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音乐的多媒介叙事论析

    龙迪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不是一种擅长叙事的艺术,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许多音乐叙事的例子.音乐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基本类型.因为单一而纯粹的音符作为音乐艺术的表达媒介,很难具体而生动地把一个故事流利地叙述清楚,所以音乐叙事的主流是结合其他表达媒介,尤其是结合"叙事属性"强的语词而形成的多媒介叙事,其中起主要叙事作用的是语词.尽管音乐的多媒介叙事主要遵循"语词优先"原则,但事实上也存在音乐领先于语词的叙事现象,歌剧就是体现这种叙事现象的典型艺术类型.歌剧叙事本质上是一种以空间性的咏叹调为主导,主要通过"决定性台词"和"决定性画面"呈现故事场景,并辅以时间性的宣叙调推动叙事进程的空间叙事.音乐的多媒介叙事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叙事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多种媒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

    音乐叙事多媒介叙事语词优先原则"决定性台词"空间叙事

    略论世界三大音体系的形成

    庄永平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体系的形成必然是建立于某种具体乐器之上的,世界三大音体系可以说都是起源于波斯-阿拉伯的乌德(更早可追溯到巴尔伯特)乐器上.历史上,乌德向西流传演变成一时风靡欧洲的琉特琴,向东则演变成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琵琶,可见这一乐器对世界音体系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如果从乌德琴的音位排列来看,中国音体系的建立就是在隋初朝廷郑译与外来苏祗婆,在当时的胡琵琶(即乌德)上作了乐调音阶的对应.之后,在八声音阶基础上,运用七声、六声、五声音阶,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音乐旋律乐调的最主要特征.而来自"乌德"乐器自身的波斯-阿拉伯音乐,是在产生出"查耳查耳中指"音高后,也真正奠定了它们的四分之三音体系.另一个希腊-欧洲音体系则是要迟至17世纪后,乌德流入欧洲变异为琉特,同时在键盘乐器上,才形成了现代影响力最大的大、小调音体系.因此,历史地看,在近一千五百年前我国隋初郑、苏乐调音阶的"对峙"与"对应"局面下,三大音体系形成与区别之端倪已初步呈现.

    三大音体系乌德琴琉特琴琵琶对峙对应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序

    王耀华
    15-17页

    论刘向《说苑》音乐史料的层次及音乐史价值

    陈绪平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向编撰的《说苑》载录着丰富的上古音乐史料,包括早期音乐史料、早期乐人与乐器史料、早期乐人活动与政治思想等,还包括一定数量的互见于《左传》《战国策》《韩诗外传》《史记》等文献所录音乐史料.《说苑》音乐史料表明上古乐人师旷同君王的谈话已完全政治化,这和师旷担任太宰之职有关,也反映了"务为治者也"的文化精神.从《说苑》载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音乐活动史料中可以见出孔子作为音乐家的存在.孔门礼乐活动是上古文献叙事的重要一环.《说苑》渗透了刘向的个人音乐观念,具有个人书写的意义.

    刘向《说苑》音乐史料上古音乐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音乐文献辑录与释正

    刘文荣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中国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涉音乐文献颇为丰富,对敦煌乐器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涉音乐文献者均为写本,出现有笙、箜篌、琵琶等乐器种类.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音乐文献的辑录、考证和辨析,有助于深化中国中古音乐社会生活史、乐器名物与音乐文化传播的研究,为观察和研究丝绸之路民族地区间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视角与实证语境.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音乐文献

    略论东周两汉时期中原礼乐文化对边地的影响——以云南考古出土铜鼓及其组合为中心

    许馨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频繁开始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根据音乐文物的出土情况,其至迟在西汉中期进入礼乐文化一体下的多元发展阶段.铜鼓是云南地区的特色礼乐器,随着不断吸收中原礼乐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经历变化、发展和散播,铜鼓文化及墓葬共存音乐文物在东周至两汉时期出现"同而未化"和"融合一体"两种礼乐形态的阶段性特点,并以西汉中期益州郡的设置为重要时间节点,呈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礼乐文化演进过程.

    中原礼乐文化边地云南铜鼓礼乐器组合

    《琴操》纪事中的荆楚、齐鲁元素

    陶冉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类书征引的《琴操》文本勾连出当时传本曲名本事的主体面目.相应纪事虽未必征实,却在地域背景上流露对荆楚与齐鲁二地的偏重,分化出"不遇"和"行孝"两种主题系列曲目,且齐鲁元素更为醒目,与《琴操》的作者背景、目次结构、文本互涉相并观,或可为蔡邕、桓谭两种作者说之外的孔衍说提供合理性的参考,同时为揭示《琴操》文本在编纂传播中的累积性、变化性提供一种新的理解可能.

    《琴操》荆楚齐鲁孔衍

    《渊鉴类函·乐部》音乐史料考察

    张晓梦王晓俊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渊鉴类函》是清张英等奉敕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内容广博,征引翔实.《乐部》之设立,虽以《唐类函·乐部》为基础,但并非简单因袭传统,而是在编纂体例、材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反映出清代类书编纂的发展要求.《乐部》所收史料,包含论乐史料、歌舞史料、乐器史料三部分,除对乐之起源、功用、律制有所说明,多有对歌、舞及乐器形制、演奏技巧、音乐形态等内容的描写,这些音乐史料总体呈现出丰富而又广泛的特点,具有重要的音乐史学价值.

    《渊鉴类函·乐部》音乐史料编纂体例

    论《乐府传声》中的文人与市民阶层美学特征

    吴昕雨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所著的《乐府传声》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一部论著,该书对当时的戏曲演唱方法及审美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府传声》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戏曲审美"雅""俗"之论的探讨,融合了明清文人与市民阶层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与明清时期戏曲审美风格乃至时代美学特征息息相关.其音乐美学思想融汇古今、贯穿南北,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歌唱理论与审美观念都有着深远影响.

    徐大椿《乐府传声》戏曲审美

    宋寿昌《伴奏的作法》理论来源探析

    王浩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音乐教育家宋寿昌编的《伴奏的作法》一书,是我国第一本键盘伴奏著作.其承载着上海美专刘质平等前辈的"简易伴奏"教学智慧,同时也是对上海音专萧友梅和声理论中的"普通伴奏"成果的传承.此外,该书还汲取了同时期一些译作中的艺术歌曲伴奏的理论.总之,该书集时代之伴奏理论之精华,对当时以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寿昌伴奏《伴奏的作法》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