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李玉林

季刊

2096-5621

ndyyxb@163.com

0471-4973150,4973152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101号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宗旨:坚持双百方针,活跃学术思想,促进蒙古族艺术的发展,服务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读者对象:国内外艺术研究部门专业人员,艺术院校师生,演出团体的艺术工作者,业余艺术爱好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宗寺"歌舞会供表演仪式"考察与内蒙古草原文化"在地化"的渗入与发展

    马丽娜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传播的过程中,为适应蒙古民族独特的人文氛围和地理环境,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基础建设、法会仪式、文化表达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调整.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广宗寺"歌舞会供表演仪式"为调研分析个案,通过对该表演仪式中诵经音乐结构的分析,探究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中所融入的蒙古族音乐文化元素,从而阐释广宗寺"歌舞会供表演仪式"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在地化"现象.研究发现,藏传佛教寺院乐舞仪式已经成为当地蒙古族信仰的重要载体,在蒙藏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广宗寺歌舞会供表演仪式诵经音乐蒙藏文化融合

    内蒙古地区传统毡靴工艺的田野调查报告

    郝水菊郭继业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毡靴是草原民族冬季御寒的典型用品,在内蒙古地区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本文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吕树花毡靴作坊作为田野调查对象,跟踪现场制作过程,以文字、图片的方式详细记录传统毡靴的场地、材料、工具、工艺等生产条件,并将其与现代手作毛毡、传统游牧制毡、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制毡工艺进行对比,阐释内蒙古地区毡靴制作技艺在民族融合中产生的优势,并分析传统手工毡靴制作中的造物理念与工匠精神.

    内蒙古地区传统毡靴工艺田野调查羊毛毡

    内蒙古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田野调查报告

    呼斯乐张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的准格尔地毯制作技艺,可上溯至一个世纪之前.作为中国北疆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尤其是准格尔地毯的植物染色技艺,在其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与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各民族的手工技艺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准格尔地毯自己独特的植物染色技艺.随着工业化的冲击、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植物染色的市场需求萎缩,这项非遗技艺面临着市场萎缩、发展缓慢、传承人急剧减少等挑战.基于此,对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的发展历史、传承现状、工艺流程及弘扬保护等内容进行调研与研究,对准格尔地毯的植物染色技艺而言,可谓大有裨益,同时希望能引起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让这项传统技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田野调研

    "女性弦友"视角下泉州南音民间社团发展转型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以惠安县惠女南音乐社为例

    胡水静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南音活动的重要空间和传承发展的活态载体,泉州南音民间社团是泉州南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发展与转型的社会基础.本文以"女性弦友"为研究视角,以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惠安县惠女南音乐社为研究个案,结合"静态"的史料搜寻与"活态"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泉州南音民间社团的运作现状及发展与转型等相关问题.

    女性弦友南音民间社团惠安县惠女南音乐社

    互融与共洽——以南岭走廊平地瑶"芦笙长鼓舞"为例

    马丽星胡骁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虎马岭村及大井村"芦笙长鼓舞"为研究对象,对"芦笙长鼓舞"的舞蹈形态及其背后蕴含的族群文化身份给予相关的解读和剖析,通过对舞蹈源流、呈现形式、文化内涵及身份认同等角度的分析与探讨,论证了"芦笙长鼓舞"作为南岭民族走廊瑶族长鼓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既是原始遗存的文化产物,也是族群文化身份的纽带与桥梁,更是瑶汉互融共洽的典型艺术形式.其中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是当代传承保护的重点,与此同时,还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多元维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需要,通过仪式中的舞蹈对本民族的族群记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芦笙长鼓舞平地瑶仪式文化传承保护

    原始的面具——奥古斯特·马克与弗朗兹·马尔克的原始主义和文化批判

    Gregor Wedekind何佳王荟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奥古斯特·马克(August Macke)与弗朗兹·马尔克(Franz Marc)为例,分析论述两位艺术家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艺术风格.

    德国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文化批判

    生动的媒介?——电视辩论及讨论节目

    AudreyKit Coppard李岩赵晓睿...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英国新左派文化主义者,作者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英国以BBC和ITV为代表的电视媒体的虚伪的"大众可接受性".BBC和ITV在处理电视辩论及讨论节目时,尽管这些节目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千差万别,但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由这类节目负责人的某些共同态度造成的,即电视媒体倾向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做出的政策决定,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思考权交于观众.这导致普通大众满足于在肤浅的娱乐层面与个别节目进行斗争.电视媒体低估了大众生活态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折射出英国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实为"公平公正性"的丧失及"阶级性"的抹平.

    电视节目大众传播大众可接受性虚假性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背景下红色文化与红色艺术的关系辨析与实践思考

    肖华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的艺术化传播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实施.研究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传统性、革命性和先进性,它们构成红色文化国家安全维护的内涵基础;探析红色文化中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的具体内容,廓清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红色艺术的内涵及其历史表征,即"红色艺术的多样态交融""民族艺术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红色典型的反复阐释"和"红色艺术焦点与时俱进",并在当代语境下探讨红色文化艺术阐释拓展在"充分利用多种艺术形式,促进红色文化认同""积极发挥民族艺术的红色文化传播功能"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红色艺术感染力"几方面的可行空间.

    文化安全红色文化红色艺术关系实践

    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策略研究

    曹睿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资源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信息化,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品牌构建及传播内容和形式拓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闽西地区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产品开发、产业融合、信息化平台搭建等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迈出了稳健、坚实的探索步伐,但仔细梳理后会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对红色文化品牌产品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产业融合水平较低等瓶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闽西红色文化品牌的构建及传播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意义并彰显其当代价值,促使闽西红色文化品牌产品加快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一个主题,多种形式"产业格局的发展并拓展产业信息化渠道,可大大增强红色文旅品牌产品的营销服务体验,利用协同合作模式,真正提高红色文旅品牌产品的传播效应.

    文旅融合闽西红色文化品牌构建传播与发展

    卫拉特史诗《江格尔》及其音乐研究(一)

    哈斯巴特尔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格尔》作为卫拉特蒙古的标志性英雄史诗,其流传地域涵盖了天山南北广阔的高山草原以及远至伏尔加河流域,这一口头传统已绵延近千年之久,不仅在我国三大史诗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是中华多民族口头叙事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部史诗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下来,是一种融合多种艺术表达手段的综合载体,其表演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伴有音乐歌唱的演绎方式和无伴唱的朗诵讲述.在《江格尔》史诗的现场表演中,音乐元素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涵盖了从表演者的演唱技巧、乐器演奏到人声与器乐的和谐互动、曲调结构的独特设计以及唱词与固定程式韵律的紧密结合等各个方面.本课题通过对史诗艺人"江格尔奇"群体进行深入田野调查,旨在揭示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及其对史诗内涵及演唱传统的深刻理解,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系统学习和继承史诗传统来维系史诗风格的延续性这一系列理论问题.同时,对《江格尔》史诗所特有的音乐曲调及其音乐形态进行了音乐学分析与诠释.

    史诗《江格尔》史诗风格演唱传统曲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