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工程
中国内燃机学会
内燃机工程

中国内燃机学会

计维斌

双月刊

1000-0925

nrjgc@163.com

021-25079814 25079820

200438

上海市军工路2500号

内燃机工程/Journal Chines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刊登各种用途内燃机的科研与技术应用成果,报道重要学术会议消息与动态。内容涉及整机、零部件、附件与交流、工作过程、增压技术、冷却传热、测试技术等方面。读者对象为本专业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属丝网强化余热回收烟气换热器的试验与数值研究

    舒歌群黄炎梅田华王轩...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金属丝网强化元件在余热回收烟气换热器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其性能表现,对嵌有金属丝网的通道的流动与换热性能开展试验与数值研究.对嵌入不同孔隙率金属丝网的通道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 FLUENT软件进行了模拟计算和流场分析,并分析了丝网高度对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平直翅片,嵌入金属丝网后通道综合性能指标最大提高 58%.综合性能随孔隙率的提高先增后减,0.945 为最佳孔隙率.同时,使用高度与流道高度一致的金属丝网,可以获得最佳综合性能.在相同压力损失下,金属丝网通过均匀流体温度、破坏边界层可以比平直翅片通过增加传热面积获得更好的综合性能,证明了金属丝网作为烟气换热器强化元件的可行性.

    余热回收烟气换热器金属丝网强化结构

    风冷柴油机高负荷轴流冷却风扇气动优化

    任贵峰王睿刘正先李孝检...
    11-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型风冷柴油机的具有负预旋前置导叶的冷却风扇,考虑导叶和转子的耦合效应,基于多项式代理模型和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实施了冷却风扇多目标气动优化.优化后的效率和全压在近失速工况分别提升 1.19%、4.78%,在设计工况分别提高 0.29%、3.16%.采用 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辨识了关键设计变量,结合优化前后流场变化,获得了风扇气动性能提升的流动机理:导叶叶根安装角的减小和转子叶根安装角的增大,共同减小了转子进口攻角,从而增大风扇等熵效率,并弥补了因欧拉功减小所致的全压降低;转子叶顶安装角减小,在削弱叶根与叶顶扩压不平衡度的同时补偿了全压的损失.

    风冷柴油机冷却风扇气动优化全局敏感性分析流动机理

    基于深度学习的发动机声品质预测模型研究

    林旭梁兴雨代鹏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发动机辐射噪声品质深度学习预测模型,搭建试验台架采集发动机辐射噪声,计算噪声信号心理学客观参数并进行主观评价试验.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CNN)提取信号特征,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模型捕获信号长期依赖信息,利用注意力(Attention)机制使模型自动学习关键特征信息.以心理学客观参数为输入,主观评价得分为输出,建立 CNN-LSTM-Attention声品质预测模型,引入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mproved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ISSA)优化模型超参数,提高预测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ISSA-CNN-LSTM-Attention模型对发动机声品质具有良好的训练性能和预测能力,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 0.988、0.981,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 0.204、0.241.该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评价参数与主观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为发动机声品质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发动机声品质预测模型改进麻雀搜索算法

    基于流固耦合共轨高压油管振动特性研究

    范立云董伟杰李屿明卢港澳...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共轨系统高压油管的振动特性,建立了高压油管的有限元模型.首先根据输液管道动力学方程,利用 ANSYS软件分析管道附加流体质量下的湿模态特性;然后以均方根(root-mean-square)量化时程内的振动能量,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管道不同弯头的振动响应,不同燃油脉动率、压力及激励频率对管道流致振动的影响,最后对比了共振频率下管道增设管夹前后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下管道固有频率下降,在高阶模态下降率较明显,附加质量系数超 0.13;不同弯头振动差异较大;振动能量与燃油脉动率呈正相关,与压力大小并无直接关系;接近自振频率下管道发生共振,振幅会急剧增大至超标;并且增设管夹后共振现象消失,振动能量下降率超 90%.

    流固耦合高压油管湿模态振动特性均方根

    自集油涂层对凸轮-挺柱副限量润滑性能影响研究

    李常腾李书义刘明海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制备了一种圆弧形疏油区与原始亲油区交替排列的图案化功能表面,实现少量润滑油的自动聚集,探索其对凸轮-挺柱副限量润滑性能的改善.结果表明,涂层功能表面使接触副表面产生润湿性梯度,限量润滑油在无外部力驱动情况下定向流动,改善了接触区供油进而实现改善润滑性能的目的.亲油轨道宽度对润滑油回流影响并非一致的,合适的宽度设计能够产生良好的集油效果;高黏度润滑油受到钉扎作用阻碍其挤压阶段的向外流动;供油量降低至 0.5 μL时运动副已处于严重乏油状态,集油表面无法发挥改善润滑的作用.

