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磷酸氨基酸盐对Cd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季蒙蒙王星星马欢欢张长波...
    329-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淋洗修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从12种不同磷酸氨基酸盐中筛选出了淋洗效率较高且价格低廉的最佳淋洗剂[Gly][H2PO4],探究了淋洗时间、淋洗剂浓度、液土比和pH对淋洗效果的影响,并对淋洗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淋洗剂浓度为0.3 mol∙L-1、液土比为4、淋洗时间为60 min时,淋洗剂[Gly][H2PO4]对Cd的去除率最高可达55.4%.淋洗后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速效钾含量上升,土壤脱氢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淋洗后第28 d时,两种酶的活性与原土相比,分别升高了61.3%和37.3%.在淋洗废液中添加Ca(OH)2,当其浓度为20 g∙L-1时,废液中Cd去除率为96.57%,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排放要求(<0.1 mg·L-1).因此,[Gly][H2PO4]可作为环境友好型淋洗剂用于Cd污染土壤的修复.

    土壤淋洗Cd氨基酸盐酶活性

    磷强化米饭残渣生物炭对土壤中Cd的稳定化

    彭亚茹吴维隆郭智强刘俊汐...
    338-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磷强化生物炭材料的环境应用,将餐厨米饭残渣掺杂磷酸二氢钙后在600℃下进行缺氧热解制成磷强化餐厨米饭残渣生物炭(EFB),同时制备未强化生物炭(FB),并对其进行表征;此后,将两种生物炭分别按0(对照CK)、1%和3%的比例施于Cd污染土壤(总Cd含量14.47 mg·kg-1)中,进行30 d的培养试验和30 d的小芥菜盆栽试验,以探究FB和EFB对污染土壤中Cd稳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FB,EFB具有较高含量的磷和较多的焦磷酸钙、三斜磷钙石和羟基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且这些磷酸盐矿物能通过表面沉淀的方式降低Cd的迁移能力.相比于CK,添加FB和EFB能提升土壤pH和电导率,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促使Cd从弱酸提取态和可交换态向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促进土壤磷素供给和小芥菜生长,并以3%EFB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盆栽实验中,与CK处理相比,1%FB、3%FB、1%EFB和3%EFB处理使小芥菜茎叶干质量分别提高了44.28%、136.53%、91.88%和189.67%,小芥菜茎叶部位的Cd含量分别降低了38.17%、81.74%、74.59%和91.08%.研究表明,将餐厨米饭残渣制备为生物炭材料FB和EFB,均可促进污染土壤Cd的稳定化,且EFB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米饭残渣生物炭土壤Cd稳定化

    间作对伴矿景天与红背桂花生长及镉锌吸收的影响

    关元静刘鸿雁孙曦朱仁凤...
    347-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间作对植物生长和Cd、Zn吸收的影响,以伴矿景天与红背桂花为供试植物,开展盆栽及田间试验.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伴矿景天与红背桂花塑料板分隔间作(地上部作用,COP);伴矿景天与红背桂花300目尼龙网分隔间作(土壤溶液作用,COM);伴矿景天与红背桂花无分隔间作(完全作用,CO);红背桂花单作(EcM);伴矿景天单作(SpM).田间试验仅作无分隔间作处理.结果表明,COP条件下伴矿景天生物量略高于SpM处理,较COM及CO条件下高达100%、149%,差异显著.COP条件下每株伴矿景天的Cd、Zn吸收量分别较SpM显著高28.3%和14.0%.随着根系相互抑制作用的逐渐增强,COM和CO条件下伴矿景天每株Cd、Zn吸收量均显著低于COP及SpM处理.红背桂花的生长及Cd、Zn吸收性趋势与伴矿景天相似.田间条件下,因植物间距较大等因素,间作对二者生长及Cd、Zn吸收性均无显著影响.盆栽条件下,近距离间作时伴矿景天与红背桂花的根系相互作用将显著影响其生长和Cd、Zn吸收,田间条件下保持适宜的植物间距则不会出现抑制作用,二者在田间间作实现Cd/Zn污染土壤的边生产边修复是可行的.

