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菌虫复合技术在梨火疫病疫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杨磊磊杜会英盛强魏志鹏...
    2393-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果疫木枝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农林废弃物处理以及植物疫病防控的难点,也是农业环境科学与植物保护科学交叉研究的新方向.本试验以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Yu)梨火疫病疫木为靶标,采用菌-虫(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联合,开展菌剂、牛粪香梨枝条配比、酵化时间的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明确疫木发酵关键技术参数,以及白星花金龟最佳取食组合.试验结果表明,5种腐解菌+牛粪处理最高发酵温度均已超过55℃,其中EM菌剂腐解效果最好,LK菌剂次之.发酵产物经菌虫复合转化12d后,幼虫质量增加5.32~8.38 g,虫砂量可达36.93~83.55 g,虫砂转化率最高可达94.26%.综合考虑降低牛粪添加比例、酵化时间及物料处理成本,LK菌剂、添加40%的牛粪及酵化25d为白星花金龟幼虫最佳取食组合方案,且发酵产物以及白星花金龟转化产物虫体和虫砂中均未检测出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研究表明,微生物与白星花金龟相结合对香梨疫木枝条有较好的转化率,通过白星花金龟实现了疫木枝条的资源化利用,且阻断了疫木枝条传播病源的途径.

    梨火疫病菌库尔勒香梨疫木枝条白星花金龟腐解菌资源化利用

    中国冬小麦生长过程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WRF-VPRM模拟

    刘静孙伟伟徐宏辉赵淑雨...
    2401-2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我国冬小麦生长过程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象-生态在线耦合模式(WRF-VPRM)模拟了2020年我国冬小麦生长过程中的CO2通量,该模式考虑了冬小麦光合和呼吸作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结果发现,模式能够合理模拟CO2通量、地表CO2及大气CO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一致性指数IOA达0.64~0.89).冬小麦生长过程碳通量对大气CO2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春季,抽穗期光合作用最强,而成熟期呼吸作用最强,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小麦生长过程显著影响了华北地区近地面的大气CO2浓度,且影响程度在不同物候期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在冬小麦抽穗期降低最为显著,达到8.33 μmol·mol-1.从空间上看,豫皖交界处的冬小麦对CO2的吸收作用更加明显,在抽穗期能够降低CO2浓度达20 μmol·mol-1以上.冬小麦是春季本研究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占比40%,2020年整个生长季对大气CO2净吸收(以C计)达422.53 g·m-2,对区域碳循环过程有较大影响.

    冬小麦碳循环CO2WRF-VPRM

    水稻秸秆碳组分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机理

    乔云发王校益唐煜杰苗淑杰...
    2416-2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秸秆不同碳组分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尚不明确,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淮北平原的黄潮土为研究对象,以 13C标记的水稻秸秆的水溶性碳、脂溶性碳、残余碳组分和全秸秆碳作为外源碳,利用微宇宙培养方法,研究秸秆不同碳组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添加秸秆不同碳组分土壤CO2-C排放累积量中,添加水溶性碳处理土壤CO2-C排放速率最高,为29.60 mg·kg-1·d-1,而添加脂溶碳、残余碳和秸秆碳之间差异不显著.添加水溶性碳和全秸秆两种外源碳为正激发效应,分别为11.16%和13.39%,而添加脂溶碳和残余碳则表现为负激发效应,分别为-17.04%和-3.06%.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秸秆碳组分的TN呈显著正相关(r=0.768**),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76**).正激发效应与秸秆碳组分的TN和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负激发效应与秸秆碳组分的TC和TN呈正相关关系,与C/N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秸秆碳组分与土壤自身有机碳分解的"共代谢理论"是产生正激发效应的主要作用机理,秸秆碳组分C/N的"化学计量比理论"是产生负激发效应的主要作用机理.

    水稻秸秆碳组分激发效应土壤有机碳土壤酶

    喀斯特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的N2O排放及其与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相关性

    陈伟坚靳振江许丹丹李强...
    2424-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地利用对喀斯特湿地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与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会仙喀斯特湿地中的天然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用高通量测序法、实时PCR法与静态暗箱结合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绝对丰度与N2O排放速率和总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的全生育期中,N2O排放速率在天然湿地中总体上高于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三者的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07、0.38、0.20 kg·hm-2.在水稻成熟期,稻田硝化细菌的绝对丰度显著高于天然湿地和稻田撂荒地,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绝对丰度在后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相对丰度最高的硝化细菌为Nitrosospira,其在稻田撂荒地(83.28%)和稻田(82.75%)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在天然湿地(68.52%)中的相对丰度;相对丰度最高的反硝化细菌为Pseudogulbenkiania,其相对丰度在稻田撂荒地最高(29.49%),稻田次之(21.24%),天然湿地最低(16.26%).研究表明,长期种植水稻降低了喀斯特湿地的N2O排放量,改变了水稻成熟期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因此,单就降低N2O排放而言,把稻田保留在喀斯特湿地中具有合理性.

    喀斯特湿地稻田N2O硝化反硝化群落结构

    改进密闭室抽气法以准确定量旱地土壤氨挥发

    钟光迪任羡潘珊珊张翀...
    2434-2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密闭室抽气法被认为是定量土壤NH3挥发较为可靠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且成本低的优点.然而,大部分研究忽略了密闭室抽气法大气进气口NH3浓度,可能会高估土壤NH3挥发量,目前尚缺乏相关定量研究.本研究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为对象,对比分析了2019——2021年间冬小麦基肥(2次)、追肥(1次)、夏玉米四叶肥(2次)、夏玉米十叶肥(2次)共7次施肥后,改进密闭室抽气法前后测定农田土壤NH3挥发的结果.改进前为包含大气背景NH3的测定方法,为常规测定方法;改进后为扣除大气背景NH3的测定方法,通过在田间加装3套采集距地面2.5 m高度大气的装置实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NH3挥发通量(以N计)比改进前低0~0.23 kg·hm-2·d-1(0%~100%),平均值为0.06 kg·hm-2·d-1(33%),且37%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931).改进后的NH3挥发累积量比改进前低0.53~2.66 kg·hm-2(3%~53%),平均值为1.15 kg·hm-2(29%),且47%的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49).改进前后NH3挥发量(包括通量和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的样本占比随着NH3挥发量降低而升高.回归分析表明,改进前的NH3挥发累积排放量可以用算式校正得到真实的NH3累积排放量,校正式为y=0.94x-0.78(R2=0.99,P<0.01,n=49),其中y和x分别为校正后和校正前的NH3挥发累积量,该算式可应用于华北土壤-作物体系NH3挥发累积量的校正.综上,利用抽气法定量农田土壤NH3挥发需要扣除大气背景NH3以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对于未扣除大气背景的旱地NH3挥发累积量,可采用校正算式进行校正.

    密闭室抽气法大气背景氨土壤氨挥发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