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范欣生

双月刊

1672-0482

xbnjutcm@126.com

025-85811769,85811934,85811935

210046

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1959年创刊,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设有学术探讨、临床研究、方药研究、针灸推拿、医史文献临床报道、经验交流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恶性肿瘤复合病机理论指导下温滋解毒法的构建

    袁伟琛周红光庄育培周洪立...
    543-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恶性肿瘤的复合病机,将正邪、阴阳和中气等理论与癌毒理论相整合,指出正虚邪盛为肿瘤的发病基础。阴阳俱损、气机郁滞、癌毒深伏为肿瘤的病机特点。认为阴阳俱损多起于脾肾,气机郁滞首先责之于脾胃,癌毒深伏常兼夹多种邪气。基于此提出以温滋解毒法为恶性肿瘤的基本治法。温滋解毒法是温法、滋法、解毒法三法并用或次第应用,共同发挥温滋并用,调和阴阳;行气解郁,调畅情志;消癌解毒,破兼夹之邪的功效。

    恶性肿瘤复合病机正虚邪盛阴阳俱损气机郁滞癌毒深伏温滋解毒法

    温病气营转化的病机及治法探讨

    宋莹莹郭海杨进魏凯峰...
    550-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温病气营转化的病机及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温病为阳邪致病,最易损伤脏腑津液。津液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肺为肺津,在胃为胃津,在肠为肠液,入脉而为营阴。气分证向营分证转变过程中,脏腑实质损害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而血管内津液的耗损则是加剧气营转变的重要原因。火毒鸱盛是促进气营传变的始动因素,津液耗伤是加重气营传变的病理基础,清热保津是防治温病气营传变的必然治法,具体包括甘寒生津、咸寒清热、甘苦合化等法,对内科杂病及急重症亦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温病气分证营分证气营转化津液清热保津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三七药渣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王昱郭盛刘海峰钱大玮...
    555-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最佳发酵工艺为有氧发酵 48 h、厌氧发酵 36 h,嗜热链球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比例为 2∶3∶1,料液比0。14 g·mL-1,接菌量 5%,温度 33℃。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三七药渣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5。64%、96。98%、123。83%,相较于单菌发酵均显著升高。发酵产物清除 DPPH、ABTS 自由基的 IC50 值分别为 1。774、3。065 mg·mL-1,还原Fe3+的能力为 0。138 mmol FeSO4·g-1,较未发酵药渣显著增强。结论 最佳发酵工艺能显著提高三七药渣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显著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相较单菌发酵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提示上述益生菌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为三七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三七药渣益生菌层次分析法熵权法体外抗氧化

    经典名方泻黄散标准煎液化学成分的 UPLC-Q-TOF-MS分析

    肖婉王思琦李家政富雪丹...
    569-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UPLC-Q-TOF-MS技术解析经典名方泻黄散标准煎液的化学成分表征,同时进行化学成分分类,对代表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Acquity HSS T3(2。1 mm×100 mm,1。8 μm)色谱柱,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 0。4 mL·min-1,柱温 40℃。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泻黄散的质谱数据。通过Masslynx 4。1 软件与对照品比对、质谱数据分析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对泻黄散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从泻黄散中共分析和鉴定出 107 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 45 个,三萜类 27 个,单萜类 11 个,苯丙素类 10 个,色原酮 6 个,生物碱类 5 个以及其他类 3 个。结论 研究结果为泻黄散的进一步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实验依据。

    经典名方泻黄散标准煎液UPLC-Q-TOF-MS化学成分

    基于基准关联度与信息熵权法优选桂枝配方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

    陈雅茜李卓远陶琳陈娜娜...
    582-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结合基准关联度与信息熵权法,采用正交试验对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与桂枝配方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包合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选择β-CD与桂枝芳香水的投料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以包合物中桂皮醛的包合率、载药量及基准关联度为评价指标,采用信息熵权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正交试验包合工艺。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 优选的最佳包合工艺为β-CD与芳香水的投料比 3∶100(g·mL-1),包合温度 50℃,包合时间 1 h。经验证,桂皮醛包合率为 80。48%,载药量为 8。63%,基准关联度为 0。91。薄层、紫外、红外等表征实验表明芳香水中挥发性成分成功进入β-CD空腔,包合物制备成功。结论 优选的包合工艺稳定可行,可为桂枝配方颗粒的制剂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桂枝配方颗粒芳香水β-环糊精信息熵权法基准关联度正交试验包合工艺