    伴矿景天红背桂花间作镉吸收锌吸收

    地质高背景区马铃薯安全生产的土壤镉风险阈值

    王旭莲刘鸿雁周显勇罗凯...
    35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我国西南喀斯特镉(Cd)地球化学高背景区马铃薯的安全生产,以贵州省5个县区105对土壤样品及对应马铃薯样品为试验材料,以食品安全污染物限量为标准(GB 2762—2017,Cd<0.1 mg·kg-1),利用回归模型推导基于马铃薯质量安全的土壤Cd风险阈值.结果表明:赫章县(HZ)和威宁县(WN)采样区土壤总Cd全部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分别有92.3%和77.4%超过管制值,土壤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水平;长顺县(CS)和册亨县(CH)分别有80%和50%的土壤超过筛选值,但未超过管制值,土壤处于地质高背景的无污染水平.马铃薯Cd的点位超标率为17.1%,超标倍数仅为0.01~1.11倍,主要分布在WN;马铃薯Cd与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和0.75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模型模拟基于马铃薯Cd限量标准(pH≤6.5、6.5<pH≤7.5、pH>7.5)的土壤总Cd风险阈值分别为4.30、7.34、9.39 mg·kg-1,土壤有效态Cd阈值分别为0.22、0.02、0.01 mg·kg-1;黔西北HZ和WN的污染土壤总Cd风险阈值分别为5.11、7.75、9.39 mg·kg-1.研究区土壤Cd超标严重,马铃薯超标率相对较低,超标倍数小,基于马铃薯质量安全的土壤Cd风险阈值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2倍以上;基于本研究,现行的农用地土壤Cd标准应用于喀斯特地区较为严格.

    马铃薯土壤Cd风险阈值地球化学高背景

    微塑料在菲降解过程中对融合菌株F14的影响

    周昌鑫侯彬郭学涛高乔...
    364-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乙烯微塑料(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PE-MPs)为对象,探究其对融合菌株F14在降解菲过程中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对添加PE-MPs前后细胞形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添加PE-MPs后的细胞呈现明显的凹陷,且胞外聚合物明显增多;采用傅里叶变换光谱(FTIR)对F14菌株细胞表面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发现在接触PE-MPs后,菌株细胞表面的碳水化合物、多糖和酰胺的吸收强度发生了相对变化,蛋白质、核酸、多糖的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细胞活性氧测试表明,随着PE-MPs浓度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F14细胞内活性氧含量逐渐降低,PE-MPs的粒径对细胞活性氧的产生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试验浓度和粒径范围内的PE-MPs的存在并没有抑制融合菌株F14对菲的降解,反而有所促进,推测可能是PE-MPs作为载体增大了F14和菲的接触机会,同时其可能对F14菌株细胞产生了应激反应,促使F14分泌胞外聚合物,同时减弱了F14细胞的氧化损伤,进而影响了F14对菲的降解过程.

    微塑料融合菌株生物降解胞外聚合物

    桂林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现状

    程铖刘威杰胡天鹏邢新丽...
    37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于2019年11月,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桂林会仙湿地18个点位分别采集了不同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采用GC-ECD法对土壤中24种OCPs进行检测分析,对其残留特征、可能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24种OCPs检出率均高于80%,总OCPs含量范围为3.56~69.7 ng·g-1,均值为14.0 ng·g-1,与其他研究区相比,OCPs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主要组分为滴滴涕(DDTs)和甲氧滴滴涕(MXC).农用地土壤中OCPs残留量较高,且OCPs在0~10 cm深度残留量高于其他深度.研究区土壤中OCPs主要来源于工业DDTs等传统农药的历史残留.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六六六(HCHs)生态风险较低,DDTs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表层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来源解析会仙湿地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对生物炭吸附磷行为的表征

