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李文华

月刊

1672-2043

caep@vip.163.com

022-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是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报道领域包括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农业、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废弃物综合利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速效氮与缓控释氮配比一次性侧深施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侯坤荣湘民韩磊潘治宇...
    1923-1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作业方式下的速效氮与缓控释氮合理配比,保证水稻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氮素流失,实现水稻的清洁化生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T1:农民习惯施肥(施N量早稻150 kg·hm-2,晚稻165 kg·hm-2),T2~T6: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施N量早稻105 kg·hm-2,晚稻132 kg·hm-2),其中T2~T6处理的缓控释氮分别占总氮的0%、10%、20%、30%、40%.结果表明:在早稻季,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季,T3~T5处理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T6处理产量显著低于T4和T5处理;与T1处理相比,T2~T6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了8.08~14.10(早稻)个和6.68~26.61(晚稻)个百分点.与T2处理相比,早、晚稻T3~T6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分别降低了5.20%~38.20%、29.41%~35.60%,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下降了20.90%~38.22%、7.39%~29.14%,田面水铵态氮平均浓度降低了26.26%~46.09%、42.57%~45.61%,其中T4处理早、晚稻不减产,肥料吸收利用率达到37.93%(早稻)、61.32%(晚稻),氨挥发累积量、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和铵态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7.00%、30.48%、31.88%(早稻),35.58%、12.88%、52.58%(晚稻),综合效果最好.研究表明,在湖南双季稻生产中,采用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作业方式,缓控释氮占总氮的20%较为合适.

    双季稻侧深施肥速效氮缓控释氮产量氮素损失氮素利用率

    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对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的响应

    朱荣柳丽丽齐永波穆静...
    1935-1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3种增效复合肥(腐植酸、氨基酸及海藻酸复合肥)减氮施用对稻田氨挥发、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为探究增效复合肥的高效利用并评价其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常规施肥减氮20%(CR)、腐植酸复合肥减氮20%(HR)、氨基酸复合肥减氮20%(AR)和海藻酸复合肥减氮20%(SR)6个处理.采用密闭式间歇通气法测定施肥后氨挥发通量,于水稻成熟期测产,测定植株吸氮量并计算氮素利用率.结果表明:氨挥发主要发生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与CF处理相比,CR、HR、AR、SR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损失总量(P<0.05),降低幅度为38.9%~54.7%;且与CR处理相比,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AR与SR的氨挥发损失总量分别显著降低20.5%和25.8%.此外,田面水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减氮条件下田面水NH+4-N浓度降低,其中3种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田面水NH+4-N平均浓度较CR处理降低了5.5%~18.7%.减氮条件下,增效复合肥处理(HR、AR与SR)的植株吸氮量较CR处理显著提高20.0%~31.8%(P<0.05).而且,HR、AR与SR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F和CR处理(P<0.05).对比CF处理的产量,3种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的产量没有显著降低;同一减氮水平下,HR、AR与SR的产量均显著高于CR处理,增幅为4.4%~4.8%(P<0.05).研究表明,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均可有效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并具有较好的稳产效应,其中以氨基酸和海藻酸增效复合肥效果更为明显.

    氨挥发增效复合肥减氮产量稻田

    玉米秸秆添加畜禽粪便田间条带堆腐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李虎吴景贵李建明
    1944-1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秸秆田间条带堆腐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以吉林省范家屯农业科技示范园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添加不同畜禽粪便田间条带堆腐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堆腐试验,设置本地秸秆覆盖还田(即对照,CK)、秸秆条带堆腐无畜禽粪便(ST)、秸秆条带堆腐+腐熟猪粪(STP)、秸秆条带堆腐+腐熟鸡粪(STC)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综合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秸秆条带堆腐还田各处理土壤SOC、MBC、EOC、DOC含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秸秆条带还田添加畜禽粪便处理更为显著,各活性碳组分含量较CK处理呈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条带堆腐土壤SOC、DOC、EOC、CPMI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稳定系数(Kos)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玉米秸秆条带堆腐还田有效增加土壤SOC、MBC、DOC、EOC含量,秸秆添加不同畜禽粪便处理中鸡粪更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CPMI,降低Kos,对改善黑土碳库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秸秆条带堆腐畜禽粪便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短期降解

