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现代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克林

双月刊

1000-0275

nyxdhyj@isa.ac.cn

0731-84615231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Journ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

    黎红梅易强
    17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权交易是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路径,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本文系统梳理了水权交易的历史演变历程,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了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结合水权交易的现状特点剖析了赋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讨了相应的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水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历程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探索期三个阶段。农民作为水权交易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水权交易的过程中能通过影响其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农业用水成本三个方面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未协同发力、奖补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落实、水费计量模式整体粗放、水权交易应用推广不到位等。因此,水权交易赋能农民增收应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激发水权市场活力,明确水权交易奖补标准与资金来源,完善农业水资源计量监测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并创新水权交易形式。

    水权交易农民收入成本收益作用机理推进路径

    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完善研究

    孙骥孙金荣
    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丰富,加强立法保护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法学与资源科学交叉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探讨当前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中的问题,在革新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保护制度的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主要依据相关资源环境类法律法规,种质资源保护以采取"保护单一对象的损害应对模式"为主。然而,在管理中存在保护对象要素化、保护责任单向化、保护权限碎片化、保护政策同质化等问题。基于整体主义生态观,借鉴当代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可以引入系统性保护的方法,将种质资源保护纳入农业系统生态保护全过程,建立保护整体系统的风险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而,细化农民主体参与激励、联席保护、名录保护、第三方协议保护等制度的运用。最终,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保护提供规范性依据。

    农业遗产地种质资源制度构建系统性保护风险治理保护法

    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分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以江西为例

    宁才旺胡文斌熊飞雪游成勋...
    197-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江西省乡村振兴"双百双千"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两步聚类法优化了农户分化类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及内在机理,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水稻单产的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农户响应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仅为 47。4%,传统农户和专业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偏低。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的家庭水稻单产为 7。087 t/hm2,高于未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显著提升了水稻单产,这一结果通过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实现集约化生产、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采纳新品种提升水稻抗病害性能的渠道来提高水稻单产。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粮食主产县、双季稻种植均显著强化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水稻增产作用。因此,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下,建议要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地流转、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的获取成本,加大对从事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粮食主产县和双季稻种植区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粮食单产农户分化农业种植结构农业技术采纳

    粮食安全视角下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研究

    唐莹孙玉晶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考察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从国家全局层面把握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 2011-2020 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固定模型等估计方法,明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 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效赋能全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异质性研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更加明显,吉林省作用渠道有待畅通。在维度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态质量保障效应不明显。据此,为了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更好地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提供东北地区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经济补贴、因地制宜制定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策略、打造以生态质量为导向的"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议。

    东北地区粮食安全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双固定模型特征研究

    比较收益、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

    游菲芳雷钦华苏时鹏
    22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种粮经济收益和粮食战略功能矛盾冲突下,分析种粮比较收益和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对提出"非粮化"治理策略、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2009-2021 年全国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1)2009-2021 年我国耕地"非粮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高-高、低-低"聚集区两极分布;2)种粮比较收益能够抑制耕地"非粮化",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财政支农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作用具有双重门槛特征,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对此,建议建立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生产端"保障种粮主体利益;结合区域种粮比较收益,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制度,促进种粮利益补偿机制建设。

    非粮化种粮比较收益财政支农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效应

    东北黑土区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邹玉友丛亿韩苗高玉娟...
    232-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高水平耕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 2011-2021 年东北黑土区 27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法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持续提高,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则呈现"W"型变化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对邻地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三江平原区和长白山-辽东丘陵区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方向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础、缩小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差距、合理规避数字普惠金融虹吸效应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黑土地有效保护协同推进。

    数字普惠金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空间溢出空间杜宾模型东北黑土区

    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差异化影响——基于城镇化的调节作用

    庹娟严奉宪
    24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赋能作用,对提高农民收入质量、增强农民可持续增收能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群体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探索城镇化的调节效应和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索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效应具有典型的双重门槛特征;异质性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中高收入农民群体的增收效应更明显,对长江下游地区农民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农户健康投资能够带动各类农民群体增收;城镇化在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为此,应加大农村公共教育投资、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居民健康水平、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分类有序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构建农民稳定可持续增收机制。

    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农民收入城镇化共同富裕长江经济带

    农旅融合与城乡收入差距——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为例

    甘宇王璐
    257-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本研究基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创建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 2006-2021 年全国 253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旅融合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其内在机制及作用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农旅融合政策显著促进地级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且在运用合成控制双重差分法等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显示,农旅融合政策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城乡人员流动来弥合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旅融合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呈现出区域异质性。因此,为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议持续发挥示范县的带动引领作用,明确非示范县"农业+旅游业"的整体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投入,推动城乡间人员的畅通流动;实施精准的差异化措施,更好发挥农旅融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效应,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农旅融合城乡收入差距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准自然实验合成控制双重差分

    绿色创业导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研究

    贺迎黎莫经梅张社梅
    270-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激发合作社绿色创业的内生动力对于在大面上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绿色创业导向影响合作社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多元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创业导向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绿色创业导向战略会显著影响合作社的绩效,其中,绿色先动性和绿色创新性更有助于合作社绩效水平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业导向通过影响绿色资源行动进而对合作社绩效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创业导向对内部设置激励机制、示范等级较高的合作社影响作用更大。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合作社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平台作用,鼓励合作社积极推进绿色创业导向战略;针对性开展合作社农业绿色风险投资培训,着力加强合作社领导人绿色风险投资认知能力;建立合作社绿色资源行动考评制度,促进合作社绿色行动的产生;鼓励合作社建立激励机制,重点引导示范社积极探索多元化激励措施。

    绿色创业导向绿色技术采纳绿色示范基地建设合作社绩效农业绿色发展

    乡村旅游综合发展优势及协调性研究——以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为例

    刘甲康周勇高浩然刘禹城...
    282-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华中地区 124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探测器量化多个影响因素对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效果,构建综合优势度模型评价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优势度,并结合重点村分布和综合优势度分布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估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的协调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华中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多核心的集聚分布,受多维影响因素综合影响,各因素间协同影响作用突出;2)综合优势度分析显示,华中地区乡村旅游综合发展优势总体上表现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与重点村空间分布高度耦合,且耦合协调类型与综合优势度成正相关;3)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优势受各因素协调效果的制约,资源禀赋是选址的首要考虑指标,而交通条件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可为乡村旅游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乡村旅游重点村华中地区影响因素耦合协调度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