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与饲料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与饲料科学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畜牧与饲料科学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刘红葵

月刊

1672-5190

cnmxky@vip.163.com

0471-5294608,5294500,5295703

010031

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2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综合实验大楼

畜牧与饲料科学/Journal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CSTPCD
查看更多>> 《畜牧与饲料科学》是经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1973年创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5-1228/S;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5190。本刊为月刊,192页,邮发代号:16-101。 主要栏目:基础科学、实验技术、生物工程、实用技术、奶牛专栏、遗传繁育、资源与环境、饲料科学与动物营养、草业科学、食品科学、畜牧生产、教学园地、兽药科学、动物检疫、经济与管理、疫病防治、临床兽医、工艺设备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发酵酸马奶不同发酵时期真菌菌群结构分析

    布仁其其格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发酵酸马奶在不同发酵时期的真菌菌群结构演替变化特征.[方法]以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新鲜马奶为原料,采用传统发酵方法制备酸马奶;分别采集发酵 0、12、24、36、48、96 h的传统发酵酸马奶样品,测定pH值,然后基于真菌rDNA内源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序列,利用高通量测序及分析技术表征不同发酵时期真菌菌群结构变化.[结果]Chao1 指数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分析表明,传统酸马奶发酵初期(0~12 h)真菌菌群丰度下降、菌群多样性变化不大;发酵 12~24 h真菌菌群丰度和菌群多样性同时增加,24~72 h同时减小,72~96 h同时增加,在 96h时二者基本达到发酵初期水平.发酵 12h内,酸马奶发酵体系的pH值急剧下降,发酵 12~48 h的pH值下降速度变慢,48~96 h的pH值下降速度继续变慢并趋于平缓.基于真菌rDNA-ITS序列高通量测序及分析,在传统酸马奶中共鉴定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 个真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 99.77%和 0.02%;在发酵过程中,子囊菌门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属水平上鉴定出 9 个真菌属,其中,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和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为优势真菌属,二者的相对丰度分别为 95.76%和 3.75%;克鲁维酵母属的相对丰度在发酵 12~96 h的变化趋势与哈萨克斯坦酵母属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在发酵 96h内始终存在.种水平上鉴定出 9 种真菌,其中,单孢哈萨克斯坦酵母菌(Kazachstania unispora)、乳酸克鲁维酵母菌(Kluyveromyces lactis)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Kluyveromyces marxianus)为优势真菌种,相对丰度分别为 95.76%、2.10%和 1.63%;不同发酵时期 3 种优势真菌的相对丰度变化趋势不同.[结论]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发酵酸马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真菌种类以及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演替变化特征.研究结果为丰富酸马奶发酵机制研究,优化酸马奶发酵工艺、提高酸马奶发酵品质提供了参考.

    内蒙古酸马奶真菌菌群结构rDNA-ITS序列高通量测序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现状及推广对策

    袁倩乔健敏席晓霞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大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畜产品质量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可以对畜产品信息进行追根溯源,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信息共享.借助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生产者可以实现精准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效益;监管者可以实现精准监管,提高管理效能;消费者可以实现放心消费,提高消费满意度.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与应用,有助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介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该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该系统推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追溯系统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推广应用

    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李元罕德宝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作为现代草原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牧区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技术已广泛渗透到草原生态生产监测与管理的各个层面,但总体发展及应用水平仍显滞后.聚焦草原生态与生产活动的数字化进程,从国家层面和内蒙古自治区层面深入剖析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针对目前草原生态数字化建设存在的诸多局限性,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草原生态生产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发展草原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草原生态草原生产数字化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1株类NADC3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GP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周明旭黄张玲黄胜斌周庆安...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揭示其遗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PRRSV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通用型)对采集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某猪场临床发病猪只的肺脏组织样本进行PRRSV检测;利用PRRSV美洲型经典株与类NADC30 PRRSV毒株双重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对样本进行进一步鉴定;采用PCR法扩增GP5 基因,将测序获得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国内外PRRSV参考株GP5 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遗传进化树;对GP5 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经鉴定,该份样本呈类NADC30 PRRSV阳性,命名为GXYL株;GP5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GXYL株与国内外PRRSV参考株同源性为 61.9%~93.2%,与美国NADC30 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与欧洲型LV毒株的同源性最低;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GXYL株与美国NADC30 毒株以及中国类NADC30 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美洲型毒株同处一个大的分支;GP5 基因推导的氨基酸比对分析显示,GXYL株共有 7 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2 个突变位点位于A表位处,1 个突变位点位于B表位处,4 个突变位点位于信号肽区域,未发现有氨基酸的插入及缺失.[结论]GXYL株为类NADC30 PRRSV毒株,提示该地区应加强对PRRSV流行及变异情况的监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喀什地区某规模化引种场奶牛感染隐孢子虫的PCR检测与种系发育分析