    王瑞刘玉学高诚祥何莉莉...
    1954-1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定性是生物炭发挥固碳功能的基础,探究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和蛭石改性条件下制得一系列生物炭,探索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室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蛭石改性和未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红壤、水稻土中的短期降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碳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蛭石改性后降低了20.3%~32.6%.当炭化温度从300℃升高至700℃时,生物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400℃时为最大值,700℃时为最小值.蛭石改性降低了所有生物炭的DOC含量.生物炭的H/C随炭化温度升高而降低,且经蛭石改性后有所降低.与300℃生物炭相比,700℃未改性和蛭石改性生物炭的热损失量分别降低了56.1%和56.8%.蛭石改性使生物炭的热损失量降低14.8%~45.6%.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含碳官能团主要由芳香碳、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组成,其中芳香碳含量最高;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增加,烷氧碳与非取代脂肪烃含量下降;蛭石改性增加了生物炭中的芳香碳含量.与红壤相比,水稻土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与淹水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生物炭的碳含量更低.结果表明,蛭石改性在降低生物炭中碳含量的同时增加了生物炭的稳定性.相比于红壤,生物炭在水稻土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相比于淹水条件,干旱条件下生物炭的碳降解速度更快.综合来看,蛭石改性为显著影响生物炭在土壤中发生碳素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土壤类型,水分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

    生物炭改性稳定性土壤固碳

    "产业治污"模式削减丘陵区农业面源氮排放

    刘广龙李涛薛利红樊丹...
    1963-1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丘陵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降雨径流易发区和水土流失敏感区.诸多因素使农业面源氮排放成为丘陵区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难题.为此,本研究以目标区域的产业发展为前提,基于丘陵小流域氮素流失特点,以氮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针对农村生活源、农田种植源和畜禽养殖源分别构建了生活污水的稻田安全消纳净化技术、生态种植串联沟渠塘堰的立体消减技术和种养结合的畜禽粪污多级循环全消纳技术体系,提出了"产业治污"运行及管理模式,即:根据流域环境承载力确定产业结构和规模,建立"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专家团队"的产业控污机制和"村企合一参与式"的治污管理体系.并基于国家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在湖北省竹溪县竹溪河源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进行了具体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实践证明,"产业治污"模式实现了目标区域污染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有效削减丘陵区农业面源氮排放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丘陵区农业面源产业治污

    未来发展情景选择对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影响分析

    朱康文陈玉成熊海灵张晟...
    1971-1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指导区域未来发展模式选择和农业面源污染(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NSP)典型区域(涪陵区)风险调控,综合CLUE-S、Markov、GIS、改进的输出风险模型等模型和技术的优势,在ANSP典型区域(涪陵区)以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进行未来2020—2030年的自然发展(ND)和耕地保护(CP)两种情景下的ANSP输出风险演变及对输出系数调整的响应分析.研究发现:涪陵区土地利用数据模拟精度较好,Kappa系数为0.75且FoM大于0.21.涪陵区2010—2030年期间ANSP风险等级明显降低,尤其是靠近大木山、武陵山区域的镇街和子流域.风险等级降低速率减缓明显,ND情景下,清溪镇在2010、2015、2020、2025、2030年各年份Ⅶ以上等级风险比例分别为46.20%、29.69%、25.72%、22.20%、20.00%.子流域输出风险等级对于耕地输出系数(即化肥施用水平)变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未来的情景模拟有利于探寻区域不同发展情景下输出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有利于聚焦分析各镇街或某子流域风险变化情况.本研究路径与方法有利于区县对各镇街、子流域未来的ANSP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农业面源污染CLUE-S模型GIS输出系数

    高效富集磷的周丛生物构建及其特征分析

    高孟宁徐滢吴永红
    1982-1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强化周丛生物富集磷的性能,采用斜生栅藻与周丛生物共培养,形成新型的具有高效富集磷能力的人工周丛生物,并探究其特征与富集磷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原周丛生物相比,人工周丛生物7 d磷富集量由(2.26±0.14)mg·g-1显著提高到了(6.79±0.45)mg·g-1.人工周丛生物有更为复杂的表面细胞结构以及更高的三维孔隙度,从而增加了表面磷的结合位点.人工周丛生物中光合作用相关生物,特别是绿藻的相对丰度提高了177.6%,从而增加了周丛生物胞内磷的吸附;胞外聚合物(EPS)中胞外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增加,提升了周丛生物胞外磷的富集.周丛生物体系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也表明:人工周丛生物中涉及到组氨酸和维生素B6代谢途径的8种关键代谢物质表达量上调.研究表明,斜生栅藻的引入改进了周丛生物的群落组成,尤其提高了光合自养微生物的丰度,促进了EPS的产率和关键代谢物质表达量的上调,最终提高了周丛生物的磷富集能力.