    张军周丹丹常兆峰王薇...
    382-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炭因其具有多孔、比表面积较大、含氧官能团较为丰富且芳香性较强等优点而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生物炭应用于土壤后难以从土壤颗粒中分离出来,从而制约了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吸附行为的预测.分子标志物技术在表征有机碳行为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苯多羧酸(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BPCAs)分子标志物方法的引入,可为表征生物炭与磷之间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采用批量吸附实验,考察了烟秆和松木及其制备的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及其生物炭中各BPCAs含量及苯六甲酸(Benzene hexacarboxylic acid,B6CA)对BPCA的贡献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生物炭的芳香缩合度不断增强;两类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400℃烟秆生物炭和200℃松木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最大.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减少和静电排斥作用降低了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烟秆生物炭的吸附量高于松木生物炭.烟秆生物炭中B6CA含量高于松木生物炭,因此其对磷的吸附量较松木生物炭高.

    生物炭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吸附

    贵州草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源解析

    林绍霞柳小兰张转铃肖致强...
    390-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草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来源,将沉积物重金属与贵州表生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进行比较,阐述重金属沉积特征,以生物效应浓度为参考,评价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两种模型解析重金属污染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只有Cu、Cr平均含量未超过背景值,Cd、Zn、Hg、As、Pb相对背景值的超标率分别为100%、95.23%、92.86%、83.33%、66.67%,Cu、Cr的含量大多低于效应浓度低值(ERL),部分样本的Cd、Hg、Zn含量大于效应浓度中值(ERM)限值范围;两种模型均识别出4种污染源,分别为地表径流源占13.31%,人为活动源占45.13%,地质背景源占38.32%,大气沉降源占3.24%.研究表明,两种模型解析的污染源均可得到很好的表达,说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明确,在制定污染防治措施时应重视人为活动的影响.

    贵州草海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污染严重指数源解析重金属沉积物

    典型微塑料对环丙沙星在多孔介质运移的影响

    陈燕娜吴鸣程洲胡晓农...
    400-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微塑料对抗生素在多孔介质运移的影响,本文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PP)作为典型微塑料,以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典型抗生素污染物,通过CIP的吸附实验和CIP在砂柱中运移实验,研究PP对CIP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P对CIP的吸附能力强于石英砂对CIP的吸附能力,最大Langmuir吸附能力为1.03 mg·g-1.在砂柱实验中,CIP的流出浓度随P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流速增大时砂柱流出的CIP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提前.此外,当进入砂柱的CIP溶液浓度增大时,流出砂柱的CIP总量增大;溶液中增加NaCl、CaCl2和BaCl2等电解质提高离子强度,会增强CIP在砂柱中的迁移能力.研究表明,PP能显著影响CIP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行为.

    微塑料抗生素环丙沙星多孔介质吸附运移

    长江经济带农业种植-消费系统氮流时空格局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

    庞爱萍李春晖易雨君
    408-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农业农村氮过量使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估长江经济带农业种植-消费系统氮流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8年无机氮肥的输入量为1.0885×1010 kg N,此后以1.14%的速度增长,2012年无机氮肥施用量开始减少,虽然2018年低于1998年水平,但无机肥施用仍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种植子系统氮输入的主要来源,为其他路径氮输入总量的1.6倍.通过作物收获形式输出系统的有效氮量,并未受氮素输入波动的影响,2018年作物收获量分别比1998年和2008年高18.97%和25.71%.近几年长江经济带生猪养殖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受粪便及垃圾还田率下降的影响,居民及养殖区向环境排放的氮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通过污水直排的氮排放量呈现减少的趋势.无机氮肥施用、粪便和垃圾的产生、大气沉降、秸秆还田、污水直排和灌溉等氮流路径对氮径流流失的年均贡献比分别为0.53、0.28、0.11、0.04、0.02和0.01,随着时间的变化,各路径对氮流失量影响的趋势呈现差异,粪便和垃圾的产生对系统内氮流失的贡献比由1998年的0.33下降到2018年的0.26.从空间上看,四川省贯穿东北到西南的中部地区、浙江省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重庆市东北和东南地区、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氮流失的高风险区,其分别占本省份面积的22.83%、22.10%、21.80%和25.14%,以上省份累积在土壤中的剩余氮素约有20%通过氮径流损失,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长江经济带面源污染物质流分析空间分析时空格局演化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