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科技与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科技与信息
农业科技与信息

高兴明

半月刊

1003-6997

nykj@gsny.gov.cn;nykjyxx@126.com

0931-8864917

730000

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143号

农业科技与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甘肃省农业厅主办、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普月刊。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旨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传递市场信息,开拓致富门路,推广实用技术,介绍新品种、新产品。内富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土草种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吴天珍李薇窦宗信王志鹏...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乡土草种是提高草原生态修复质量的关键,保护开发好乡土草种质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乡土草种冰草、碱茅和芨芨草为例,从播种前准备、自动精量播种、苗期管理、炼苗与出苗、整地定植以及定植后管理方面总结了乡土草种工厂化育苗技术,探索了科学合理的育苗及栽培措施,以期为乡土草种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乡土草种工厂化育苗移栽定植生态修复

    海宁市非粮化整治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蔡达明王卫平洪春来周治国...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理清海宁市非粮化种植对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环境质量的影响,本试验对海宁市不同非粮化利用类型土壤及非粮化整治后不同年限、不同土层深度的农田土壤进行调查采样分析。结果显示:海宁市不同农业利用类型经非粮化整治后的耕地总体呈现中性或偏碱性;有机质、氮、钾元素含量处于中低水平,磷元素含量偏高,全盐含量不高,未出现土壤盐碱化问题。经非粮化整治后不同年限的耕地土壤除pH、全盐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外,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由于有机质含量不高,易导致土壤质地变硬、板结。经非粮化整治后随着耕地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呈现下降趋势,但耕地0~40 cm土层的养分情况能支持作物生长。此外,所有采集土样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因此海宁市经非粮化整治后种植粮食的耕地不存在重金属污染。

    非粮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

    全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在鲜食糯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朱明敏焦学祖张涛胡健泰...
    47-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全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覆盖对黄羊河农场鲜食糯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有效控制"白色污染"提供可代替途径,以鲜糯玉米"万糯2000"为供试作物,设置不覆膜及覆盖PE地膜、全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4个处理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膜降解效果明显,可明显减少地块内地膜残留量,且在全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覆盖处理下,鲜食糯玉米产值基本能满足种植户预期要求,但由于液体地膜覆盖下鲜食玉米产量与不覆膜处理相比并无优势,因此不建议在武威市推广。综上所述,从生态角度考虑,全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在持续推进农膜减量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可在适宜的地区进行推广,有效控制"白色污染";但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全生物降解膜和液体地膜虽然能够降低劳动力成本,但由于地膜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还需对其配方和技术进行调整,以降低价格、扩大推广面积。

    全生物降解膜液体地膜鲜食糯玉米应用效果

    施氮量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唐宗云万吉庆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施氮量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本试验选用"甘农3号"紫花苜蓿品种,在田间小区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探究5个不同氮素水平(0 kg/hm2、51。75 kg/hm2、103。50 kg/hm2、155。25 kg/hm2、207。00 kg/hm2)对紫花苜蓿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株高、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茎叶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相比不施氮的处理,施氮肥后紫花苜蓿的株高、产量和蛋白积累量显著增加,其中施氮103。5 kg/hm2的处理表现最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的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在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时应控制氮肥施用量,使氮肥得到有效利用,以提高苜蓿产量。

    紫花苜蓿产量氮素利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玉汝陈丽娜
    56-5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小麦植株长势过旺,出现植株高大、过度生长、茎秆细长等现象,使小麦容易倒伏且抗病能力下降,化肥过量施用还会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本文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方式,探究有机肥不同替代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有机肥料替代20%化学肥料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与全部施用化学肥料相比无显著差异,经济效益增加859。5元/hm2;而有机肥料完全替代化学肥料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差。

    有机肥料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经济效益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套种大豆的影响

    杨嘉辉田庆美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肥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在庄浪县年施用量极大。马铃薯是庄浪县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对氮肥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本试验通过探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套种大豆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施氮比例,分析大豆固氮作用对氮肥减量控制的影响,为庄浪县马铃薯增产提供一定的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施氮90 kg/hm2(处理1)、120 kg/hm2(处理2)、150 kg/hm2(处理3)、180 kg/hm2(处理5,CK)、210 kg/hm2(处理4),分别测定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育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量为150 kg/hm2时的马铃薯产量为30 373。7 kg/hm2,居第一位,较CK增产0。82%;处理5(CK)马铃薯产量30 127。8 kg/hm2,居第二位;其他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均低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氮肥施用量在150 kg/hm2时产量最高,且较CK增产0。82%,说明马铃薯套种大豆在保证马铃薯产量的同时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马铃薯大豆套种氮肥

    兰州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调查

    刘善霞孙振荣彭文静刘世海...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膜在蔬菜、水果、粮油等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废旧农膜的随意丢弃和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兰州市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城市,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之路。本研究通过调查兰州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旨在为实现废旧农膜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从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兰州市

    计算机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李芳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农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优化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模式。本文通过对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智慧农业数字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并对农业智能化系统的集成与优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计算机智慧农业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

    农业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和探索——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刘倩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系统阐述了张掖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农业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和探索,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提出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推进现代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助推智慧农业信息数据同建共享等。以上措施有助于促进张掖市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技术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张掖市

    5种柴胡根腐病病原菌的拮抗药剂筛选

    李哲张煜琳刘亚亚王建声...
    78-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4种杀菌剂对柴胡的5种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效果,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得出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不同药剂对各病原菌的有效中浓度。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尼伦伯格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丁子香酚水乳剂>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锐顶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丁子香酚水乳剂。防治柴胡根腐病应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精甲·咯菌腈交替使用。

    柴胡根腐病病原菌毒力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