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的音乐与身份杂糅——从沃恩《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谈起

    仲立斌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者等的多元族群互动,形成一种杂糅文化身份,峇峇的音乐也体现出典型的杂糅性,并参与建构了这种杂糅身份,形塑了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社群结构.

    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身份杂糅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书写转化——基于越南岱族、侬族音乐的田野考察

    凌晨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关注海外他者的音乐表演行为,深入描写与系统阐释其文化认知观念,通过运用多重语言能力,结合海外音乐民族志的田野实践与书写转化,对海外的某个特定区域或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揭示海外他者音乐社会生活中的地方性知识.区域国别音乐研究通过对他国音乐文化进行扎实深入的田野工作和海外实践,运用民族音乐学双重视角互视与多点音乐民族志方法,以及历史民族音乐学逆推顺述与多重互证,结合后殖民理论的离散音乐与文化认同,书写具有反本质主义立场的海外音乐民族志文本,以获得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下对世界知识体系真正深入的研究与理解.

    区域国别音乐越南岱族越南侬族海外音乐民族志跨文化比较

    2024"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陈少聪
    135-140页

    从"地理学"到"博物馆"——克里斯·马克的论文电影记忆术

    钱进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论文电影"的开创者和革新者,克里斯·马克和戈达尔分别从不同路径建构起当代论文电影的两个面向.马克在电影中引入互联网数字媒介并由此而发展了其风格,从《日月无光》开始,其作品不断探索着"媒介和记忆"之主题,他的只读光盘作品《非记忆》突出体现了其"论文电影记忆术":首先,以只读光盘的媒介特征为架构,他考察了如何将记忆之"时间"(历史)转化为"空间"(地理),以此利用技术来解决"记忆/遗忘"之悖论;然后,在图像学和跨媒介语境中,《非记忆》构成了对于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的延续.马克的论文电影构成了作为"心灵图景"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之意象.

    论文电影记忆术克里斯·马克非记忆阿比·瓦尔堡

    电影的另一重乐趣:电影笑话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

    李频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笑话,即那些发表在印刷媒体上、与电影相关且以引人发笑为目的的幽默短故事,是早期中国电影书写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文本类型,却为我们重新进入早期电影观看经验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视角.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大众及专业电影报刊上不同类型的电影笑话进行历史分析,可进一步厘清这些电影笑话与当时电影文化之间的互构关系,展示出不同的观看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的显影和位移.

    电影笑话早期中国电影观众接受

    改革题材电视剧中青年形象的中国式建构

    恽彩锋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题材电视剧中的青年形象随时代变迁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流变:从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探索新发展模式的"开拓者"形象,到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离乡寻求发展机遇的"脱嵌者"形象,再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重返家乡并带动本土发展的"返乡者"形象.这种流变趋势背后是青年个体意识和国家集体意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政治品格、文化品格和审美品格.

    改革题材电视剧青年形象中国品格

    乌托邦·恶托邦·伊托邦——新世纪乡土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气质构形

    魏玲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新世纪乡土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气质构形是考索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嬗变的重要指征,它关涉乡土电影对城市进行构形时所运用到的某种普遍认知.在新世纪乡土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气质构形分为乌托邦(正面修辞:光明自由的理想之邦)、恶托邦(负面修辞:美而虚妄的欲望之都)与伊托邦(中性修辞:赛博空间里的科技之城).新世纪乡土电影中城市形象气质构形的背后不仅贯穿了一条显示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潜藏着中国知识分子对21世纪城乡中国共融共通的美好愿景和乡关何处的文化隐忧.

    新世纪乡土电影城市形象气质构形乌托邦恶托邦伊托邦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破局探讨——以《爱情神话》为例

    李冀樊妍秋
    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电影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一些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在市场竞争中正面临着营销困境和生存困境.电影《爱情神话》口碑与票房俱佳,其以精准营销的策略,紧扣"她经济""她文化";同时,影片通过聚焦市民文化和都市景观空间,扩大了受众群体,进而提升了影片票房.从这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可以一窥当下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破局之道.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要进一步拓宽创作思路,吸取同类影片的成功经验,找到符合市场规律的表达形式,才可能拍出观众真正喜爱的电影.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爱情神话》营销困境生存困境

    电影艺术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

    殷荷芳
    16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展示出的真实美、知性美、文化美和科技美,在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亦具有培德、育美、益智的作用.通过精心构建电影美育平台、致力培育大学生电影鉴赏力、全面落实多领域融合实践、深度挖掘"立人"价值,可以充分发掘蕴藉于电影内部的审美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提升高校电影美育的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效果,促进电影艺术美育价值的实现.

    电影艺术美育审美特征立德树人

    蛙形舞姿:从内蒙古阴山到广西左江的文化跋涉——兼谈藏彝走廊的舞蹈文化播布

    于平
    17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蛙形舞姿,是一种"像人戴冠伸臂、曲胫而舞之形"的舞姿.这一舞姿篆文作"()",隶变为"无".从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岩画来看,这一舞姿与游牧劳动相关联,应该是"赶牧"方式促成的身体运动"动力定型".而广西左江(宁明花山)岩画中大量的"蛙型舞姿",被认为与从事稻作劳动的骆越先民相关联.从古代氐羌族群的文化跋涉,马家窑彩陶纹饰、"三江流域"盛行的藏族"卓舞",以及云南文山富宁的彝族"铜鼓舞"及其相应的文化关联推测,广西左江岩画的"蛙型舞姿"亦应是游牧劳动及其稍后的农牧生产方式的产物.

    蛙形舞姿阴山岩画马家窑彩陶萬舞藏族卓舞彝族铜鼓舞花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