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任天志

双月刊

2095-6819

caed@vip.163.com

022-23611149,2367433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复康路31号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TPCD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农业环境与发展》创刊于1984年,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传播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倡导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理念,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反映食品安全与健康、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循环经济等热点问题,直接面向农业、环保、食品、能源、卫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人员与大众读者。同时,《农业环境与发展》将在重要版面上宣传各地农业环境保护成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用地利用效益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殷子妍陈文焘刘玉姚兰...
    493-504,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用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农用地资源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了农用地利用效益的内涵分类、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评价分析等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得到以下结论:农用地利用效益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农用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界或者人类发展等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由人类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开发利用农用地资源形成。当前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分析的综合性尚显不足,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模型方法有待丰富,作用机理等理论探究仍需进一步深化。面向国家战略导向,本文构建了基于评价分析-相互关系-影响机理-提升管控的新时代农用地利用效益研究框架,提出未来应加强评价模型系统化、效益间关系定量判别、影响机理精准识别、差异化措施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农用地利用效益内涵分类演化评价

    东北农区农业净碳汇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张慧张力文何正弘
    505-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数据,本研究通过生态承载模型、经济效率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及净碳汇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21×107 t上升至2020年的4。02×107 t。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三市农业净碳汇量较高,三市总和占黑龙江省碳汇量的51%以上。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分区来看,双高区主要向南部和中部的哈尔滨、黑河和绥化等地聚集,双低区逐渐向东部的鸡西、双鸭山和鹤岗等地集中。双低区持续向经济高值区、生态高值区以及双高区发展,但不同市域间差距依旧显著。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是农业净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同时净碳汇量受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需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农业管控措施,以推进东北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净碳汇公平性评价地理探测器驱动因素黑龙江省

    基于PLUS模型的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多情景预测

    席梅竹赵中秋赵颖丽
    518-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内部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高,而东北、西南部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的特点。2015-2020年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由1。078 0×106 bhm2增加到1。079 6×106 bhm2,呈上升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分别为1。078 3×106、1。078 2×106 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草地向耕地的转移、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承载力总量为1。080 2×106 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耕地向林地、草地转移是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各类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生态保护情景有益于林地、草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情景有益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水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在各种发展情景下变化较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未来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符合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严格控制草地向耕地的转变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加强区域废弃矿山生态复垦的力度,将会提高区域未来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PLUS模型时空格局多情景预测滹沱河流域山区段

    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空间效应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陈莉珍刘光盛聂嘉琦肖瑶...
    530-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非粮化驱动机制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化肥有机替代对连作花生产量和根瘤固氮的影响

    张勇勇冯良山赵凤艳
    539-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蚓粪和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连作花生产量和氮素吸收固定的影响,通过花生两年连作定位试验,设置蚓粪替代化肥处理(VM)、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BF)、单施化肥处理(CF)3个施肥处理,另设不施肥处理(CK)作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对花生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VM处理可以提高花生收获指数和植株干物质积累,VM、BF处理的花生产量较CK分别提高63。18%、33。51%。CF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瘤数和根瘤鲜质量,降幅分别为18。78%~50。82%和24。29%~34。74%,BF和VM处理较CF处理根瘤数、根瘤鲜质量分别提高53。20%和69。56%、63。90%和66。31%。BF和VM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分别是CK的1。16倍和1。20倍,是CF的1。15倍和1。19倍。施肥处理的花生籽粒、叶、茎、根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均高于CK,其中,VM处理最高,BF处理次之。花生氮素分配比率表现为籽粒大于叶、茎、根。VM提高了根瘤固氮酶潜力和氮素向籽粒分配比率的同时降低了氮素向根的分配比率,而CF结果相反。VM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是BF和CF处理的1。85倍和5。08倍。VM(5。02 kg·kg-1)和BF(4。11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F(3。43 kg·kg-1)和CK(3。08 kg·kg-1),与CF和BF相比,VM表现出了更强的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综合来看,蚓粪替代化肥后增强了花生光合同化产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产量优势。单施化肥表现出明显的"氮阻遏"效应,而有机肥(特别是蚓粪)替代化肥后具有缓解"氮阻遏"的作用,主要归因于蚓粪替代化肥可通过提高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来保持根瘤的固氮潜力,并改变花生植株氮素分配,最终使花生植株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增强。

    蚓粪生物有机肥花生产量结瘤特性根瘤固氮潜力

    海藻酸增效尿素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损失的影响

    孟凡龙李絮花王韬虎刘文琪...
    549-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玉米氮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环境负荷日益严重的现状,本研究以活性海藻酸为增效剂,对普通尿素进行改性增效,开展海藻酸增效尿素对夏玉米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调控作用研究,为实现氮肥减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负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夏玉米为供试作物,采用 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与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以不施尿素为对照,共设置7个处理:CK(不施尿素)、U(普通尿素)、AU1(0。5%海藻酸增效尿素)、AU2(2。5%海藻酸增效尿素)、AU3(5。0%海藻酸增效尿素)、U-N(普通尿素减量20%)、AU2-N(2。5%海藻酸增效尿素减量20%)。采用一次性施肥方式,并在施肥后测定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结果表明:海藻酸增效尿素在1 038 cm-1左右出现糖类C—OH伸缩振动,且在3 426~3 325 cm-1范围和1 584 cm-1的NH2、1 450 cm-1和1 143 cm-1处的C—N振动峰强度增大;常量处理中,施用海藻酸增效尿素使玉米平均增产5。04%,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加13。55 kg·hm-2,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4。63个百分点;减量处理中,U-N处理没有显著减产,AU2-N处理玉米产量较AU2处理增产2。30%,氮肥利用率提高7。16个百分点;与U处理相比,AU1、AU2处理0~60 cm土壤中氮素残留量分别增加了2。94、8。21 kg·hm-2;海藻酸增效尿素可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和淋洗等其他途径氮损失,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常量海藻酸增效尿素处理氮肥损失率平均降低6。16个百分点,与U-N处理相比,AU2-N处理氮肥损失率降低9。95个百分点。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残留及损失,2。5%海藻酸增效尿素减量施用20%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海藻酸增效尿素夏玉米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氮肥损失

