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方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农业学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
北方农业学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学会

王千里

双月刊

2096-1197

nkjbianjibu@163.com

0471-5900622

010031

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2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

北方农业学报/Journal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体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特色,主要报道农业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农业综述、丰产经验、先进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成果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铃薯黑胫病初侵染来源的研究

    黄俊霞鲁蓓曹梦宇何霜霜...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制定马铃薯黑胫病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土壤存活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对重茬地土壤、病地种薯和病残体进行马铃薯黑胫病发生调查,分析验证不同处理发病率的差异。[结果]病地收获薯块越冬后作为种薯种植,发病率为 40。00%;从埋于土壤越冬后的病残体中分离得到马铃薯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且越冬后将病残体沟施于前茬无病地块再种植无病种薯试验中,发病率为 43。33%;在前茬发病地块继续种植无病种薯,发病率为 6。67%。未灭菌土壤中病原菌菌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常温下 2个月后已不存活,-20℃下 4 个月后不再存活。马铃薯黑胫病菌在病残体中可以越冬存活,成为第 2 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地土壤带菌与病害发生有关,但游离在耕作土壤中的病菌在自然温度下仅能存活2 个月。[结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带病种薯、越冬后病残体,且种薯的带菌量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马铃薯黑胫病病残体越冬初侵染来源

    薄壳山核桃嫩枝扦插生根技术与根系发育机理研究

    王昊刘威蔡卫佳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完善薄壳山核桃嫩枝扦插技术体系,明确影响插穗根系发育的内源性物质。[方法]以卡多、金华、马罕3 个薄壳山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激素种类、遮阳率、湿度水平和容器条件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薄壳山核桃插穗生根率和根系效果指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根系效果指数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生长素(IAA)含量、脱落酸(ABA)含量、IAA/ABA、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各因素对薄壳山核桃插穗生根率的影响次序为湿度水平=遮阳率>激素种类>容器条件,在IBA处理、0 或 60%遮阳率、60%<湿度水平≤90%下可保证薄壳山核桃插穗生根率,以IBA处理、60%遮阳率、60%<湿度水平≤80%下薄壳山核桃插穗根系发育效果较好,处于生根率筛选的优水平区间内。随着根系效果指数的增加,插穗苗干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IAA含量、IAA/ABA增加、ABA含量降低,SOD、POD活性增加,其中,在根系效果指数≤0。5 时,各相邻区间插穗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活性均差异显著(P<0。05);在根系效果指数≥0。3 时,各相邻区间插穗IA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IAA/ABA提升幅度不断增大。[结论]IBA激素处理、60%遮阳率、60%<湿度水平≤80%为适宜薄壳山核桃扦插生根的优水平,插穗生根效果最优;可溶性蛋白含量、IAA含量、IAA/ABA、POD活性均与插穗根系发育密切相关。

    薄壳山核桃生根率根系效果指数营养指标内源激素酶活性

    基于灰色预测和脱钩模型的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预测分析

    何丽博任苏灵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 2000-2020 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其发展演变特性和脱钩效应,为甘肃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农业物资投入碳源为数据样本,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 2000-2020 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 2025-2030 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Tapio脱钩模型来分析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2000-2020 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碳源主要是化肥和薄膜,化肥碳排放量占农业碳排放量的比重为 31。27%~43。22%,在 20 年间始终处于最高;2015 年农业碳排放量达到最大,为 282。513 8 万t,2015 年后开始逐渐下降,2020 年农业碳排放量为 228。860 1 万t;2000-2020 年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多表现为强脱钩或弱脱钩;以近 10 年数据和近 5 年数据为样本预测出的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以近 5 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预测时,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在2025 年之前已达到峰值,近 5年数据样本预测出的农业碳排放量中,2025 年与 2020 年相比,农业碳排放量将减少17。08%,到2030 年该降幅将会达到 30。36%,年均减少幅度为 13。90 万t。[结论]甘肃省的农业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农业经济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业碳排放量在 2025 年前达到峰值,说明甘肃省近年来的绿色低碳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持续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减少高碳排放活动、增加农业碳汇、实现甘肃省农业碳减排的目标。

    甘肃省灰色预测Tapio脱钩模型农业碳排放农业经济农资投入

    北方农牧交错区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任永峰刘丹张向前路战远...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遏制荒漠化和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土壤风蚀和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农田沙化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开展实施的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防风蚀技术,在农牧交错区应用时秸秆易吹移造成土壤裸露、防风减蚀稳定性差,因此,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农田生态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留茬覆盖、碎秆覆盖、茬-秆复合覆盖等秸秆覆盖技术的防风蚀效应和保墒培肥效应,阐明了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作物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总结了茬-秆复合覆盖技术的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明确了结合农牧交错区生态特点和复杂耕种制度创建的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的防风减蚀效果和适宜性。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国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的主导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北方农牧交错区留茬覆盖秸秆覆盖茬-秆复合覆盖防风减蚀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创新与应用

    张向前师晶晶戎美仁路战远...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同类型生态区传统翻耕、长期免耕、合理轮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论述了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其对土壤风蚀、蓄水保墒、作物生长与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微立垡覆盖是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地冬春季风蚀防控的关键技术和途径。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破解了长期以来翻耕农田裸露风蚀重、水土流失损失大导致农田逐步退化的科技难题,为大兴安岭沿麓及其生态类型相似区翻耕农田风蚀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农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

    气象因子对高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于大伟成慧娟王立新葛占宇...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气象因子对高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规律。[方法]以内蒙古赤峰市种植区不同年份气象因子为主因素,连续 3 年以高粱品种辽粘 3 号、辽杂 37 为材料开展试验,利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气象因子对高粱各生育阶段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并揭示关键气象因子。[结果]播种—出苗阶段生长期与日均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平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出苗—开花阶段生长期与平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全生育期与日均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后 10~60 d的增长速率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株高在出苗后 10~70 d的增长速率与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拔节期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拔节期—开花期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开花后 40d与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单穗粒重影响最大的 3 个气象因子分别是生育期有效积温、开花前日均温、开花前有效积温,对千粒重影响最大的 3 个气象因子分别是开花前日均温、生育期有效积温、开花前有效积温,对产量影响最大的 3个气象因子分别是开花后有效积温、生育期日均温、开花后日均温。[结论]影响高粱各生育阶段的生长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不同,生产中应充分利用影响各指标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调整播种期等措施调节高粱生长。

    气象因子高粱产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

    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研究动态、热点演变及发展趋势

    袁合涛梁旬殷兆霞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呈现我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动态、热点演变及发展趋势。[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CiteSpace6。2 R4 计量分析软件,对 2001 年 1 月 17 日—2023 年 7 月 15 日我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动态、热点演变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结果]2001-2023 年我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增长期、高质量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发文量排名前 5 的学科领域为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基础科学、科学研究管理、信息经济,体现了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业态;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姜长云(6 篇);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发文量的主体,各发文作者及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但合作比较松散;第一高频关键词是创新驱动,频次为 87;#0 创新驱动是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个聚类;从关键词突现来看,突现强度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为乡村振兴(2。44)、智慧农业(1。92)、创新驱动(1。91)、产业化(1。86)和转型升级(1。76);#0 创新驱动从 2001 年持续到 2023 年,其研究热度最高、交叉线最多。[结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中央一号文件、现代农业是当前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的热点,在乡村振兴、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未来趋势将会更加注重产业融合、数字农业、农业数智化研究。

    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动态热点演变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