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现代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王克林

双月刊

1000-0275

nyxdhyj@isa.ac.cn

0731-84615231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现代化研究/Journal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和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关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反映最新农业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DPSIR-TOPSIS和障碍度模型的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贾海发杜鹏阳
    296-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青海省的生态安全变化,对其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能够为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青海省为研究范围,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评价分析 2010-2020 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由2000年的0。31增加至 2020 年的 0。71,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水平提高到较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整体状况处于稳步向好发展趋势。市州层面,海南州的生态安全指数增幅最大,玉树州增幅最小,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从"东部领先"到"东南超越"的演进格局。通过障碍因子诊断发现,青海省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由起初的智力资本不足与污染排放转变为人口增长与畜牧业发展。提出应加强推行禁牧、轮牧与休牧制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土地优化利用、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等提升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生态安全评价DPSIR模型熵权-TOPSIS法障碍度模型青海省

    亚热带典型农业流域碳平衡估算研究——以金井河流域为例

    姜文倩李思琪王美慧李勇...
    306-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度量流域碳中和程度的年度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是二氧化碳(CO2)、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CO2 当量总和,其中的CO2 净排放量大小由流域碳平衡计量。因此,为实现在 2030 年之前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和 2060 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即"双碳"目标),以流域为尺度单元全面了解其碳平衡情况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走访调查数据、MODIS数据集以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参考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县农业小流域——金井河流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2011-2020 年该流域的碳吸收量(以纯碳计)范围为 1。289 万~1。982 万 t/a,其中森林、茶园和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分别占总吸收量的 83。4%、2。6%和 14。0%。流域的碳排放量范围为 0。373 万~1。342 万 t/a,主要排放贡献源是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 57。1%和 28。8%。金井河流域碳平衡指数小于 1,表明该流域为碳汇。本研究为以流域尺度的碳源汇清查提供了典型案例,并为研究区域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

    碳平衡碳源碳汇碳排放碳吸收金井河流域

    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造林对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周业恒肖孔操夏世斌何寻阳...
    316-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树造林是促进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同时提升生态碳汇的重要措施。目前,关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造林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其生物化学稳定性的影响认识还很不足。本研究在广西喀斯特峰丛洼地区配对采集了玉米地及其邻近人工林表层(0~15 cm)和亚表层(30~45 cm)土壤样品各 14 组,采用酸水解法对土壤碳、氮组分(活性碳、氮组分I,活性碳、氮组分II和惰性碳、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农田退耕造林 20年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活性碳组分、惰性碳组分、活性氮组分与惰性氮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农田相比,人工林土壤碳库活度(活性碳库/惰性碳库)整体降低,碳库稳定性(惰性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碳酸钙和交换性钙离子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含量增加的主控因子。

    造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性喀斯特峰丛洼地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城郊设施甜玉米地N2O排放的影响

    李粤丰闫鹏沈健林李言言...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长沙近郊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ON)、30%牛粪有机肥氮+70%无机肥氮(CM)、30%鸡粪有机肥氮+70%无机肥氮(NM)4 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甜玉米(Zea mays var。rugosa Bonaf。)生长季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作物产量及吸氮量,探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甜玉米季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季表现出较高的N2O排放量,为24。6~33。6 kg/hm2。与CON处理相比,CM处理单位面积N2O累积排放量显著减少了 26。9%,而NM处理减排不显著;CM和NM处理单位产量N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 35。7%和 19。0%。与CON处理相比,CM和NM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减少 60。7%和 50。1%,NM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减少了 40。4%,而CM和NM处理土壤DOC含量无显著变化。随机森林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能通过降低土壤无机氮供给,减少N2O产生。另外,较CK处理而言,CON、CM和NM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增产了 156。5%、191。8%和 188。2%,且CM、NM处理较CON处理分别增加了 13。8%和 12。4%,CM的氮肥利用率相较于CON处理提高了 15。2%。综上,30%有机肥+70%化肥能有效降低甜玉米地N2O排放和增加产量,且牛粪较佳。

    有机无机肥配施氧化亚氮氮肥利用率产量设施菜地

    复合菌剂抑制辣椒疫病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

    陈梦李德军游甜葛旭...
    336-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际促生菌能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有效防控作物土传病害。辣椒疫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严重土传病害之一,然而,目前针对根际促生菌抑制辣椒疫病的效应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之间关联的研究欠缺。本研究以长期有机培育的健康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并复配出具有显著拮抗病原菌的复合菌剂,通过盆栽实验探究该复合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应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拮抗实验表明,复合菌剂与单一菌株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对病原菌的拮抗率。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复合菌剂与对照(接种辣椒疫霉菌)相比,辣椒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显著降低了 14。3%和 23。8%,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下降,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与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细菌群落双组分系统功能显著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波特氏菌属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辣椒实际生产中应用复合菌剂防控辣椒疫病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际促生菌拮抗效率辣椒疫霉菌辣椒疫病细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