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贝莱斯芽孢杆菌TCS001产脂肽类物质抑菌活性及发酵条件优化

    杨然迪杨怡妍曹灏金京...
    504-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TCS001 是一株新型海洋生境生防细菌。为研究TCS001 发酵液中脂肽类物质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提高其产量,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TCS001 脂肽类物质对 17 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并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探究了其抑菌机理;利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TCS001 脂肽类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脂肽类物质的产量。结果表明:TCS001 脂肽类物质对 17 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为 56。45%~97。15%,其中对山核桃干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苹果轮纹病菌Macrophoma kawatsukai、油菜菌核病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根腐病菌 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率较高,分别为 97。15%、94。87%、92。64%、91。04%和 89。55%。活体盆栽试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TCS001 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对菌丝有明显致畸作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表明,影响TCS001 脂肽类物质产量的 3 个关键因子为培养基氮源、碳源和发酵温度,最佳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 10。5 g/L,花生饼粉 18。5 g/L,NaCl 3。0 g/L,装液量 32%,接种量 3%,发酵液pH值为 6。0,发酵温度 31℃,种龄 16 h,转速 164 r/min,发酵培养时间 48 h。响应面预测值与实际测定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性。最佳发酵条件下,TCS001 脂肽类物质产量为 0。653 g/L,是优化前产量 0。41 g/L的 1。59 倍,该结果可为TCS001 菌株的后续开发奠定基础,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贝莱斯芽孢杆菌脂肽类物质抑菌活性发酵优化

    响应面法优化诺尔斯链霉菌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氏菌素产量

    宋巍许春丽施李鸣陈丹...
    517-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尔斯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的次级代谢产物丰富,抑菌谱广,在农业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作者实验室筛选到一株诺尔斯链霉菌S。noursei NK27,其次级代谢产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为了提高NK27 次级代谢产物中谷氏菌素的产量,以NK27 发酵液中谷氏菌素产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PB)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NK27 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诺尔斯链霉菌种龄、接种量及初始pH值 3 个因素对发酵效果影响最为显著。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 7。6,种龄 32。6 h,接种量 2。6%,转速 220 r/min,发酵时间 144 h。与原始发酵条件相比,优化后谷氏菌素含量提高了约 3 倍。本研究可为诺尔斯链霉菌大规模工业化发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响应面法诺尔斯链霉菌发酵条件次级代谢产物谷氏菌素

    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张灿刘詹云常郑洁徐辰僖...
    526-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对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内蒙古大豆种子内部分离的 4 个属和种子表面分离的 8 个属的病原菌对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 种甾醇 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咪鲜胺、戊唑醇、氯氟醚菌唑对供试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氯氟醚菌唑抑菌效果最强,对所有供试病原菌的EC50 值均小于 3。73 μg/mL。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部分供试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抑制剂嘧菌酯对除链格孢属Alternaria、Boeremia属外的多数供试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EC50 值介于 0。01~5。53 μg/mL之间;解偶联抑制剂氟啶胺仅对种子内部分离的织球壳属Plectosphaella无抑菌活性,对于其他供试病原菌的EC50 值均小于 3。39 μg/mL。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数供试病原菌抑菌活性良好,但对于链格孢属和织球壳属病原菌无抑菌作用。综上,可推荐使用咪鲜胺、戊唑醇、氯氟醚菌唑等甾醇 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与其他药剂科学复配来进行种子处理以防治大豆种子携带病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

    大豆种子带菌化学防治杀菌剂敏感性种传病害

    山东省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及其他3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

    李宝燕石洁汪少丽陈平...
    53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 6 个地市的 66 株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比较了氯氟醚菌唑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 3 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白腐病菌群体对氯氟醚菌唑表现为敏感,氯氟醚菌唑对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210~1。9464 μg/mL之间,平均EC50 值为(0。7578±0。4322)μg/mL,其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50 值作为山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随机选择的 31 株葡萄白腐病菌的平均EC50 值分别为(1。1667±0。4456)、(2。1577±0。5007)和(5。8187±1。5538)μg/mL。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活性与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相当,优于戊唑醇,该结果可为田间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监测及防控提供依据。

