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徐振辞 许新宣

双月刊

2096-8086

nsbdqk@263.net

0311-85020639;85020535;85020630

050057

石家庄市泰华街310号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Journal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我国惟一以南水北调为主体的科技期刊。该刊由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管,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为合作单位。本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宣传党和国家的治水方针政策,加强水利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水利学术交流,传播水利科技知识,提高科技成果水平。本刊特色: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为办刊主体,宣传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回顾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背景,追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新动态,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热点、难点问题,展现南水北调工程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促进水利科技学术交流,提高水利科技水平,推动水利现代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江流域植被变化及对径流的影响

    姬广兴高慧珊高红凯岳帅均...
    512-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汉江流域的气象水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INDV)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计算不同因素对汉江流域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然后采用修正后的Budyko方程和弹性系数法定量计算植被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2-2015年的年均INDV呈显著的波动增长趋势(p<0.01),且空间异质性较明显,植被增长明显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区域;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对INDV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贡献率分别为99.56%和0.44%,但其贡献率的时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下垫面参数(ω)和INDV之间有较强相关性,表明流域产流能力对植被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气候因素引起的植被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植被变化对径流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8.28%和0.12%,表明气候因素导致植被增长是致使汉江流域水资源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高度重视植被生长导致流域水资源减少这一问题.

    植被变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径流变化汉江流域

    青藏高原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徐忠宝杨丽萍翁白莎严登华...
    52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青藏高原区域水文循环机制和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转化关系,应用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和IsoSource软件进行流域水源解析.结果表明:区域大气降水δ(18O)值2-5月上升、5-10月下降;氘盈余值冬季高夏季低;δ(18O)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表现出"逆海拔效应",区域内其他地区"海拔效应"明显.河水、湖水、地下水的平均蒸发损失量分别为20.8%、30.9%、23.6%.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沿程变化受补给水源和蒸发作用影响,降水补给使得河水δ(18O)减小,重同位素相对富集的地下水补给导致河水δ(18O)增大,蒸发作用使得河水δ(18O)增大,蒸发效应使得湖水重同位素富集,湖水注入河道后导致河水δ(18O)增大.降水是拉萨河流域的最主要补给水源,而对于疏勒河流域的补给水源来说,降水和地下水平均贡献率相近,岷江流域则以地下水补给居多.那曲河流域下游受错那湖调节,随着沿程距离的增加,湖水补给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青藏高原稳定同位素降水河水湖水地下水

    基于CMADS和流域相似理论的无资料地区水文模拟——以元江-红河流域为例

    王洁陈裕迪梁峰铭葛慧...
    534-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水文资料地区,水文模型的参数难以确定.基于此,提出一套无资料地区水文模拟的方法体系,首先利用开源再分析数据驱动水文模型,然后基于流域相似性理论进行模型参数移植,完成无资料地区水文模拟.以元江-红河多国跨界流域为例,将流域划分成123个子流域,基于根据高程、坡度、形状系数、森林覆盖率、降水与蒸散发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流域相似度计算对123个子流域进行相似性分析;再基于水文资料和相似性结果,将7个有流量资料的子流域划分出4组相似流域;对有资料流域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模拟结果良好,经过参数移植后,无资料流域的模拟结果均得到了提高.基于流域相似性的参数区域化和开源再分析数据的无资料地区水文模拟方法,可以为无资料地区的水文模拟与水资源管理带来更多可能.

    无资料CMADSSWAT模型流域相似性参数移植

    1962-2021年闽江流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甘贝贝刘梅冰
    54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62-2021年闽江流域2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降水量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SPI),Mann-Kendal趋势检验(M-K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闽江流域干湿演变特征,同时,结合海温异常指数(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进一步探究闽江流域干湿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近60年来,闽江流域整体呈不显著湿润化趋势,夏季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湿润化,秋季在1995年后有干旱化倾向,冬季比其他季节更容易出现极端干湿事件;从空间上看,流域东南部湿润化趋势明显,具有春季流域中部干旱化,夏季北部以及东南部湿润化,秋季南部干旱化的态势;全流域各级湿润和干旱事件均呈增加趋势,湿润事件多出现在夏季,干旱事件多出现在秋、冬季;闽江流域在20~30 a的范围内存在干—湿—干的周期变化.ENSO对闽江流域干湿有显著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暖、冷事件的影响分别在滞后1~4个月和3~5个月最显著.

