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龙葵与3种外来入侵植物对Cd的富集和生理响应差异比较

    陈娱王海娟王宏镔
    1939-1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本土Cd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和3种外来入侵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和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对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和生理响应的差异,采用室内盆栽试验,通过设置0、2、10、30 mg·kg-1不同Cd含量,探究本地种龙葵与3种入侵植物在不同Cd含量处理下对Cd富集、Cd提取效率、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Cd处理下,鬼针草的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龙葵和其余2种入侵植物。所有Cd含量处理,鬼针草Cd提取效率均最高(0。61%~1。87%),紫茉莉最低(0。02%~0。03%),龙葵(0。30%~0。79%)和紫茎泽兰(0。24%~1。06%)居中。3种Cd含量处理下,鬼针草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4种植物中最高,鬼针草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龙葵,龙葵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入侵植物。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龙葵Cd提取效率与叶片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鬼针草和紫茎泽兰Cd提取效率均与叶片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对于含Cd 2~30 mg·kg-1的土壤进行植物修复时,入侵植物鬼针草比本地植物龙葵更具优势。

    外来入侵植物Cd提取效率生理生化修复效果

    叶面喷施蔗糖降低水稻幼苗镉含量机制

    孔维勇王晓丽王常荣薛卫杰...
    1951-1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镉(Cd)在水稻中的累积,本研究利用水培实验探讨了叶面喷施蔗糖调控水稻幼苗Cd吸收和转运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连续喷施3次浓度为1。0 g·L-1蔗糖后幼苗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6。7%和22。0%,丙酮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1。8%、23。6%,α-酮戊二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7。5%和35。3%,谷氨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65。3%和40。3%,难溶态Cd分别显著增加63。7%和33。0%。幼苗根部与Cd吸收、转运相关的基因OsNRAMP1、OsNRAMP5、OsHMA2分别显著下调19。0%、78。8%、16。3%。此外,喷施蔗糖后水稻幼苗地上部SOD、CAT、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66。9%、21。4%和23。6%。研究表明,喷施蔗糖促进了幼苗地上部和根部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的生物合成,增加了谷氨酸生物含量。谷氨酸与根部和茎叶中Cd螯合增加了幼苗中难溶态Cd含量,减少了Cd从根部向地上部转运,缓解了Cd胁迫。

    水稻镉(Cd)蔗糖基因表达氨基酸

    重金属镉胁迫下棉花纤维品质和棉籽油质量的变化及评价

    周成轩曾邹果文玉姣周南...
    1960-1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Cd污染对棉花纤维品质和棉籽油质量的影响,明晰棉花产物质量变化规律,本试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65为材料,设置6个土壤有效Cd含量[0。97 mg·kg-1(Cd1)、11。21 mg·kg-1(Cd11)、14。26 mg·kg-1(Cd14)、23。30 mg·kg-1(Cd23)、49。36 mg·kg-1(Cd49)和77。11 mg·kg-1(Cd77)],测定不同含量Cd胁迫下棉花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各个器官的Cd含量、部分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及棉籽油质量,评价棉花纤维和棉籽油中Cd含量。试验结果显示:Cd胁迫对棉花株高影响差异显著。Cd11处理棉花总生物量较Cd1处理显著增加,而Cd23处理棉花总生物量显著下降。棉花富集Cd的主要器官为叶柄、茎和根,且不同含量土壤Cd污染环境下棉花不同器官对Cd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随着Cd含量的增加,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纤维伸长率和纺纱均匀性指数显著降低,而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变化不显著。在Cd49和Cd77处理条件下,棉花纤维中Cd含量超过GB/T 18885-2020规定的总Cd含量,棉花纤维使用存在风险。棉籽油中未检测到Cd,Cd胁迫对棉籽油的过氧化值影响不显著。随着Cd离子含量增加,棉籽出油率先上升后下降,棉籽油的酸价增加,导致棉籽油质量下降。研究表明,棉花具有优异的Cd耐受性及Cd累积能力,Cd胁迫显著降低了棉花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纤维伸长率和纺纱均匀性指数,降低了棉籽油出油率,增加了棉籽油酸价。

