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

蔡伟

双月刊

1002-0292

socsinx@public.yc.nx.cn

0951-2074593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新风巷8号

宁夏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相结合,既突出应用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力求把刊物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创力何以能转化为国际影响力

    莫凡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创性的理论是否天然具有影响力?答案是否定的.理论原创力是理论影响力的基础,但是,原创性的理论不能直接获得理论影响力,理论影响力本质上来源于原创力基础上的理论传播.在历史流变中考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实践过程,可以将其归结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经验的原创性总结中不断增进国际关注;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发展道路的原创性探索中不断深化国际理解;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规律的原创性探究中不断获得国际认可;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复兴征程的原创性开拓中不断扩大国际影响.这一转化过程具有内在机理,其理论原创力在深刻内涵的阐释中转化为影响力,在时代难题的破解中转化为影响力,在真挚情感的沟通中转化为影响力,在生动形象的塑造中转化为影响力.基于历史考察与机理分析,可以推进相应的路径探索.一是通过中国之问的原创解答,探索以阐释中国理论为基础的影响力;二是通过世界之问的原创解答,探索以应对全球挑战为实践的影响力;三是通过人民之问的原创解答,探索以激发情感共鸣为重心的影响力;四是通过时代之问的原创解答,探索以塑造良好形象为标识的影响力.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力国际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的思维方法

    雷江梅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战略思维,对内构建战略布局,注重战略运筹的全局性,对外推动战略对接,注重战略方法的创新性.贯彻历史思维,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人民谋幸福与建设美好生活、为民族谋复兴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系上坚持守正创新.强调系统思维,既布局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谋划具体路径;既坚持原则抓落实,也注重灵活性.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构成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思维方法

    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界说、回顾与前瞻

    杜运辉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主体性有"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两种用法,可概括为"中国文化主体性".中国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独立性与兼容性内在统一基础上的创造性,其实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国文化主体性未能完全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的实质是劳动人民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共同推进民族复兴与个性解放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了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综合创新,要批判继承"人的依赖关系"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两大历史阶段的文明成果,更充分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的自由发展,由此保证中华文明的赓续绵延、推进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主体性独立性兼容性创造性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源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彭璐珞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主题.中华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主体性具有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境遇中的自觉自省、自尊自信和自主自强.理解和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文化基因中寻找精神源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述中的高频词,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之一,彰显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坚持自我与吸收外来、改造主观和改造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自古至今的起伏变迁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兴衰起落同向同行,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提升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化主体性

    活力与张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辩证法

    方黎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中蕴含着动与静的辩证法.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已经展现出持续发展的活力,在文化实践主体性、文化资源主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文化交往主体性与文化发展主体性层面具有持续生命力.但这一活力的获取并非静态完成时,而是以充满张力的方式存在,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矛盾运动,主要体现为文化实践主体性中稳定与变迁的拉扯、文化资源主体性中连续与连贯的牵绊、文化价值主体性中一元与多样的分歧、文化交往主体性中自我与他者的博弈、文化发展主体性中坚守与流动的共变.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未来可能,展开于其活力与张力互动的理论轨道与实践运动中.此间,既需要把握发展的辩证法,明确矛盾拉扯中的主与次;又需要考量差异性因素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影响,探寻其中同一思维的平衡;并促成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中自我与他者发展的共可能;进而,在高质量发展中获取文化主体性持续构建的深厚自信.

    中华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性辩证法

    中国共产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三维审视

    张淑娟王硕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论断.学术界普遍认为二者关系不言自明,但缺少深层次剖析.从关系源起、敞显方位和政党政治等视角能够搭建起二者的关系框架.一是构成关系的源起,发端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既怀揣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终极性使命,又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二是敞显关系的方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大一统"理念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贯穿,又是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当下省思,对"大一统"理念的持续性坚守与阶段性构建在新时代实现时空交汇,共同构成敞显关系的历史方位.三是两者关系的实质,落脚于现代政党民族叙事生成的基本规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公民意识实现升华的义务应然,又是现代政党整合多民族国家的责任使然,以"内生情感"和"外在意志"的双向叠合构成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理论工具嵌入中国共产党的肌体之中,二者关系既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的阶段性,又有从中华民族演进历程来看的持续性,还有从现代政党制度来看的策略性,是三者时空交汇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一统"民族叙事

    "天下"观的两重性及其连续性

    刘九勇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独特概念,也为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现代思想语境中,"天下"主要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政治秩序或国际体系的构想而被讨论的,但在中国古典政治思想中,"天下"首先是一种公共性的国家形态,即华夏国家的代称,然后才是基于这种国家形态的普遍性政治秩序想象.因此,传统"天下"观念具有世界性和国家性两重含义,二者在公共性政治观念的基础上又是统一的.这一独特的政治秩序构想延续至今,对现代中国政治观念的发展及其中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争论产生深刻影响.关于"天下"观之两重性与连续性的辨析,也可以对近年来中国思想界关于"天下体系"的争论提供有益的批判视角.

    天下世界主义民族主义天下体系

    政党认同视域下红色基因的传承隐忧与治理进路

    孙冲亚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本源的文化基因,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和情感等关键要素,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红色基因的政党认同旨趣具有多重表现,集中反映为有利于确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性,强化基于共同利益基础的社会整合逻辑,以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秩序建构功能.当前,随着资本逻辑僭越、共识张力扩大和多元价值思潮渗透,红色基因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认同挑战.推动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实践离不开红色基因的精神滋养,需要通过价值祛魅、强化记忆和抵御"虚无",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政党认同必然性历史主动

    党章文本中"现代化"演进的基本逻辑

    陶元浩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八大党章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二十大党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党章文本中的现代化话语内涵不断丰富,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现代化目标的理解和对现代化路径的把握.历次党章及其修正案中关于现代化有关表述的演进过程,揭示了党对现代化理论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更加完善,现代化内容体系得到了丰富拓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准确把握党与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党章文本"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绿色金融治理:多元目标兼容与系统动态平衡

    王曙光刘杨婧卓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金融治理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引导绿色金融实现"多元化渐进发展"、推动产业实现"渐进式绿色转型",并注重在绿色金融发展和防范相关金融风险之间搞好平衡.绿色金融治理体系需要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安全稳定、产业转型升级、金融资产质量稳健和风险可控等众多目标中寻求"系统动态平衡",循序渐进地谋求多维度、多层面、系统性的"多元目标兼容"的共赢局面.当前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迅速,但存在标准体系不够统一规范、基础设施配套及中介服务发展滞后、信息披露水平较低、产品服务创新不足、风险来源复杂和管理困难等问题.未来需要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机构体系、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机制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治理体系.

    绿色金融金融治理系统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