    电针预处理对 AMI 小鼠心肌局部炎症及 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的影响

    江敏娇彭柔闫煜杭刘肖儿...
    58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内关穴电针预处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小鼠(AMI)心功能、局部炎症水平及巨噬细胞M2 型极化变化,并从调控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10 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模型。电针组接受双侧内关穴电针干预,疏密波,2/15 Hz,1 mA,每次20 min,每日 1 次,连续 3 d,电针干预结束后 30 min造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射血分数(EF)和短轴收缩率(FS);HE、TUNEL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和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和外周血中IL-1β、TNF-α、NLRP3 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脏中巨噬细胞极化状态,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心肌中DNA-PK、p-DNA-PK、Rictor、My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EF、FS明显降低(P<0。000 1),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01),心肌组织和血清中IL-1β、NLRP3、TNF-α表达上调(P<0。01,P<0。001),巨噬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01),M2 型巨噬细胞百分比下降(P<0。000 1),心肌组织中p-DNA-PK、Rictor和My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00 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的EF、FS显著升高(P<0。000 1),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下降(P<0。01),心肌组织和血清中IL-1β、NLRP3、TNF-α表达下调(P<0。05,P<0。01,P<0。001),巨噬细胞百分比下降(P<0。05),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上升(P<0。01),心肌组织中p-DNA-PK、Rictor和Myc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00 1)。结论 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调控DNA-PK/Rictor/Myc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2 极化,减轻局部炎症,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提高心功能,实现心肌保护效应。

    心肌梗死电针预处理巨噬细胞极化DNA-PKRictor

    冰菖散通过Nrf2/HO-1 信号通路改善APP/PS1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铁死亡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郭少博朱文慧白宇张彪...
    598-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吸嗅冰菖散通过调节Nrf2/HO-1 信号通路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铁死亡和认知功能障碍。方法 30 只APP/PS1 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PP/PS1 组)、冰菖散低剂量组(BCS-L组)和冰菖散高剂量组(BCS-H组),10 只同窝阴性小鼠作为空白组(WT组)。WT组和APP/PS1 组进行纯水雾化给药处理;BCS-L组和BCS-H组每日雾化给药 0。5、1 μL冰菖散吸嗅剂,每日 10 min,持续 2 周。给药 2 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来判断各组小鼠空间认知能力,水迷宫实验后处死小鼠,取大脑组织进行Aβ1-42 免疫荧光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免疫组化及尼氏染色;提取海马组织进行 Western blot、qPCR检测Keap1、Nrf2、HO-1、GPX4、SCL7A11、TFRC、DMT1、FTL、FTH1 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提取大脑组织进行GSH试剂盒检测。结果 BCS各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平台所在象限活动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增加。相对于APP/PS1 组,BCS各组小鼠的海马CA1 区和皮层中的Aβ1-42 和P-tau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尼氏染色显示,BCS各组神经元排列较为紧密,有较多尼氏体。在海马组织中,相比于未处理的APP/PS1 小鼠,BCS各组在Nrf2、HO-1、SLC7A11、GPX4、FTL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均有显著提升(P<0。05,P<0。01),BCS-L组FTH1 的蛋白和mRNA水平有提升,但无显著意义,同时TFRC、DMT1、Keap1 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0。01)。此外,BCS各组能有效恢复其大脑中GSH的含量(P<0。05,P<0。01)。结论 吸嗅BCS可以改善APP/PS1 小鼠认知功能障碍。BCS可以激活Nrf2/HO-1 通路,增加GPX4 的表达,并通过抑制Keap1 来增强Nrf2 的转录活性,从而提高SLC7A11 的表达并恢复GSH的含量,有效对抗铁死亡。同时,冰菖散还能有效抑制TFRC和DMT1,上调FTL和FTH1 的表达,进而维持细胞内铁的稳态平衡,有助于减轻铁死亡对APP/PS1 小鼠的影响,可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铁死亡Nrf2/HO-1信号通路冰菖散吸嗅