    凸轮-挺柱润湿性梯度限量供油自集油增强

    空穴效应对连杆小头轴承润滑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毕玉华段磊磊马雄张国强...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热弹流理论与活塞连杆组柔性多体动力学分析结合,利用 AVL EXCITE 软件建立连杆小头轴承润滑模型,并以油膜压力、轴心轨迹及润滑油填充率确定连杆小头轴承空穴位置,研究空穴效应对连杆小头轴承润滑及动力学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动机整个循环工况中连杆小头轴承一直存在空穴现象.考虑空穴后平均峰值油膜压力降低了 6.5 MPa,平均油膜厚度降低了 1.35 μm,活塞销相对连杆小头轴承的速度及加速度分别增大了 1.57 μm/s和 0.25 μm/s2,连杆小头轴承润滑性能减弱,所受冲击增大.

    空穴效应连杆小头轴承润滑

    阿特金森率协同废气再循环率对高效汽油机性能影响研究

    王振祖炳锋徐玉梁胡必谦...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量化研究阿特金森(Atkinson,ATK)效应对高压缩比高效汽油机动力性和油耗的影响,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有效膨胀比和有效压缩比的 ATK 率(Ratk)定义,并在台架上开展了不同阿特金森循环方案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研究.在较优方案基础上,基于最佳热效率(best thermal efficiency,BTE)工况,深入研究了不同 ATK 率协同外部冷却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率对油耗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Ratk的增加,标定点转矩呈先增大后快速降低趋势;BTE工况点油耗先快速下降,然后逐步趋缓;特征点油耗则呈现先增后快速降低的趋势.整体来看,方案最大 Ratk从 1.62 提升至 1.84,特征工况点油耗降低 3.5 g/(kW·h),BTE点油耗降低 2.5 g/(kW·h),标定点动力性下降 3 N·m.此外,在BTE工况,ATK率与 EGR率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两者无法同时获得最大值,当 ATK率处于中低位值时,可获得最佳的油耗表现.

    阿特金森率废气再循环高效汽油机性能影响协同效应

    2025年《内燃机工程》征订启事

    《内燃机工程》编辑部
    64页

    直喷米勒循环汽油机燃用甲醇/汽油燃料燃烧及排放特性分析

    谭欣刘宗发夏铭黎亮...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热效率潜力及甲醇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对燃烧过程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试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压缩比下米勒循环与传统奥托循环的热效率,探究了甲醇燃料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和排放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米勒循环在高速高负荷工况下相比奥托循环展现出更高的热效率潜力,同时能够提高对高压缩比的耐受性.试验所选 2 000 r/min、总平均指示压力(global 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GIMEP)为 0.66 MPa工况下,采用米勒循环后在压缩比分别为 11.5 和 14.5 时,指示热效率可相对于奥托循环提升约 0.6 和 0.8 个百分点.燃用甲醇/汽油燃料能够在保持负荷不变的情况下使燃烧相位提前,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指示热效率水平.当燃用纯甲醇时,高负荷工况下可显著改善燃烧过程,相比于汽油燃料,缸内最大压力增加约 30%,指示热效率增加 7.2 个百分点,NOx排放明显升高,增幅达 80%.此外,燃用甲醇燃料时核模态颗粒物数量显著升高,同时积聚模态微粒数量减少,不同模态微粒峰值均向小粒径方向迁移.

    直喷汽油机压缩比米勒循环甲醇微粒粒度分布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载体结构对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

    包广元何超李加强肖应学...
    72-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压降并提高捕集效率,建立了 DPF压降与捕集效率的数学模型,基于试验设计和多项式逼近算法,系统地研究了载体配比(x1)、壁厚(x2)及载体孔密度对DPF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配比和壁厚对压降与捕集效率影响效果显著,当载体配比和壁厚分别处于(1.40,1.53)和(0.249,0.267)mm区间时,DPF压降处于较低水平,而捕集效率相对较高,在载体配比为 1.52、壁厚为 0.264 mm时,压降达到最小值为 4.2 kPa,捕集效率为 90.28%.通过多项式逼近算法得到了压降模型和捕集效率模型的显示表达式:压降模型 Y=51.19+3.815x1-8.726x2+3.794x21-1.735x1 x2+0.524x22;捕集效率模型Y=0.383+0.105x1+0.085x2+0.032x21-0.016x1 x2-0.003 2x22.DPF压降和捕集效率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和拟合度,压降和捕集效率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1 0、0.000 2,压降和捕集效率拟合优度分别为 0.999 6、0.998 5.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正交试验设计多项式逼近算法压降捕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