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

李思斋

月刊

1001-6139

nyjj2003@163.com nyjj@vip.163.com

024-88419905 23448979

110161

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84号

农业经济/Journal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服务,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从事农经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农业观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

    韩光鹤周启超
    3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农业观写入其中,强调"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大农业观是党在农业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深刻理解大农业观的内涵,并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探索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大农业观提出的背景和概念的发展演变,提出从四个观念转变,四个产业结构变化来认识大农业观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农业观下的农业发展路径,提出五条建议.

    大农业观概念内涵农业发展路径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农业强国

    崔莹陶祉凝刘帅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既是我国连续第二十年聚焦"三农"议题,也是向全党全国再次释放强农重农的强烈信号,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冲锋号角,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步.本文首先梳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对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采用的稳定粮食生产、实行统分结合、发展高效生态、传承农耕文明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的重要性,农业强国时不我待.

    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

    黄河河南段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

    张红太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河南段以黄河为纽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经济带,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传统生产力系统内部要素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外部生产关系固化,亟需以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力系统进行优化.通过数字技术对生产力内部系统要素质量提升、结构重组,以及外部生产关系的治理,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跃升.

    新质生产力黄河河南段农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焦翔辛绪红王华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水果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水果生产国与消费国,近十年来,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前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种植者生产投入增加与效益下降之间的矛盾,消费者对优质果品的需求与国产水果总体质量不高的矛盾,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效益逐步下降、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优质化提升存在瓶颈等问题,对此建议,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强化政策引导,激励生产主体向品质提升要效益;促进品牌建设,推进水果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协同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种质资源、技术装备开发应用.

    乡村振兴水果产业对策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治理的价值阐释、现实约束与推进策略

    李彦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对推动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强化巩固基层执政基础、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治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与约束:治理主体和村民主体性缺失、治理体制尚待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缺乏动力及主体法治观念不强.由此提出乡村有效治理的推进策略:激励农民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充分活化利用乡村社会资源;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增强干群法治观念,培育和弘扬乡村德治文化.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善治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之乡风文明建设:时代意蕴、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向

    段婧婧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化乃国家之急务,风俗乃天下之大事".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和落脚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切实增强农民群体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之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要以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推进移风易俗为路径,旨在激发农民群体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动力和信心,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精神文明

    元治理视域下乡村治理创新何以可能

    于慧娄成武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创新是我国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还存在着党建与治理嵌合性不足、治理网络样态模糊、工作机制落实欠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与挑战.以"元治理"为框架,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可以总结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体现在强化党建引领、规范治理网络、创新机制落实、整合资源优势等方面.总结乡村治理创新进路,将有助于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治理创新理论的丰富与经验之推广.

    元治理乡村治理治理创新实践进路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转型升级与推进机制

    莫亚辉刘利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的优化升级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是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人、物、钱的规模扩大,谁可以更好地主导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动力的现代化转型,又如何维系动力机制的长久有效,均是问题所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转型升级应突破单纯的经济发展维度,而着眼于治理、制度的协同完善,在处理好集体经济发展与村镇社会良好环境构筑的基础上,真正以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农民价值实现为手段、以农民幸福感提升为目标,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成果共享,培养、完善农村内生动力而构筑现代农业体系.其推进实施主要涉及主体生成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和成果共享机制的有效构建.

    共同富裕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数字乡村建设总体框架: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李娜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和突破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有效途径.基于数字乡村建设"何以兴起、何以落地、何以进行、何以可为"总体框架进行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兴起由数字经济时代浪潮和利好政策引发,"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是数字乡村的主要应用领域,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技术缺乏、体系失范等问题引发数字乡村建设何以进行的质疑,数字乡村建设的可为路径:基础支撑、人才引擎、技术驱动、制度保障.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追求升级

    周宁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方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说,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则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内涵更加丰富、目标追求更为多元,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人民至上基本理念,又要切实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立足系统理论视角,应实现目标定位上的整体性与辩证性统一,方法运用上的统筹性与创新性统一,动态过程上的层次性与开放性统一,成效导向上的人民性与协调性辩证统一,这就要求加快稳健系统模式构建、整合优化机制构建和聚合创新机制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人民至上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