    不同磷水平对棉花养分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伟王西和贾宏涛杨金钰...
    558-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北疆棉区不同施磷量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生物量和棉株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以始于2018年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对5年等量氮钾不同磷水平施肥后棉田磷素和棉花养分吸收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磷量的增加促进了棉株N、P、K养分吸收,棉株各器官N、P、K养分平均含量分别在1。75~38。27、1。46~11。26、3。11~24。31 g·kg-1之间。综合肥料投入,施磷量为150 kg·hm-2最有利于P素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棉株各器官N∶P值变化范围在1。20~12。01之间,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棉株茎、叶、蕾/铃/壳的N∶P降低,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随叶、蕾/铃/壳N∶P的降低而增加,本试验棉花生长更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磷肥利用率和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磷素盈余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磷量为150 kg·hm-2时,磷肥利用率和磷肥农学效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0。20%和4。05 kg·kg-1,其磷素盈余为54。19 kg·hm-2,研究表明,在北疆灰漠土棉田施磷量为150 kg·hm-2比较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棉花施磷量养分吸收磷肥利用率N∶P

    不同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

    柯浩楠曹琰梅商东耀武熳秋...
    567-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CO2浓度和氮肥水平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利用12个开顶式气室开展田间试验,CO2浓度设置对照(CK,自由大气CO2浓度)、CO2浓度比CK增加120 μmol·mol-1(C1)和200 μmol·mol-1(C2)3个水平,氮肥设置低氮(N1,15 g·m-2)和常规氮肥(N2,25 g·m-2)2个水平,试验共6种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在灌浆期和蜡熟期,C1N1比CKN1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23。4%(P=0。045)和49。1%(P=0。010);在抽穗期和灌浆期,C2N2比CKN2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升高了12。3%(P=0。009)和16。8%(P=0。047)。同一CO2浓度下,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呼吸速率表现为N2>N1,且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在灌浆期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在灌浆期和蜡熟期,C1N1比C1N2处理的呼吸速率分别下降了31。1%(P=0。004)和42。7%(P=0。010)。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生育时期而异,氮肥减施可以降低稻田呼吸速率及CO2累积释放量。

    CO2浓度氮肥呼吸速率稻田静态暗箱气相色谱

    减氮对引黄灌区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淋失的影响

    王英刘汝亮王芳洪瑜...
    576-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减氮水平下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特征,为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基于渗漏池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先玉1225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了5个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420 kg·hm-2(N-420)、减氮14。29%(N-360)、减氮35。71%(N-270)、减氮57。14%(N-180)、不施氮处理(CK),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量进行测定分析。两年数据均表明,农户常规施肥与减氮14。29%处理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减氮35。71%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产量降低。2021年减氮35。71%、减氮14。29%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8。60%和3。59%,2022年减氮35。71%处理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11。46%,而减氮14。29%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籽粒产量增加1。42%。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地上部氮素收获指数两年数据均显示减氮35。71%处理高于减氮14。29%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与减氮57。14%处理相比,减氮35。71%、减氮14。29%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19。57%、33。81%、42。59%。总氮淋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减氮35。71%、减氮14。29%处理总氮淋失损失量较常规施氮处理降低42。51%和18。09%。各处理氮素淋失中,硝态氮是主要形式,占总氮的45。50%~54。68%。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与总氮淋失量呈正相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氮淋失量呈指数型增加(R2=0。998 6)。研究表明,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少35。71%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平均减少10。03%,总氮淋失量平均降低42。51%,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提高。综合考虑认为,施氮270 kg·hm-2可作为协调引黄灌区春玉米产量和环境安全的合理选择。

    春玉米引黄灌区减氮产量氮素淋失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预测与草莓种植分区施肥方案——以长丰县为例

    杨烁楠李玉成史杨胡宏祥...
    585-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而实行分区施肥,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草莓产业为例,利用长丰县的测土配方项目收集了1 986个土壤采样点位的有机质数据,借助普通克里格(OK)、随机森林(RF)、随机森林残差克里格(RFRK)3种预测模型,结合与土壤形成相关的地形、植被等6个环境协变量,对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绘制空间分布图,并依据有机质含量划分施肥分区,针对各个分区提出不同的草莓施肥方案。结果表明,3种模型所预测的土壤有机质总体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有机质总体含量为8~30 g·kg-1。根据土壤有机质的丰缺程度,将有机质含量为15~25 g·kg-1的地区划定为中等施肥区,建议施用农家肥45。0~52。5 t·hm-2;有机质含量高于25 g·kg-1的地区为低施肥区,建议施用农家肥37。5~45。0 t·hm-2;有机质含量低于15 g·kg-1的地区为高施肥区,建议施用农家肥52。5~60。0 t·hm-2。本研究根据预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划定草莓施肥分区、制定施肥方案,为不同地区的草莓种植提供指导和参考。

    草莓土壤有机质预测模型数字制图施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