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朱明

半月刊

1002-6819

tcsae@tcsae.org

010-65929451,65910066转2503、3503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农业工程学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始为单月刊。编委会名誉主任:汪憨华院士,编委会主任兼主编:杨邦杰教授《农业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最新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位居"农业工程类"期刊榜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选为首批收录期刊;先后被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 one)、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中心(CAB International)、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郑博福刘海燕吴汉卿吴之见...
    332-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面源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流域内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区及其影响因子是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基于磷指数模型开展2000-2020年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选取土壤有效磷含量、磷肥施用量为源因子,土壤侵蚀模数、年径流深、农田和水体间归一化距离指数为迁移因子,结合GIS技术评估了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源区;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法分析影响中国农田磷流失的关键因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田磷流失风险指数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农田的磷流失的低、中、高、极高风险面积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43.8%、40.5%、13.4%、2.4%.2)中国农田磷流失在2000、2005、2010、2015、2020年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总面积的年平均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松辽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海河流域.3)影响农田磷流失风险的关键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分别为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归一化距离指数,其重要性特征值分别为129.53和65.12,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农田磷流失最主要影响因子.4)磷流失风险指数与源因子指数、迁移因子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的14个指标对磷指数的解释度达0.62,其中源因子和迁移因子对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0.77、0.19(P<0.001).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农田磷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宏观防控及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面源污染磷指数模型磷流失风险评价关键因子随机森林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特征与空间错位

    赵梦璇张军以
    34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中国蔬菜绿色生产率,提升蔬菜生产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该研究采用超效率SBM-ML模型、空间错位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探究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格局演变与空间错位特征,识别影响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023 1降低到0.741 4,蔬菜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降低,其中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退步共同拖累了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北回归线以南产区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西北产区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低,其差异主要取决于水土资源供给状况与市场需求规模等因素.3)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空间错位由北向南大致呈现"正向错位—负向错位"的变化趋势,整体以低错位为主.东北产区、中部产区地势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有利于蔬菜规模化种植.2011-2020年中国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空间错位呈显著的"东正西负"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错位程度较大,负向错位省份数量由13个增至17个.由于蔬菜生产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绿色生产技术的投入.4)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和交通通达性是影响中国省域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城镇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要素对蔬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准确把握现阶段蔬菜绿色生产现状,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蔬菜主成分分析模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超效率SBM-ML指数空间错位

    长江中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的时空特征

    张超正杨钢桥陈丹玲张寒...
    35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与居民福祉的相互复杂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研究中重要的交叉科学问题,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多发领域.然而,已有研究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对居民福祉的贡献,忽视了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以及供需平衡对居民福祉的影响.选择长江中游地区作为研究靶区和2000-2018年作为研究时段,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量化矩阵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采用年度组合赋权法和线性函数加权法评估居民福祉,引入弹性系数模型划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类型,并进一步研究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可划分为"供需改善一福祉增加""供需恶化-福祉增加""供需改善一福祉减少"以及"供需恶化-福祉减少"4种,分别对应最优、次优、次差以及最差耦合关系类型;2)长江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综合福祉耦合关系表现为以权衡关系为主导且逐渐增强,其中"供需恶化-福祉增加"县域单元占比由2000-2010年的81.99%增至2010-2018年的91.57%;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与居民福祉耦合关系会随着福祉类型、服务类型、空间尺度、时间范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表现出不同形式的反馈.长江中游地区各县域单元和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尽可能地规避"生态诅咒"或"生态魔咒"效应,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祝福"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居民福祉长江中游地区

    图版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