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李春林

双月刊

2095-5871

ncxb@chinajournal.net.cn

0471-3677446

010051

呼和浩特市海拉尔大街47号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孙丽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源头,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建设实践的辉煌成就。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新的时代价值,应不断得到赓续弘扬。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从"心理边疆"到"空间边疆":我国边疆理念与治理维度的重构

    于涛曲锋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是国家领土的边缘部分,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战略地位。传统上,边疆往往被贴上偏远、落后、异质等负面标签,形成"心理边疆"的认知窠臼。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边疆已发生巨大变化,需与时俱进发展边疆认知,实现从"心理边疆"到"空间边疆"的转变,树立正确的边疆观。文章认为,新时代边疆治理也需从安全、稳定、发展三个维度,拓展为安全、稳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维度,以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构为因应,完善边疆治理体系,创新边疆治理方式,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

    "心理边疆""空间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治理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王飞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高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了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创新的、合作的工程,需要内蒙古高校与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机制。

    内蒙古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钟敏陈佳宁张佳颖宋芳...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自我效能理论为视角,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自我效能理论Logit模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陈思宇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倡导的是共融、共享和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体现了系统性、全局性思维,主张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主体、各种资源连接起来,发挥全要素的合力效应,以更好地履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层次使命。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各主体信任匮乏、目标不一、结构不畅、合作不足等问题,提出以整体性治理的思维来破解困境。建议:构建信任,促进整体合作的稳定;明确目标,确立整体性的目标体系;理顺结构,建立平台型的组织体系;增强合作,提升整体协同水平。

    整体性治理创新创业教育信任目标体系平台型组织

    "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高校蒙俄留学生文化交流研究

    赵金色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我国和各国的外交出现了新的格局。在新形势下,我国国际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内蒙古各高校,尤其是内蒙古大学在这一改革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本文就目前内蒙古高校在国际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文化交流角度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构想。

    一带一路蒙俄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教学改革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理工类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研究

    喻小龙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工类毕业生面对陌生的现实社会环境,需要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积极投身社会、奉献社会。鉴于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人际交流能力相对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还需加强的现状,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理工类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价值研究和有效实施路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较新的认识。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积极心理学知识培育;培育核心价值观念,塑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构建积极组织系统,获取亲社会的力量源泉;理性面对挫折,增强心理弹性幅度;合理对待网络事件,保持理性认知和正确的处事能力,不断提升理工类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理工类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

    就业导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林丽端付达华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就业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向企业输送人才,提升国家软实力。目前面向就业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据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发挥网络优势;加强主体互动;全面推进实践;加强主体建设;实现分层指导等,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

    就业导向高校学生管理高质量人才复合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博弈关系与优化路径

    史雪慧米俊魁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其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发挥科研活动最大社会价值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转化效率不高、转化程度有限、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以博弈论为理论视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政府与企业等各主体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博弈关系及博弈行为,只有政府、企业、高校等相关主体实现博弈均衡,才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断优化。针对不同主体间的现实需求,高校与企业之间要构建市场导向机制、减少信息差,实现利益均衡;高校与政府之间要疏通政策渠道、完善政策协同,实现纳什均衡;企业和政府之间应营造良好转化环境,实现多方共赢。

    科技成果转化博弈论博弈关系优化路径

    新时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

    张建斌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批判借鉴吸收创新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新时代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从经济维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要求。在《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需要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中的统领作用,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案例融入思政元素,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融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元素。

    习近平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