    标准化降水指数干湿事件干湿演变特征ENSO事件闽江流域

    南水北调西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的适宜水文条件

    王玉莲闫龙曾庆慧唐家璇...
    557-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适宜的水文条件,于2022年7月(汛期)及11月(非汛期)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开展了 2次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50个分类单元.结果表明:西线水源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为绝对优势,占总分类单元数的90.20%.其中,汛期以扁蜉(Heptageniidae sp.,优势度Y=19.9%)为第一优势种,非汛期以襀(Perlidae sp.,优势度Y=13.8%)为第一优势种.时间上,汛期生物密度更高,但非汛期生物多样性及物种均匀度更高;空间上,西线工程上线方案调水河段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密度明显高于下线方案.在0~1.0 m/s的流速范围内,不同流速区间的物种数及Margalef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差异;且无论是汛期还是非汛期,流速在0.5~1.0 m/s的底栖动物物种数及各项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最高水平.在0~0.6 m的水深范围内,不同水深区间的生物量在汛期或非汛期均具有显著差异,且底栖动物密度整体在0~0.2 m区间内的平均值最高.针对水源区8个优势物种,利用栖境使用模拟法,得到西线工程水源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物种的适宜水文条件为水深0.2~0.4 m、流速0.3~0.6 m/s.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适宜水文条件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演变

    高媛媛杨亚锋杨荣雪刘艺欣...
    56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的演变态势,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以及促进工程综合效益发挥有决策参考作用.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东线一期工程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和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等方面的作用,进而结合层次分析法,从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2个方面,筛选构建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工程年供水量、水质改善度、生态补水量、地下水压采量、地下水水位、水域面积、绿地面积和涵养水源等,并采用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方法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即2013-2022年受水区生态环境效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的10年以来,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复苏效果明显,近3年排序值保持在0.8以上;受降水偏枯进而影响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水位等因素影响,2019年间接生态环境效益下降29.2%,之后迅速恢复并保持稳定.在分析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演变的基础上,从工程提质增效、提高工程水质状况以及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东线一期工程进一步促进受水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东线工程及受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决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体系VIKOR

    青海湖流域主要河流的生态需水

    丁启慧贾美蓉丁相毅刘家宏...
    575-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保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基于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实测布哈河口站和刚察站1961-2020年长时间序列数据,通过三性审查验证数据符合计算条件,径流量通过滑动T检验法和Mann-Kendall(M-K)检验法进行趋势变化分析和径流突变检验.采用Tennant、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法、90%保证率月平均流量法和年内展布法计算布哈河与沙柳河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以改进的Tennant评价标准和满足度对4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年内展布法计算布哈河生态需水量较为合理,90%保证率月平均流量法计算沙柳河生态需水量较为合理,最终得出布哈河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38.4亿m3,沙柳河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14.12亿m3.

    生态需水青海湖流域水文学方法布哈河沙柳河

    黄河上游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李开梅武兰珍刘峰贵郭媛媛...
    585-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及其灌溉区(以下简称"景电工程"及"景电灌区")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比分析景电工程自建设以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利用2000-2020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分析2000-2020年景电灌区植被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0-202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9 85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近100倍;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22亿元;财政收入增加5.78亿元,40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增加289倍.2000-2020年植被指数持续增加,区域生态呈显著改善状态,景电灌区灌溉面积已发展到60 784 hm2,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2.066 7万hm2,景电工程建成以后,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黄河上游景电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植被指数

    交汇区水流结构对底泥磷分布特征影响机制

    夏阳周苏芬邹俊胡健...
    595-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汇区的水流结构极为复杂,揭示交汇区底泥磷分布特征难度较大.设计交汇区底泥磷分布实验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测量交汇区的三维流场和底泥中总磷含量,分析交汇区水流分区与底泥中总磷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基于交汇水槽实验中204组水动力参数与底泥中总磷含量数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定量分析流场中水动力参数对底泥中总磷含量的影响,辨识其中的关键水动力参数.结果表明:分离区内水流水平流速较小,底泥磷含量较高;位于分离区外侧的加速区水平流速较大,底泥磷含量较低,但加速区的局部区域(剪切层区)存在显著的底泥磷含量偏高现象;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定量解释局部底泥磷含量高值现象与该区域较大的向下水流有关.

    河流交汇区底泥磷分布特征水流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欧美亚典型发达国家洪水标准及应对气候变化策略

    胡义明温骐宇王静曹子恒...
    605-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洪水标准选用及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制定问题,系统调研欧美亚典型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成果,从工程设计洪水标准和流域洪水管理标准等角度综述美国、荷兰、英国和日本洪水标准的制定政策,从气候变化对设计暴雨/洪水的影响角度分析总结英国和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适应性对策.建议在洪水标准及气候适应对策研究中抛弃单纯依据大坝尺寸确定洪水标准的方式,基于动态发展及整体-局部互馈关联视角,兼顾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水的影响,从洪水潜在危害及风险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本综述可为我国新时期洪水标准选用规则及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洪水标准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美国荷兰英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