    周丛生物斜生栅藻胞外聚合物

    会仙湿地水体有机磷农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张健威曾莎莎梁延鹏覃礼堂...
    1990-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了解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s)污染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分别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3个不同水期在研究区域内采集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样共72份,利用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对16种OP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风险熵值法(RQ)开展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体中OPs的残留浓度分别为nd~182.590、nd~146.636 ng·L-1,平均浓度分别为11.633、16.813 ng·L-1;其中氧乐果、敌百虫和三唑磷为主要污染物,占总残留浓度的65%以上;毒死蜱和对硫磷分别在湿地湖泊水和农田沟渠水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5.5%和44.5%.在时间分布上,OPs残留量呈现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平均浓度分别是平水期和枯水期的3.73倍和6.74倍;在空间分布上,OPs呈现沿水流方向减少的趋势.OPs混合物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在采集的72个水样中,有27.8%的水样RQ值大于1,表现为高风险;44.4%的水样RQ值在0.1~1,表现为中等风险.高风险点位多集中于丰水期和平水期农业活动频繁的农田沟渠水中,而人类活动较少的湿地湖泊水多表现为中低风险,说明人类活动强度可能与OPs污染强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会仙湿地水体中OPs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对产生中高等风险的农业耕种区应加强OPs的施用管控.

    有机磷农药会仙湿地残留特征时空分布风险评估

    异位发酵床处理农村厕所黑水的效果研究

    李佳彬李路瑶刘雪陈卓帛...
    1998-2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农村厕所黑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促进其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采用异位发酵床技术处理农村厕所黑水,探究了试验过程中填料的基本参数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并评价了发酵后填料的营养肥效.结果表明:发酵床填料温度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基本维持在40~57℃,含水量在50%~65%波动变化,pH值由7.80上升至8.46,电导率变化不明显.发酵床填料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分布量达到107~108 CFU·g-1,高出真菌和放线菌数量2~3个数量级.试验结束时,填料的种子发芽指数为118.05%,表明填料对作物无毒性;填料的TN、TP和TK含量均显著增加,而有机质和C/N显著降低(P<0.05),填料对厕所黑水的吸纳系数为2.51,总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分别为5.85%和76.82%,均满足《有机肥料》(NY 525—2012)的标准.

    异位发酵床农村厕所黑水微生物资源化处理

    黑水虻幼虫处理鸡粪后虫体营养及虫沙评价

    蔡影峰牛世华刘朔程增文...
    2006-2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比例黑水虻幼虫处理鸡粪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和虫沙肥料的影响,选择150日龄新鲜蛋鸡粪(各处理均为100 g),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设置14组不同初始投放条数密度的3日龄黑水虻幼虫(0、50、100、…、1000条,分别表示为T0、T50、T100、…、T1000),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和鸡粪营养物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50组与T100组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幼虫处理组(P<0.05),其中T50组和T100组每条幼虫鲜质量分别可达134.70 mg和98.47 mg,干物质含量分别可达37.49%和34.61%.T100~T1000组虫沙含水率显著低于新鲜鸡粪组(CK)、无虫组(T0)和T50组(P<0.05);虫沙pH总体偏碱性,幼虫处理组pH均高于CK组,只有T100组pH为8.48,符合《有机肥料》(NY 525—2012);虫沙粗蛋白含量幼虫处理组显著低于CK组和T0组(P<0.05),T350组虫沙粗蛋白含量最低,仅为7.32%,T50~T1000组虫沙类腐植酸含量显著低于CK组和T0组(P<0.05);CK组虫沙类胡敏酸含量显著高于T50和T100组,而T50和T100组虫沙类胡敏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幼虫处理组(P<0.05),并且其他幼虫处理组虫沙类胡敏酸含量接近于0;T50和T100组虫沙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有机肥料标准》.研究表明,T100组即100条黑水虻幼虫与100 g鸡粪的比例满足了幼虫和虫沙的需求,幼虫具有更高水平的生长性能及营养成分,虫沙被黑水虻幼虫充分利用后仍保留较多有利于提高植物品质的类腐植酸和类胡敏酸,其中pH、有机质、总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均满足我国《有机肥料》(NY 525-2012),对虫沙进行再加工可生产出商品有机肥料,因此T100组是黑水虻幼虫高效处理鸡粪的合理比例,有利于指导黑水虻幼虫的饲养管理,高效地针对蛋鸡粪实现变废为宝.

    黑水虻幼虫蛋鸡粪虫沙生长性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