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

蔡伟

双月刊

1002-0292

socsinx@public.yc.nx.cn

0951-2074593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新风巷8号

宁夏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相结合,既突出应用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力求把刊物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韩喜平刘峻宗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于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这充分反映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规律,以人民至上为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物质、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党的理论创新来源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现实条件和历史方位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先进性、人民性,就必须重视发挥人民力量,充分汇集人民群众具体实践中的智慧与创造.

    理论创新人民群众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世熵化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杨茂玉关健英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是人类对时代的精神状况、自身的生活样貌与星球的生态环境作出的病理学诊断,病因矛头直指黑暗的"资本世"罗盘,而吊诡的"技术世"则作为催化剂的中介存在进一步加剧病症的生发节奏.从认识论的视角看,人类世问题背景下应当承认有差别人类与不同步人类世;从实践论的视角分析,人类世叙事话语暗藏在资本主义经济规训中,人类进行自我奴役成为功绩主体;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技术结构性内嵌于人与自然,自然的人已经成为"人—技术—自然"的存在方式,从而与世界一起不受掌控.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的叙事逻辑,以"天下为公"的理念锚定命运共同体进行新契约的签订,以"人民本位"的立场形塑超越资本至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臻至共鸣"的理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问题历史展演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

    张成恩岳天明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经历了由城市到乡村、工业发达国家到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到人类社会的非正义圈层性延展.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生态治理术横空出世,宣扬"生态资本化"将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但从本质上看,毋宁说新自由主义生态治理术企图通过资本僭越、权力制衡、文化渗透维护特定地区与特殊人群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绿色发展的社会协同、因地制宜的区域统筹、文化驱动的思想融合,创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自然环境及其资源保护与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幸免于全球生态愈发脆弱这一事实,为此,"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方法,为全球走向生态正义奏响时代最强音.

    生态危机新自由主义生态治理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逻辑的魂脉

    张三元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于其与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一种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逻辑的魂脉.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亦即马克思主义文明逻辑不断开显的过程.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开创与推进的过程."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展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趋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创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逻辑魂脉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发展境遇与价值重塑

    汤荣光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发展境遇既根植历史又立足现实.社会历史进程蕴含着文明观的调适、历史观的碰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确证,如何探赜、索引人类文明发展理路的基本论题.分而述之,可以管窥文明发展思维镜像.文明观念相互对峙并且有多重偏向,文明优越论、冲突论、衰亡论等论调隐患重重,积压在社会历史深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塑就文明观,伫立唯物史观真正出发点之上,开启文明观反思性建构的理论之窗.文明价值重塑何以可能,犹可探究人类文明形态价值基准、文明价值塑造动因、全人类共同价值等论题.以此提升人类文明前进的前瞻性和解释力,明晰人类文明发展的抉择与路向.

    人类文明发展境遇价值重塑

    廓清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常见模糊认识

    肖伟光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就文化自信的三个常见模糊认识进行分析与廓清.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绝非简单地从形式上增加了一个自信,而是带有飞跃性的质变.这种带有飞跃性的质变体现在,其他"三个自信"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文化自信则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文化底色、价值底蕴、雄浑底气,对于其他"三个自信"具有统领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是从社会主义序列中走出来的,之所以说"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文化基因的视角至关重要.有特色的优势才是真优势,有优势的特色才是真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仅仅讲"文化自信"是不够的,还要讲清楚"文化优势"是什么,这是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度都还很不够的.

    文化自信模糊认识文化基因文化优势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性探索及奠基性贡献

    肖唤元孟晓瑞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肇始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将人类带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将古老中国强行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打下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性探索在战略思路、战略安排和战略部署上具有鲜明的战略逻辑,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侨务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当代发展

    雷安琪金忠杰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十分重视海外华侨的力量,并强调了侨务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表达了对海外华侨和侨务工作的殷切期望.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重视对海外华侨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取消双重国籍等侨务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毛泽东侨务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影响着中国的侨务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侨务工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外华侨在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推动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深刻理解毛泽东侨务思想的理论内涵,为侨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侨务事业在新时代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侨务思想历史意蕴侨务实践

    "先立后破":我国经济政策思路的转变

    曾宪奎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立后破"作为经济发展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转型,很可能成为长期经济政策导向."先立后破"与"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在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但是又非简单的对立关系."先立后破"的经济政策思路转换并非突然而来,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经济发展实践与经济政策内在规律的主导作用,又受到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时期,"先立后破"经济政策转型,需要处理好以下重点领域: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与国际大循环优化提升、产业政策转型、民营经济发展、经济风险问题、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协调等.对策建议方面,需要注意切实平衡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高度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与协同性,树立对"先立后破"政策的正确认识,坚持系统观念与科学方法等.

    "先立后破"经济发展思路追随型经济关键核心技术

    现代流通体系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逻辑机理、现实难题与优化路径

    冉净斐闫碧玮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作用.现代流通体系对于促进市场规则统一、夯实市场物质基础、推动市场一体化、壮大市场主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现代流通体系还存在流通规则不完善、流通设施不健全、流通方式不平衡、流通组织实力弱等问题.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运用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路径选择,即正确把握现代流通产业地位,完善现代流通规则,健全现代流通设施,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协调发展,壮大现代流通组织.

    现代流通体系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规则流通设施流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