    复方地黄颗粒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治疗 PD阴虚动风证大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吕子微梁建庆王行玲孙光洁...
    608-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地黄颗粒通过调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蛋白变化治疗帕金森病(PD)阴虚动风证的分子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 26 只SPF级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 13 只,其余大鼠采用 6-羟基多巴胺(6-OHDA)脑部偏侧注射损毁黑质法制备PD阴虚动风证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组(150 mg·kg-1),复方地黄颗粒低、中、高剂量组(1。75、3。5、7 g·kg-1),每组 13 只。各组连续灌胃给药 28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神经行为学表现;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及 qPCR 法检测各组大鼠脑部损毁侧纹状体组织中泛素(UB)、泛素激活酶(UBE1)、泛素结合酶(UBE2A)、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UCH-L1)阳性细胞表达、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部损毁侧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旋转圈数、悬挂时间及移动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差,易激惹,肢体震颤,行动迟缓,毛色黯黄,饮食少,体质量减轻,旋转圈数增加、悬挂时间及移动格数减少(P<0。01),损毁侧纹状体中UB、UBE1、UBE2A、UCH-L1 阳性细胞表达、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DA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多芭组及复方地黄颗粒各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有所改善,旋转圈数减少、悬挂时间及移动格数增加(P<0。05,P<0。01),UB、UBE1、UBE2A、UCH-L1 阳性细胞表达、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0。05,P<0。01),DA含量增加(P<0。01);行为学检测及各指标表达水平以美多芭组和复方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P<0。05,P<0。01),此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地黄颗粒可能通过调控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异常蛋白聚集,从而减轻DA含量缺失,发挥治疗PD阴虚动风证的作用,并以复方地黄颗粒高剂量效果最佳。

    帕金森病阴虚动风证复方地黄颗粒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分子机制

    病情分级与院内制剂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胡馨茹杨凡王滢湉王晨...
    618-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COVID-19)住院患者 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的交互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江苏省中医院于2022 年12 月15 日至2023 年1 月15 日收治入院的,年龄18~90 岁的新冠患者信息,排除入院 48 h内死亡和未随访到结局的新冠住院患者信息。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发生 28 d死亡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 2 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冠住院患者发生 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叉生分析和层次回归法探讨入院时病情分级与住院期间是否服用院内制剂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入院时病情分级、住院期间服用院内制剂、住院期间使用激素、年龄、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尿素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叉生分析和层次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在未校正任何混杂因素时,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20。678,95%CI:-33。703~-7。652;APAI=-2。301,95%CI:-4。027~-0。575)且为拮抗相互作用(SI=0。279,95%CI:0。157~0。493);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和临床特征,以及进一步校正实验室检查指标后,入院时病情分级与服用院内制剂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5。972,95%CI:-10。564~-1。380;APAI=-2。205,95%CI:-4。131~-0。279),且为拮抗相互作用(SI=0。222,95%CI:0。095~0。523)。结论 新冠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院内制剂可以降低 28 d死亡风险,病情分级与使用院内制剂存在拮抗相加交互作用。

    中医药新冠交互作用院内制剂风险因素

    电针联合吲哚美辛栓在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中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王怡心殷燕云寇玉佳董雨萌...
    628-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合谷、内关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对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UGOR)患者的辅助镇痛作用及对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方法 64 例接受TUGOR的IVF-ET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2 例,治疗期间治疗组脱落 1 例。对照组予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电针合谷、内关治疗。TUGOR术前后评估患者压痛阈值、VAS评分、疼痛等级、呼吸频率、脉搏次数;TUGOR术后评估 2 组患者获卵数、2 个卵原核(2PN)率、胚胎利用率、优质胚胎率;术中及术后监测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UGOR术后,治疗组VAS评分和疼痛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 组患术后者压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术中的恶心发生率,术后 48 h的腹胀、恶心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质胚胎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合谷、内关联合吲哚美辛栓可有效辅助镇痛,不同程度减轻患者TUGOR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在提高优质胚胎率上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电针压痛阈针刺镇痛合谷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