    葡萄白腐病菌氯氟醚菌唑敏感性三唑类杀菌剂

    己唑醇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李梦雨高续恒钱乐姜佳...
    540-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 6 个地区的 205 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最后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己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EC50 值(μg/mL)从大到小依次为孢子萌发(22。5750)>分生孢子产量(2。1686)>芽管伸长(0。8922)>菌丝生长(0。3862)。己唑醇对 205 株禾谷镰孢菌的EC50 值在0。0345~0。9439 μg/mL之间,平均EC50 值为(0。3578±0。192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田间不存在对己唑醇敏感性下降的抗性亚群体。己唑醇与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及氟唑菌酰羟胺复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范围在 0。5042~3。7293 之间。其中,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 1:5 复配时,SR最大,为3。7293,实际EC50 值为 0。0133 μg/mL。室内防效测定结果显示,复配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药剂多菌灵、己唑醇和氟唑菌酰羟胺。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 1:5 复配后在9 μg/mL下,对小麦胚芽鞘的防效为 93。93%。生产中可将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或咯菌腈进行复配或轮换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己唑醇的科学使用以及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己唑醇杀菌剂复配禾谷镰孢菌抑制活性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负载乙蒜素的有机硅/壳聚糖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陈兴江陈夏伟商胜华柳永...
    549-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乙蒜素在作物表面的高效附着和缓慢释放,开展了负载乙蒜素的有机硅-壳聚糖高黏附缓释体系研究。由含氢硅油与丙烯酸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制备有机硅乳液;借助疏水相互作用,实现乙蒜素与有机硅分子的均匀混合;最后经由壳聚糖氨基与有机硅乳液上羧基的静电组装,形成负载乙蒜素的有机硅/壳聚糖复合乳液。测定了复合乳液对烟草叶片的润湿性和黏附性、贮存稳定性、水合粒径、Zeta电位、微观结构,对乙蒜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乙蒜素释放速率,复合乳液的抑菌活性以及对烟叶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负载乙蒜素的有机硅/壳聚糖复合乳液SA6@EC8 为优选配方,其对烟草叶片的接触角为 14。9º,表面张力为 20。17 mN/m,在竖直烟草叶片表面延展良好,表现出良好的润湿性能和黏附性;复合乳液冷、热贮存 14d未见分层或沉淀,Zeta电位为+24。7 mV,平均水合粒径为 3。17 μm,平均干燥粒径为 750 nm,颗粒在显微镜下呈单分散状态;复合乳液对乙蒜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 94。7%和55。2%,其 24、72 和 144 h乙蒜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 55。4%、75。5%和 82。3%,表现出先快后缓的控释特征;SA6@EC8 乳液对大肠杆菌和青枯菌表现出优异的平板抑制活性,对田间烟草青枯病的相对防效也达到了 38。5%;同时,在叶片发黄面积为 10%以下时喷施SA6@EC8,发黄叶片可在施药 5d后返青;发黄面积达 50%以上时喷施该乳液后,未观察到叶片返青。本研究成功开发了负载乙蒜素的有机硅-壳聚糖复合乳液,赋予乙蒜素制剂高黏附能力和缓释性能,实现了对烟草青枯病的良好防控,应用前景广阔。

    高黏附性乙蒜素复合乳液农药缓控释烟草青枯病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负载戊唑醇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桂阔周瑞惠托平刘夷宁...
    559-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nano silica,HMS)为载体负载戊唑醇(tebuconazole,Teb),制备了戊唑醇@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Teb@HMS)缓释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及热重分析仪(TGA)等仪器对其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研究了戊唑醇在缓释颗粒中的释放行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测定了Teb@HMS缓释颗粒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水稻种子发芽试验和斑马鱼试验对Teb@HMS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载药粒子呈规整的中空介孔结构,对戊唑醇的载药率为 52。02%,缓释时间长达 400 h;Teb@HMS缓释颗粒降低了戊唑醇对非靶标生物水稻种子及斑马鱼的毒性,抑菌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原药;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药后第 18 天Teb@HMS针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作用防效分别达 61。79%和 70。42%。该研究可为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缓释颗粒在农药减量化和植物病害绿色可持续防控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戊唑醇缓释颗粒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安全性评价生物活性

    壳聚糖季铵盐改性膨润土-海藻酸钠-甲草胺复合凝胶缓释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释放性能研究