    朱亚楠张博文张振杰余复昌...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某规模化引种场奶牛的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情况及其种类分布特征.[方法]采集该场不同年龄段奶牛粪便样本 190 份,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SSU rDNA),采用PCR方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经序列比对鉴定隐孢子虫种类.利用卡方(x2)检验法,比较不同年龄段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的差异.采用PCR 方法扩增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牛隐孢子虫(C.bovis)和芮氏隐孢子虫(C.ryanae)的gp60 基因,经序列比对鉴定 3 种隐孢子虫的基因亚型,构建种系发育树解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32 份奶牛粪便样本呈隐孢子虫阳性,总体感染率为 16.84%(32/190);鉴定出 4 种隐孢子虫,分别为微小隐孢子虫(n=8)、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n=10)、牛隐孢子虫(n=10)和芮氏隐孢子虫(n=4).以 3 月龄以下断奶前犊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率较高,为 28.00%(14/50),不同年龄段奶牛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差异显著(x2=8.679,P<0.05).8 份微小隐孢子虫阳性样本成功获得 7 条gp60 基因亚型序列,鉴定出 2 种亚型,分别为ⅡdA15G1 亚型(n=3)和ⅡdA19G1 亚型(n=4);10 份牛隐孢子虫阳性样本成功获得 6 条gp60 基因亚型序列,鉴定出 3 种亚型,分别为ⅩⅩⅥb(n=2)、ⅩⅩⅥc(n=3)和ⅩⅩⅥe(n=1);4 份芮氏隐孢子虫阳性样本均成功获得gp60 基因亚型序列,均为ⅩⅩⅠb亚型.种系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的微小隐孢子虫Ⅱd基因亚型序列与不同宿主源微小隐孢子虫Ⅱd亚型家族的序列同处于一个亚群,而与新西兰不同宿主源微小隐孢子虫Ⅱa家族亚型的序列形成不同亚群;获得的牛隐孢子虫和芮氏隐孢子虫的亚型序列均与我国不同地区牛源牛隐孢子虫和芮氏隐孢子虫的亚型序列同处一个大群.[结论]该引种场奶牛感染的隐孢子虫存在遗传多样分布特征,均为引进当地后感染,提示水源和草料污染可能是该场奶牛感染隐孢子虫的主要原因.

    隐孢子虫鉴定基因亚型遗传进化

    绵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娜白帆张月梅宋越...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离、鉴定绵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研究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某家庭养殖户出现典型呼吸道疾病症状的绵羊进行现场解剖,观察呼吸系统主要器官和脾脏的病理学变化,制备肺组织病理切片;无菌采集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表型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荚膜血清型鉴定;采用PCR法检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利用纸片扩散法开展分离菌株对 11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采用腹腔注射法评价分离菌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发病羊只肺脏与胸膜、心包膜粘连,肺组织中存在坏死灶,肺门淋巴结肿大,脾脏有出血点.经分离和纯化培养,获得 1 株细菌,命名为 2021-TX-06 株,该菌株在含 5%马血清的TSA培养基上呈白色、圆形、微凸起的小菌落,为革兰阴性小杆菌,能发酵利用甘露醇、山梨醇、海藻糖、木糖、葡萄糖,符合Pm的生化反应特性;经 16S rDNA序列PCR扩增及序列比对,确定 2021-TX-06 株为Pm;经荚膜血清分型鉴定,该菌株为荚膜血清D型,携带ptfA、fimA、Fur等 15 种毒力基因,对四环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等药物敏感,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氯霉素耐药;以5×108 CFU/mL浓度的菌液腹腔注射试验组小鼠,72 h后死亡率为 100%,从死亡小鼠肺脏中回收到与攻毒菌株一致的菌株.[结论]从出现典型呼吸道疾病症状的绵羊肺组织中分离到 1 株荚膜血清D型Pm流行株,该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部分抗菌药物表现出一定耐药性,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力.

    绵羊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荚膜血清型

    中药长效制剂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驱杀外寄生虫方面的应用

    陈仕斌刘一飞菅忆晨陶大勇...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效制剂是一种疗效持久的药物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用药剂量小、毒副作用低等优点.中药长效制剂是在传统中药制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特殊的制剂工艺,将中药有效成分与载体材料相结合,形成一种能够持续释放药物的制剂.对中药长效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驱杀外寄生虫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虫中药长效制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药长效制剂药物制剂技术抗寄生虫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