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

蔡伟

双月刊

1002-0292

socsinx@public.yc.nx.cn

0951-2074593

750021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新风巷8号

宁夏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相结合,既突出应用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力求把刊物办得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当代任务及其哲学阐释

    刘同舫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方案,蕴含深厚的理论智慧和哲学基础.在存在论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应当聚焦剖析文化发展的"动力因",营造公平合理的全球化发展图式,推动多元文化交流共鉴,凝聚全球发展的思想共识.在认识论层面,人类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力量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需要在准确认识历史必然趋势的基础上,树立共同利益至上与"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则,秉承互惠互利的合作理念.在价值论层面,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转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提供了价值立场上的理论遵循,指引其在与西方"普世价值"截然不同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高度上重构世界文明整体及其精神内核.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哲学阐释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发生学阐释

    韩升段昀辉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经历了萌动、探索、确立和巩固的长期历史发生过程,纵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该过程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萌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等四个阶段,并且四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同时,面向未来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仍处在拓展过程之中.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生动体现,以历史发生学考察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发生过程有利于理顺中华文化主体性构建的思想理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历史发生学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

    周书俊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所蕴含的精义要理,我们当细思之、深悟之、显明之、躬行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僵化的理论,而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活生生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元特性:民族性、现代性和文明性

    王彬彬刘国元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实现民族精神独立的核心议题,作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最新文明表达,这一文明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规定性?这要从元特性角度着手.从民族性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了中华文明原有的优势,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主体性,现代文明具有中华文明一样的五大突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文明深厚的文化根脉,未来,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就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要义.从现代性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工业化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政治结构的民主化、文化结构的普遍交往化、社会结构的制度化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文明性来说,这一文明的建构过程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超越,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反思与重塑,充分吸收了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突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性,真正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族性现代性文明性

    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钱智勇时宇琦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大基本理论武器,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历史暂时性.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不仅回答了"什么是财富",尤其解决了"货币到底是不是财富"这一问题,揭示了在一般的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两种存在形式,而且指明了两种财富之间存在着可能的矛盾.同时,劳动价值论承载着资本周而复始运行的任务,它揭示了在资本的特殊生产方式下特殊资本财富的两重属性,资本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必然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使资本走向过剩.最终,当价值消亡,人类从维持生存发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级的活动时,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会随着资本生产力和资本关系的终结而完成,而这更加印证了资本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暂时的.

    劳动价值论历史使命《资本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数字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与人的生存困境——基于马克思的生存论视角

    徐艳如郑召利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而且包含着深刻的生存论意蕴,即消解了私有财产关系以及与其相同构的理性范畴对人的世界的遮蔽,而立足于前理性、前逻辑的生存论的视角是把握一切现成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数字资本主义使人的劳动和生存方式具有了新的表现形态,因而有必要回到马克思的生存论视角,消解数字资本主义诸多理性范畴的遮蔽,透视数字资本主义中劳动异化的新的特征和表现,进而把握异化劳动带来的人的生存的三重困境:虚体生存与实体生存的矛盾、个体性与数字社会整体的矛盾以及数字化的生存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矛盾.

    异化劳动生存论现实的个人数字资本主义

    人工智能会促进共产主义实现吗?

    刘伟兵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的突破,具有全域性变革的文明意义,能够一定程度促进共产主义真善美整体性的实现.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变革,印证并加速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规律.人工智能的应用,还能在技术路径上推进劳动正义和共产主义实质正义的实现.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更能通过促进自由人联合体,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统一的方式,推动共产主义美学向度的实现.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的原因,人工智能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也不能通过"免除"劳动的方式实现劳动解放.甚至,由于资本的内在限度,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对共产主义促进都具有限度.不能简单地依靠人工智能技术路径去实现共产主义.

    人工智能资本逻辑劳动私有制共产主义

    数字时代政府治理体系适应性变革的触发条件与响应机制

    常明杰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政府变革的叙事模式主要聚焦于技术赋能论、组织变革论、系统变革论三个视域.在技术、社会、组织多重交互的现实格局下,技术赋能论强调数字技术对政府治理的激进影响,组织变革论揭示了数字技术与科层制之间的内在张力,系统变革论基于数字技术与政府治理间的"双向互构"展开了规范性探讨.实践证明,以技术赋能、组织变革为旨趣的实践探索难掩其执拗和偏颇,系统变革又因其切入点多元化而耽延了数字政府理论的体系化建构.数字技术与社会、政府互构互建的多重面相,既触发了政府治理体系适应性变革的现实条件,又规制了变革的主题方向.基于此,以机制变革回应数字技术与社会发展、政府治理的强关联属性,通过构建积极主动的政治响应机制,顺应时代需求的逻辑响应机制和以事权为中心的系统响应机制,能够为当前的实践探索提供有力抓手.

    治理体系适应性变革触发条件响应机制

    困境与突围:高质量发展导向下我国收缩型城市的本土化探索与治理对策研究

    姜晓晖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下,城市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传统"增长主义"范式下的城市治理范式受到冲击,收缩型城市不断涌现,引起学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收缩型城市研究的多维审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对我国收缩型城市进行本土化探索,深挖城市收缩的"中国特色"和"尺度差异".溯源城市收缩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城市收缩的实际情境,应从国家主导的政策动态调整、城市收缩现象的反馈机制、城市内部结构性危机等方面分析我国收缩型城市的形成机理.基于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收缩型城市何以突围,应当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深挖城市收缩议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照层级结构的影响,重塑高质量发展愿景的治理对策和政策建议,为收缩型城市的本土化理论探索和高质量发展实践贡献力量.

    收缩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本土化探索多维度审视

    使新乡贤运转起来: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动力再造与路径拓新

    王永香赵继龙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新乡贤运转起来"是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新乡贤在激活乡土责任与道德引领、联结精英民主与大众民主、助益社会资本与多元参与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内生性动能.现实场域中,新乡贤以广聚民力的传统,团结基层各主体,深化民主精神,通过助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机制,夯实民主程序,以高效能实践推动基层自治、法治与德治,进而优化民主治理,以"本土化"叙事反映基层风貌,丰富我国民主话语的主体、内容与表达方式,彰显中国式民主话语的独特魅力,以此形成了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动力再造.未来,持续优化新乡贤之于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赋能作用,要在深化民主纽带属性,提升身份认同、治理实效、实践能力和明晰民主参与规范方面发力,加强新乡贤民主实践的稳定性、解决他们的身份界定难题以及杜绝"伪乡贤"等现象,在不断调适、升级中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拓新前进,为发展中国式民主贡献不竭动力.

    新乡贤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治理民主话语中国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