    Cd污染替代种植棉花生长纤维品质棉籽油

    珠三角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调理剂筛选田间试验研究

    周雪萍简桂宏程细江梁作恒...
    1969-1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土壤调理剂对农田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方法,实现精准选用调理剂进行安全生产的目的,本试验分析了市售6种土壤调理剂在4种不同早晚造用量条件下对土壤pH值、土壤重金属总量、土壤有效态Cd含量、稻米重金属含量和稻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6种调理剂均可提高土壤pH值,6种调理剂对土壤pH值的提升效果排序为金葵子>粤田>营养阻控剂>天象>铁基生物炭>铁改性木本泥炭,pH增幅为3。2%~24。3%。施用6种土壤调理剂不会额外增加土壤中各重金属总量,且均能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降低有效态Cd效果排序为粤田(3、2、1、4)>铁基生物炭(3)>天象(2、4、3)>营养阻控剂(1、3)>金葵子(1),降幅达25。0%~58。3%。6种土壤调理剂均能降低早造稻米中Cd含量,降Cd效果排序为天象(2)>天象(1)>天象(3)>铁改性木本泥炭(1)>铁改性木本泥炭(2)>天象(4)>铁基生物炭(4)>粤田(1),降幅为47。8%~67。5%,降低后稻米中Cd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22)中糙米Cd限量标准0。2 mg·kg-1。施用6种土壤调理剂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产量均未低于对照组的90%,满足安全生产要求。针对珠三角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推荐按天象(2)的方式进行处理,即早造每公顷施加2 250 kg天象调理剂、晚造每公顷施加2 250 kg天象调理剂,该方式可显著提高稻田土壤pH值、降低稻田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降低稻米中Cd含量,且不影响稻米产量。

    土壤调理剂农田土壤重金属水稻

    《拟新增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首次发布实施

    刘晓霞周洁
    1978页

    地块尺度农田重金属污染程度与来源分析

    王寅谢荣焕李伟平江红艳...
    1979-1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受污染农田的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采取有效阻控手段,避免危害产生或扩大,在安徽省南部某县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地表水、底泥以及地下水样品,测定不同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和其他特征参数,分析不同环境样品的污染程度,并通过同源性分析、聚类分析、空间变异分析等方法解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分析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和范围。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部分农用地和林地土壤样品中镉、镍、铬、铜、铅和锌的含量超过其pH范围对应的风险筛选值,农用地和林地土壤样品中总镉超标率分别为16。9%和6。0%,总镍超标率分别为72。9%和88。0%,总铬超标率分别为62。7%和68。0%,总锌超标率分别为5。1%和6。0%;部分底泥样品中镍含量超过相应的风险筛选值限值,超标率为80%;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均符合相应水质标准要求。调查范围内林地和农用地土壤中重金属铜、锌、铬、镍、铅、镉之间存在同源性,来自同一母体。

    重金属污染评价空间分布污染来源分析

    泥鳅扰动对稻田土壤孔隙水中砷的影响

    把德功周一敏吴家萌付一强...
    1993-2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泥鳅扰动对土壤孔隙水中砷(As)含量的影响,采集湖南浏阳稻田表层土,以泥鳅为扰动生物,对泥鳅扰动土壤孔隙水中As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土壤-水环境中As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泥鳅扰动后,土壤pH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扩散层变宽,并逐渐向深层土壤扩散,泥鳅组土壤pH表现为:中密度组>低密度组>高密度组,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溶解氧(DO)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密度组(P<0。05),中密度组土壤DO略高于低密度组,推测中密度组的扰动能力较其他密度组强;土壤-水界面pH和DO梯度变化明显,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水界面DO变化梯度较高密度组大,分层现象明显,各处理土壤体系DO表现为:土壤上覆水>土壤-水界面>土壤;泥鳅扰动促进了As由土壤向土壤上覆水迁移释放,显著增加了土壤上覆水As含量,其中低密度组促进效果较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显著;各处理土壤孔隙水As含量随时间逐渐减小(淹水期除外),从土壤深处向土壤-水界面迁移,总体呈现为土壤表层小于深层,泥鳅扰动能显著减少土壤孔隙水As含量,尤其对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土壤孔隙水As含量减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土壤中As向土壤-水界面迁移释放;第7 天时,泥鳅组土壤孔隙水As含量变化最显著,贯穿于整个土壤深度,低密度组As含量显著小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说明低密度组促进效果较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显著,这与土壤上覆水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泥鳅扰动显著减少了土壤孔隙水As含量,其中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对不同深度土壤孔隙水As含量减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土壤中As向土壤-水界面迁移释放。

