7声16音与纯宫调系统的格局,奠定了韩国几百年来文庙祭礼乐乐律系统的坚实基础.成宗时期进一步简化文庙祭礼乐的旋律与用乐,创制15首宫调祭礼雅乐,实现了文庙祭礼乐的第二次嬗变,最终确立了朝鲜王朝文庙祭礼乐的雅乐形态.韩国雅乐千余年来的有效传承与发展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传统、传承机制,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雅乐韩国文庙祭礼乐《大成释奠乐谱》《大晟乐》

    音乐地理学视域下莆仙戏生存缘由探析

    马达陈晴晗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莆仙戏是自唐末始在福建莆仙地区容纳百戏技艺、融合北方歌舞杂剧、吸收南戏诸声腔,形成的以"兴化腔"演唱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曲剧种,其历经战乱灾祸,千余年来久盛不衰,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类名录".莆仙地区曾因地理位置闭塞而文化发展迟缓,后中原战乱为这片土地带来"文化开悟"种子.在地理机缘上,莆仙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又地处南戏传播要道,为莆仙戏吸收南戏诸声腔提供便利的同时,丰富的民俗活动也为戏曲的生态提供发展机遇.在历史变迁中,方言与文化景观逐渐成为土地与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莆仙戏发展的每一步历程都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

    莆仙戏音乐地理学兴化腔妈祖信俗

    湘黔交界处各民族"四八姑娘节"仪式音乐文化的互动与认同研究

    余媛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黔交界处是苗、侗、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在长期的族群互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多元的文化认同与音乐共享,"四八姑娘节"文化圈也因此生成.其形成原因是:第一,该区域内便利的地理环境与持续的历史更迭促进了族群迁徙与文化涵化,使节庆文化在传播与变迁中增强了各民族百姓间的认同意识;第二,文化认同促进了当下"四八姑娘节"仪式音乐文化的共享,使其在该区域内成为一种共有、共建的文化形式."四八姑娘节"文化圈是历史与当下时空中各个族群间跨地域互动下的产物,它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节庆文化、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八姑娘节节庆音乐互动文化圈认同

    "味"范畴下的斫琴经验抉微——斫琴师单卫林先生采访后记

    魏圩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味"范畴下的斫琴经验,首先在于概念音的形成,这是单卫林通过大量地聆听琴家演奏而得来的.在形成概念音之后,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的累积,对斫琴之"味"的生成进行预判.这表明在斫琴艺术中,斫琴之"味"的生成具有其内在逻辑性.斫琴之"味"还体现在外形之"气"中,可观其"气"而知其"味".

    "味"范畴斫琴经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