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何怀远

双月刊

1001-9774

njzyxb@163.com

025-83464044

210003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305号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办刊宗旨是为军事院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军队的建设服务。着重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发展的第三个理论驿站——第一国际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锻造及其研究的意义

    冯景源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多注重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体系的阐述,很少去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怎样产生的.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主体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因为缺少这一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按照被误解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和体系制造;有了这个主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不是三个组成部分)就可以各司其职.因此,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锻造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理论是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在第一国际时期(1864~1874)锻造出来的,前后相隔多年之久.这二者的关系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理论制定在先,政党的锻造在后;其二,二者的结合是在第一国际工人运动中进行的;其三,第一国际工人运动时期也正是欧洲一些小资产阶级理论家活跃的时期,这些活动家都有自己的工人组织,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宗派,因此这一时期既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锻造的时期,又是其与各种小资产阶级的宗派主义斗争的时期.探讨和研究继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者统一"制定之后,在第一国际中马克思主义与小资产阶级宗派主义的斗争中锻造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国际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锻造"不忘初心"主体精神

    唯物史观的两大视域与中国道路的历史边界

    侯亚楠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模式"是国际上关于"中国奇迹"成因的概念描述,"中国道路"是回应"中国模式"讨论的意识形态化表达.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世界历史视野中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理论,在解释"中国道路"上具有学科比较优势.唯物史观从一开始就存在革命与发展两大视域,革命视域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但在"文革"中它离开了现实国情并绝对化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实现了由教条化的革命视域的唯物史观向发展视域的唯物史观的转向.中国道路是发展视域的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现实,唯物史观的视域转换则规定了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边界.

    中国道路唯物史观发展视域

    辩证认识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韩强牛晴苇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价值.这些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西方学者认识问题的视角,有利于丰富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一些特色研究领域,具有借鉴价值;研究观点不乏真知灼见,具有启发意义.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包括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视野,容易犯历史唯心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因其所持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立场,以此评判中国共产党容易得出怀疑甚至否定的结论;以西方话语体系表述中国共产党,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研究资料的选用时常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致使结论往往有失公允;学者观点与民众认知契合不够,致使研究的代表性不足.对此,我们应该辩证认识,避免盲目崇拜,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为我所用,共同构建科学意义上的党建理论和学科体系.

    中国共产党海外中国学价值与不足

    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性重思

    张明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拓展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注重从学术层面展开理论的重新思考.一者需要清晰界划出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论域、对象与核心议题,以实现从整体上勾画出研究的理论图景;二者需要从理论上实现对研究原初语境的发掘,以实现学术谱系上的考古;三者需要从不同维度切入以打造和拓展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路向,诸如构筑完整学术步调、厘清理论红线、打破学术壁垒、实现学术史与思想史的融合等等.

    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整体图景原初语境学术路向

    评列宁、考茨基关于十月革命问题的思想分歧(下)

    俞良早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茨基贬低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说马克思没有"详细地指出他是怎样设想这个专政的",意即马克思不重视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他还歪曲马克思的学说,说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从"纯粹民主中必然产生出来的状态".列宁高度评价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说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考茨基完全否定实践中的无产阶级专政,认为这个专政在实践中必将变成"对无产阶级的专政".列宁则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敌人的"最奋勇的和最无情的战争",是消灭资产阶级的武器.

    十月革命专政"纯粹民主"社会主义

    葛兰西真的反对列宁吗?——驳关于葛兰西与列宁思想关系比较研究的对立论主张

    刘近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熟悉的人都知道,在领导权问题上,葛兰西在狱前与狱中时期都没有否认列宁对他直接而正面的影响.但在后世研究中,葛兰西与列宁形成了鲜明的思想对立.总的来看,这种对立论呈现为三种主张:列宁只关注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只关注文化领导权;列宁侧重政治领导权,而葛兰西侧重文化领导权;列宁的领导权强调外部的强制灌输,而葛兰西的领导权则主张内部的自主生成.上述主张所依据的文本大多集中于《狱中札记》《狱中书简》与《怎么办?》《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论我国革命》.重回这些文本,可以发现,葛兰西并未反对列宁及其灌输理论,而是努力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列宁保持一致.

    葛兰西列宁文化领导权政治领导权灌输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张雪金鸣娟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多种理论思潮的比较、筛选中接受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起点.十月革命根本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态势与路径,使我国革命的国际参照与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具备了或然性条件.伴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演进发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或然性逐步向必然性转变.历史启示我们,必须认清时代潮流,开展时代斗争,履行时代使命,顺应时代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十月革命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

    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背离下中国经济动能的形成、障碍与突破

    张杰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外部出口结构与内部新动能结构的的三大背离现象,导致了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和重叠性逐步减弱,这预示着依靠外需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难以持续,对中国经济新动能外部和内部之间转化造成了四个方面的障碍效应.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一方面,不少典型地区在人均GDP 还未达到拐点且工业化的中高端阶段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普遍出现了第二产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态势,这种扭曲现象在某些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从而对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加速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出口制造业在不同区域间的梯度转移,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背离效应,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部地区工业高端化升级的停滞困局及局部地区的工业塌陷现象,也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出口优势快速弱化效应,导致中西部地区出现经济发展动能脆弱性波动风险的加大.因而针对这些重大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和今后可能的改革突破口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针对性.

    出口结构经济新动能结构背离效应全球价值链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一个值得敞开的侧面——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张定鑫戴丽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构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主体.这一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以生产社会化达到相当高度为历史起点,以资本增殖或创造剩余价值(提供剩余劳动)为生存形式,在劳动资料上以机器或自动化生产为标志,内在包含着竞争性、雇佣性,在历史上比封建生产方式或小生产拥有明显优势;这一理论既否定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断定为一种有限的生产方式,也肯定这一生产方式作为历史上人类共有的一种文明形式有其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从而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劳动资本

    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机遇、挑战与路径

    吴家庆吴志雄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惟有积极创新践行群众路线的路径,加强理论研究与引导,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和支持党员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把这一"生命线"坚持好、实践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群众路线机遇挑战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