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中叶文人剧作中舞蹈艺术探析

    钱成王汉民
    171-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中叶文人剧作中保存了大量的舞蹈资料,这些舞蹈是唐宋以来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舞蹈是剧作者根据剧情需要而设置,从表现形式上看有独舞、群舞等,从舞蹈层次上看有单段体、多段体以及多段体组合的大型舞蹈.舞蹈服饰鲜艳明丽,排场新奇热闹,对清中叶戏曲的舞台演出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清中叶文人剧作追求剧、曲、舞合一的表演效果,对后世戏曲表演,特别是京剧舞蹈程式和表演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

    清中叶文人剧作舞蹈种类舞蹈形式

    "两创"方针下艺术规律的深层求索——新时代十年来中国芭蕾舞剧叙事特征分析

    梁丹玉
    176-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十年来,在"两创"方针的推动下,中国芭蕾舞剧叙事逐渐通达深层艺术求索.芭蕾舞剧叙事在向线性叙事回归中实现了基于时序和焦点转换的多重叠加态.同时"心理叙事"不但继承"经典叙事"表达特点,更注重实现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深层言说.而"隐喻叙事"则通过场景、道具和舞段融合的方式来构成多重隐喻和意象群,完整实现"情节""人物""场景"的复合性艺术表达.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核心在于遵循艺术原理和美的形式基础上进行舞剧创作,文化"创新性发展"务必提升新时代芭蕾舞剧的时代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芭蕾舞剧叙事方式在新时代推动了基于重大现实题材的芭蕾舞剧创作,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式艺术现代化.

    两创芭蕾舞剧创作叙事

    敦煌石窟与龟兹石窟巾舞壁画比较研究

    蔡均适
    181-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石窟与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巾舞形象十分丰富,对同一乐舞形式反映的异同体现了两地宗教信仰的发展、乐舞文化差异与审美观念的不同.敦煌与龟兹两地石窟巾舞壁画早期有较多相通之处,由隋唐开始有了不同的发展.敦煌石窟巾舞壁画承接了三道弯与"S"形的姿态,审美核心仍然以汉文化为基本,龟兹石窟巾舞壁画更多地吸收了来自印度乐舞、犍陀罗文化的审美要素.两地石窟巾舞壁画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敦煌石窟龟兹石窟壁画巾舞

    人工智能:艺术生产场域的智性特征、技术转向和信度考量

    詹翊张捷毕砚昭
    18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工业生产的界限,在算法的支持和场景的训练下开始进入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审美要求的艺术生产场域时,艺术生产场域的特征、技术手段和可信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不应因人工智能使用动机上的善恶分野而在道德和价值上对其加以否定.如何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向善治理路径和系统方案,是我们无法回避且应积极面对的重大课题.

    人工智能艺术生产场域智性特征技术转向信度考量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审美何以可能?

    斯硕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审美是一种由康德开启的、以"沉思"为核心的美学判断.从"审美"在艺术世界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来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尚未被纳入艺术世界,主要在于其情感上的缺失与艺术语言的匮乏.就人工智能对艺术审美的影响而言,或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因缺乏情感色彩而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或从视觉的角度阐述人工智能在艺术意义上的进步.不论是数据主义——视觉脉络下的"审美升级"、情感主义——技艺融合的"审美降级"、修正方案——作为艺术形式的人工智能,还是"沉思"与"数据"双向参与的人工智能原生"艺术",都将成为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审美的有效途径之一.

    人工智能AIGC艺术审美视觉艺术审美判断

    音乐史学在中国的回首与瞻望——中国音乐史学问题思索之十二

    田可文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悠久古远,但作为历史与音乐交织成的中国音乐史学的形成,却仅能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音乐史研究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学发展中,每一时期的音乐历史观念各有特征.瞻望我国音乐史学的演进,需要将理性思维处于不断变化且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系统之中,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手段的研究,来加宽学术视野,把貌似单纯的历代音乐史实,置于整个中华文化历史系统中,将中国音乐史研究放置于应有的整个文化史系统之中,加强其整体属性的研究.

    中国音乐史音乐史研究音乐史学回首瞻望

    人物介绍

    封2,前插4-前插5,封3页

    Abstracts

    前插2-前插3页

    南艺师生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前插6-前插7页

    刊前絮语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