    泥鳅平面光极稻田土壤pH传感膜DO传感膜As

    沿海三省区农田土壤抗生素的残留与生态风险评估

    何振贤陶雪琴孙建腾
    2002-2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沿海地区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残留及风险状况,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区域(37个点位)和广东农业产值第一市茂名市(93个点位)共采集了130个土壤样品,采用固相萃取(SPE)-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Q/Orbitrap MS)法检测分析了土壤中7类抗生素即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氯霉素类的残留情况,通过绘图分析解析了土壤中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混合风险熵值法(MRQ)研究评价了抗生素污染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沿海三省区130个农田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总含量范围为0。4~396。8µg·kg-1,点位检出率为100%,22种抗生素的检出率范围为0。8%~77。7%,7类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均值为28。53µg·kg-1)、四环素类(均值为16。49µg·kg-1)、喹诺酮类(均值为7。08µg·kg-1)和磺胺类(均值为5。56µg·kg-1)的平均含量较高。抗生素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广东省农田土壤中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最高(54。72 μg·kg-1),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30。06 μg·kg-1),福建省最低(19。79 μg·kg-1),广东中山市和江门市的抗生素总含量远超其他城市,分别为361。4 μg·kg-1和396。8 μg·kg-1。广东茂名市种植业肥料消耗趋势与农田土壤中抗生素总含量的趋势基本一致,而抗生素含量与各县区人口密度、生猪出栏量及家禽出栏量均无相关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沿海三省区域和茂名市农田土壤中MRQ范围分别为0。000 5~99。24和0。004~46。13,高于低风险的点位占比分别为75。7%和96。8%,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是土壤MRQ的主要贡献者,总平均贡献率为97。9%。研究表明,沿海三省区农田土壤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较高,应该引起公众的重视。

    抗生素沿海地区茂名市农田土壤空间分布风险评估

    麦饭石和硝酸钾添加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

    杨钊刘泽梁冯爽张旭红...
    2014-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麦饭石和硝酸钾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本试验通过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投加麦饭石和硝酸钾,比较了两种修复剂对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作用和毒性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新污染土壤,施加硝酸钾和麦饭石修复110 d后,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去除率分别为12。03%和17。09%。其中,施加硝酸钾修复45d时主要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硝化潜力,修复后期(第46~110天)主要通过强化好氧反硝化作用实现对TPH的去除。对于陈旧性污染土壤,投加硝酸钾和麦饭石修复110 d后,TPH去除率分别为24。41%和22。07%,石油烃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修复后期(第46~110天)。陈旧性污染土壤中添加硝酸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固氮和硝化潜力。麦饭石的添加对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实现。蚯蚓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麦饭石处理组蚯蚓7d平均死亡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和硝酸钾处理组的100%死亡率,表明施入硝酸钾修复显著增强了土壤的生态毒性,施入麦饭石可降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研究表明,相比硝酸钾,麦饭石兼具石油烃去除和降低土壤生态毒性的作用,可作为一种优质修复剂处理石油污染土壤。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刺激生态毒性麦饭石硝酸钾

    红霉素对蔬菜萌发的胁迫效应及土壤环境风险表征

    石礼虎田书磊吴宗儒周睫雅...
    2022-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健全红霉素的陆生生物毒性数据并对红霉素在土壤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表征,本研究选用生菜、油菜、油麦菜和白菜为供试蔬菜进行红霉素不同浓度下的水培试验和盆栽实验,探究了红霉素对蔬菜种子萌发的胁迫效应和机制,通过ECOTOX数据库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红霉素在淡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中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并根据盆栽实验结果对红霉素进入土壤后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红霉素胁迫下,供试4种蔬菜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变化,根长均受到显著抑制;红霉素胁迫抑制了蔬菜种子的相对吸水量,促进了膜渗透性和幼苗体内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供试4种蔬菜对红霉素的敏感程度为油菜>生菜>油麦菜>白菜,半抑制浓度依次为29。387、64。075、69。255 mg·L-1和127。681 mg·L-1,红霉素在淡水和土壤中的PNEC分别为0。2 μg·L-1和0。11 mg·kg-1,当盆栽土壤中的红霉素含量超过250 mg·kg-1时土壤环境风险较高。研究表明,根长可作为红霉素的毒性敏感指标,油菜可作为红霉素毒性指示作物,红霉素影响蔬菜种子萌发的主要机制为渗透胁迫,红霉素菌渣肥料化产物进入土壤环境中的最高红霉素含量应控制在250 mg·kg-1以内。

    红霉素蔬菜胁迫效应影响机制风险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