    王笑成马林马云余云...
    570-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黏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性能。为进一步增强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的缓释作用,本研究以壳聚糖季铵盐改性膨润土(以下简称改性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为基材制备甲草胺缓释颗粒。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分析(TG)方法分析改性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结构对甲草胺释放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甲草胺从改性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中的释放主要受Fickian扩散机理控制,与基质的吸附能力和通透性密切相关。甲草胺在膨润土上的吸附由甲草胺分子的非极性基团与膨润土纳米片层上暴露的硅氧烷表面的疏水相互作用主导。壳聚糖季铵盐通过离子交换反应与膨润土片层表面的负电荷位点结合,不仅增强了膨润土表面的疏水性及其与甲草胺的相互作用(甲草胺在膨润土和改性膨润土上的吸附平衡常数(Ka)分别为 0。13 和 0。40),而且改性膨润土通过壳聚糖季铵盐与海藻酸钠分子链的静电作用形成更紧密的结构,有效减少了膨润土纳米片层的堆垛聚集,降低了凝胶网络的吸水膨胀性和通透性,改性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的通透性是纯海藻酸钠凝胶的 9。6 倍,从而获得更好的缓释性能。释放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甲草胺从缓释颗粒中的释放速率随着改性膨润土含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当缓释颗粒中海藻酸钠、改性膨润土、甲草胺和去离子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6%、0。2%、0。2%和97。8%时对延缓甲草胺释放最有效,在此条件下,甲草胺从未改性和改性膨润土制备的缓释颗粒中的释放时间(t50)分别是纯海藻酸钠凝胶中的t50 的 4。4 倍和 8。3 倍。

    壳聚糖季铵盐膨润土海藻酸钠复合凝胶缓释颗粒甲草胺

    基于苹果叶片与药液界面特性的果园农药精准喷雾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张鹏九王翔范仁俊刘中芳...
    583-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果树精准施药,减少药剂流失,本研究结合果树叶片冠层参数、界面性质和果园农药去向,建立了苹果园农药精准喷雾量的计算模型,以指导不同植保机械在不同果园栽种模式下的农药喷施方式。选取不同发育期'富士'苹果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表观表面自由能与冠层参数(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建立药液表面张力与苹果叶片最大持液量之间的关系,基于叶片最大持液量与果树冠层参数计算全树最大持液量,结合苹果园农药去向,建立了苹果园农药精准喷雾量计算模型。以担架柱塞泵式机动喷雾机在乔化稀植苹果园和风送式自走履带喷雾机在矮砧密植苹果园的施药行为为例,验证所建模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乔化稀植苹果园于苹果生长前期,使用担架柱塞泵式机动喷雾机,按计算用药液量施药,较常规用药液量节省药液量 37。40%,生长后期则节省药液量 18。75%。矮砧密植苹果园于苹果生长后期,使用风送式自走履带喷雾机,按计算用药液量施药,较常规用药液量节省药液量 28%。且防效与常规药液用量无显著性差异。此模型将苹果叶片界面性质与施药器械相结合,不仅可根据果园实际情况对果园施药量进行精准计算,还可对果园某一时期农药药液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并基于实际情况调控药液量、喷雾机械参数,从而达到精准施药的目的。

    苹果树表观表面自由能叶片持液量冠层参数精准施药量计算模型

    呋虫胺对映体在水体沉积物中的选择性蓄积及对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林伟李世博王秀国吴平...
    594-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新烟碱类杀虫剂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呋虫胺作为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表,充分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通过构建水-沉积物微宇宙系统,研究了呋虫胺在沉积物中的选择性蓄积及对沉积物微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R-呋虫胺相比,S-呋虫胺在沉积物中具有更强的蓄积能力。暴露期间,R-呋虫胺和S-呋虫胺均导致沉积物中脲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然而,沉积物中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R-呋虫胺和S-呋虫处理组均显著升高。经过 28d的暴露,R-呋虫胺和S-呋虫胺均导致蛭弧菌门Bdellovibrionota、噬氢菌属 Hydrogenophaga和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丰度显著升高。此外,与 R-呋虫胺相比,S-呋虫胺显著抑制了放线菌门 Acidobacteriota、热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和黏菌门Myxococcota的丰度。S-呋虫胺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更强烈的负面影响,导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促进了微生物的种间互作。研究表明,拟杆菌门Firmicutes下的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在S-呋虫胺的选择性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下的微生物在R-呋虫胺的选择性降解中发挥主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估呋虫胺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安全性,为呋虫胺的正确使用和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手性农药新烟碱类杀虫剂微生物残留特征生态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