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大鼓音乐结构及其非遗传承理念探析

    魏清阳马卫星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大鼓是中国北方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其音乐结构以主要音乐曲牌为根底,以辅助音乐曲牌增补为特色,具有多变性,这也促生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东北大鼓音乐结构的多变性与润腔技法的即兴性有所关联.东北大鼓润腔技法的主要特征是字声即兴,按字行腔彰显了东北大鼓相对自由的润腔方式.此外,在高校进行的社会传承与专业实践过程中,东北大鼓的非遗传承理念来源于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其中在高校的非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整合互化方式对于东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东北大鼓音乐结构非遗传承理念

    共享的声音记忆——文化交融背景下"昆明调"的旋法特征与传承现状

    申吉浩岚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民歌获至地方依恋的当代价值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昆明调"作为本土的听觉标识,既是本土民歌的有声遗存,更是外来文化对边地浸濡与涵化的证物,其为民间多样态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支撑、承载了底层叙事的心理需求.关注以"声音"为媒介所建构的传承语境和旋律变体彰显的语言差异,探讨价值取向与民众审美需求的心理期待,地方依恋彰显的情感逻辑,折射出地方知识的当代意义.

    传统民歌昆明调声音记忆"音-词互动"价值判断传承与传播

    司马迁"乐和民心"乐教思想研究及其当代价值转化

    张鸿雨刘振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的"乐和民心"乐教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治理智慧.其历史渊源深远,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音乐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紧密关系的认识;其内涵丰富,不仅强调音乐对于个体品德的培养作用,更注重通过音乐来调和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在当代社会,司马迁的"乐和民心"乐教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转化价值,将其与现代教育政策及理念相结合,可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使音乐成为培养个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司马迁"乐和民心"乐教思想

    夏衍的追述与"党的电影小组"的基本史实之演变

    宫浩宇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于"党的电影小组"的活动及意义的描述与阐发,往往甚于对其基本史实的实证考察.现有关于其基本史实的著述,皆源于夏衍个人的回忆而缺少一手史料的支撑,而其成员与同路人的相关忆述,以及后世史家对这些基本史实的书写,则大体上照搬了夏衍的说法,只在个别细节上或有所发挥.夏衍的回忆,也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建构出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党的电影小组"的基本面貌及其在影史书写中的演变.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一个电影组织,倘若始终处在一手史料付之阙如的状态上,实属憾事,甚至不免会反噬其真实性.

    夏衍党的电影小组基本史实回忆左翼电影

    民国时期上海国产片"贺岁档"形成考析

    秦翼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岁档"是当代电影产业概念,在民国时期电影生产消费中心上海,虽无明确命名,却实有案例.以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时间视角审视,电影被接受成为中国新岁节庆娱乐活动,并参与了新年系列节庆观念的拓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上海电影业在全面抗战前已形成较为明确的贺岁档观念.孤岛时期,由于相对封闭的生产和营销环境,贺岁档观念更趋成熟.贺岁档并非救市的万能良药,需要创作符合时代需求的贺岁故事,并适时调整档期放映策略.民国时期电影贺岁档的运作,对当前颇具启示.

    贺岁档早期电影上海电影

    论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现象

    陈丽芬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话剧改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些改编作品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强烈的导演主体意识,注重经典与当下的对话,表现手法上则延续了先锋实验话剧的后现代主义,呈现异彩纷呈的舞台奇观.其改编策略主要有"杂糅重构式""借题发挥式""拼凑整合式""拓展延伸式"四种形式.改编后的系列话剧虽然在形式上探索了鲁迅作品及戏剧艺术的种种可能,实现了经典的剧场化,但是也存在形式的空洞和疲惫,从而导致艺术创造力的萎顿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导向对鲁迅精神的消解及扁平化倾向.由此可见,鲁迅作品的改编还是要把鲁迅对国民精神、人的灵魂和社会历史的审视与批判放在首位.

    新世纪鲁迅作品话剧改编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文化哲学意蕴

    赵素锦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安三万里》的火爆出圈及其引发的史诗级文化现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和独特魅力.影片以唐诗为媒介语言符号实现了当代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移情转换与共情体验,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国家社会历史发展中要面对的美德与正义纠葛以及儒道文化精神世界的同频共振,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哲学意蕴,更深层次地引发当代社会思考如何切实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

    《长安三万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意蕴

    主旋律电影对高校美育的启示与拓展

    张晴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旋律电影担负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育人使命.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宏大的艺术叙事和丰富的视听元素,对民众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日益成为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基本方式.特别是主旋律电影中的视听元素,能够极大提升审美对象的文化认同、激发创意思维、塑造审美观念和践行审美行为.主旋律电影对于高校美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等主流价值的积极引领、聚焦主体进行创意创造活动以及注重技术赋能的时代趋势,通过这三点也能够拓展高校美育,不断开创我国美育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主旋律电影高校美育视听元素

    民族叙事与空间建构:"藏地新浪潮"电影中的媒介景观

    李泉沂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6年伊始,藏族导演以民族视角讲述时代背景下的藏族故事,藏语电影掀起了一股"藏地新浪潮",其中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对文化景观的映现蕴藏着现实层面上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为观者构建了藏地整体的媒介形象."藏地新浪潮"电影通过媒介景观展现藏地人文风貌,呈现出民族题材电影塑造民族形象、强调民族身份认同、凝聚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态势.

    藏地新浪潮媒介景观民族叙事民族共同体

    从《孔子》到《秀水泱泱》——近十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文化风采

    于平董丽
    15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迄今为止的十余年,是我国舞剧创作井喷式登场的十余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这十余年间以量多质优的舞剧作品,为我国的舞剧画廊增添了令人瞩目的绚烂.这期间创作的9部作品,既有深邃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性,体现出舞剧创作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两手抓"的同时,还实现了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三出",以青年编导为主的创作力量预示着国家级院团强势的后劲和似锦的前程.

    舞剧中国歌剧舞剧院《孔子》《赵氏孤儿》《昭君出塞》《英雄儿女》《到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