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敷"别谱"与早期琴人记谱实践

    彭岩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释谱》所记创制"别谱"之张敷,为刘宋时期吴郡张敷.琴家戴颙与张敷是密友,张敷还与琴家宗炳、释道温等相交.日传唐代抄本《琴用指法》卷子,是当时琴人们正确解读传世琴谱的实用秘籍.《琴用指法》卷子所收"手用指法髣髴"和"凡一本样",是与陈仲儒、赵耶利指法完全不同的符号化谱字指法体系.张敷"别谱"与"手用指法髣髴"谱字指法符号所构成的"别谱"似有渊源.深入探讨张敷"别谱"及早期琴人记谱实践,有助于重新思考与早期古琴记谱实践相关的文献记载内容.

    张敷《琴用指法》赵耶利文字谱

    论《弦索备考》筝曲《琴音板》"法琴音"的技法要点

    宋婷婷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期清代蒙族文人荣斋制谱编撰而成《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该谱收录的筝曲《琴音板》,为"小工调"(D调)移调记谱的"尺字调"(C调)乐曲.目录中有小字注"法琴音而作".从古筝的乐器性能来讲,直接用"板儿弦"(小工调D调)定弦法演奏此曲,可以使两个做韵原音(C调的宫、徵)不为空弦音,预留空弦音为低音,是此曲"法琴音而作"的技法要点所在.古筝明亮动人的音色,加之在宫、徵两声上补足韵味,使此曲产生了古琴的丰富音韵色彩.

    《弦索备考》《琴音板》法琴音定弦原音韵味

    诗性审美:一种当代音乐批评范式的尝试性建构

    梁昊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亚里士多德、鲍姆嘉通、海德格尔到朱光潜,大量哲学家都认定音乐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诗,因此,诗性就是使"诗"之所以是"诗"的"存在".在音乐的领域,作曲家(音响诗人)通过从事诗的创作赋予诗以诗性,并在音乐的非语义性、非完满性的语言中,使音乐音响成为音响诗.音乐批评者需要在对诗的诗性审美中洞见诗性的存在,并经批评文本揭示音乐中的诗性存在.

    诗性诗性审美海德格尔音响诗人音乐批评

    论汉代"琴禁"思想的审美意义

    刘可敏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时期,琴在诸子文论中出现的次数增多,其原因或许并非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艺术性的审美观照.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琴所具备的礼制特性被强调,弹琴的目的是通过这一形式显示人是否遵礼,而听琴音则成为辨识人之品性的方式."情感是音乐的内容"这一观念在汉代得到发展,成为汉代大多数知识分子识琴的方式.琴乐的风格被控制在"正声"范围内,"琴禁"是这一观念的集中体现.《新论》中的"琴禁"却稍有不同,桓谭通过与琴在交往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以及对音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认为万事的发生发展皆有自身所需要遵循的"数",这是"禁"的标准所在.至此,音乐的内容是情感这一观念开始变化,琴乐获得了艺术性审美的必然条件.

    琴禁情感

    霓裳醉乐天:白居易诗歌的"霓裳"书写

    罗曼吴悠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宫廷著名的法曲,广泛出现在中晚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其中以白居易为甚.白居易的"霓裳"诗书写,既丰富拓展了中唐诗歌书写的题材与边界,又为《霓裳羽衣曲》的记录、保存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同时,白居易的"霓裳"诗创作呈现出他对《霓裳羽衣曲》由批判转为喜爱的情感变化,这种倾向与其政治境遇的升沉起伏,以及仕宦心态由"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的过程紧密关联,也折射出复杂政治生态下中唐文人的入仕困局与破局抉择.

    白居易《霓裳羽衣曲》诗歌书写仕宦心态

    论哈特穆特·罗萨的流行音乐思想

    付湛元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精英主义式批判与马尔库塞对流行音乐革命潜能的短暂认可,哈特穆特·罗萨肯定了流行音乐在共鸣关系中与严肃音乐的平等地位,流行音乐的创作、欣赏都可以成为高质量的共鸣事件.同时,流行音乐也表明了审美共鸣的独特性质,是"异化的共鸣"之代表.除此之外,罗萨认为流行音乐能够修复屏幕-媒介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世界关系中的单调与匮乏,并在政治等领域产生集体共鸣.罗萨通过"共鸣理论"翻转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流行音乐的批判立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的这一浪漫主义的审美乌托邦构想也有明显的妥协性.

    哈特穆特·罗萨流行音乐共鸣法兰克福学派

    埃里克·萨蒂音乐创作中的数理思维及其精神意蕴

    冶鸿德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往往并不清晰,但他的行为、创作、思想,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萨蒂的音乐简洁凝练,数理思维和方法是其创作中的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质数及特定数列的运用、对称思维、组合思维、持续思维等.其中以数字控制音乐结构占据着突出地位.萨蒂作品中数理思维与艺术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体现出独特的精神意蕴,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埃里克·萨蒂音乐创作数理思维精神意蕴

    二胡音乐诠释的内在路径——以闵惠芬所奏《长城随想》为例

    段言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演奏者而言,音乐表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深入诠释音乐作品.以闵惠芬对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成功演绎为例,获得对音乐表象内容的感知并由此凸显乐曲之"象",是音乐演绎的基本环节;对音乐寄"意"于"象"的万千"情"怀进行深刻体验与感发,是音乐诠释的中间环节;基于前两者之上对技艺关系的妥善处理,是对二胡演奏之"道"的探寻.从曲之"象"到乐之"情"再到二胡演奏之"道"的逐步延伸,是深入诠释音乐作品的一条重要路径.

    二胡演奏闵惠芬《长城随想》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赵季平器乐音乐创作解析

    杨灿李鹏程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季平是最早以丝绸之路为主题进行管弦乐创作的当代中国作曲家,从1981年至今,他从西北地区出发,逐渐将创作视野扩展到整个欧亚大陆,成就了纵横交错的丝路音乐画卷.赵季平创作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关山月-丝绸之路印象》《丝路音乐瞬间——音乐会小品三首》《丝路粤韵》第五篇章《乡愁》等作品,体现了"一带一路"沿线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融合发展,其对于多重意象、调式、旋法、节奏、配器、演奏法的综合运用方式,是这一主题创作的重要代表.

    赵季平一带一路当代器乐音乐

    张维良系列竹笛教材编撰思想探赜

    张健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维良被誉为"中国笛王",是一位集创作与演奏才华于一身的笛箫演奏家,不仅极大推动了竹笛艺术的发展,也在笛箫表演理论与民族器乐表演学科建设方面贡献卓著.他的系列竹笛教材基于其丰富的艺术实践,融合了舞台表演与教学训练等多重"实践机理".一方面,从基础出发循序渐进,扎实训练学生各项技能;另一方面,他创设不同地域和风格的"装饰音训练"方法,以母语叙事建构文化记忆,以"民间熏陶、口传心授"与"系统训练"传承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此外,他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竹笛艺术中的体现,致力于乐器演奏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张维良竹笛教材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