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设施芹菜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连续施用后消散、积累与风险评估

    黄艳萍王新全堵紫妍楚瀚...
    604-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是设施芹菜生产中常用的杀蚜虫剂,揭示其消解和积累特征对于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优化施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在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通过田间残留试验,对 2 种杀虫剂在 3 种连续施药方式(组合Ⅰ: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交替Ⅱ: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交替Ⅲ: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下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 种连续施药方式下,均在第 2 次施药(定植后 22 d)后原始沉积量最高,首次施药后原始沉积量最低,而芹菜叶面积指数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重要因素.根据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获得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 2.95~3.63 d和 2.33~3.11 d.连续 3 次施药达到安全间隔期(PHI)(7 d)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组合I中的残留量仅在首次施药后低于MRL(噻虫嗪:1 mg/kg;高效氯氟氰菊酯:0.5 mg/kg);而交替Ⅱ中 2 种农药残留量在 3 次施药后均低于MRL;交替Ⅲ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在第 3 次施药后超过了MRL.鉴于噻虫嗪施药后可代谢为噻虫胺,本研究亦对噻虫胺残留量进行了监测,发现其在施药后 3~5 d达到最大值,但在达到安全间隔期后,噻虫胺的残留量均未超过其MRL(0.04 mg/kg),表明由噻虫嗪代谢导致噻虫胺残留超标的风险较低.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本次于浙江绍兴进行的田间规范残留试验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组合和交替连续施药3 次,安全间隔期 7d后,所采集的芹菜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对风险商的贡献率(0.11%~3.76%)低于 100%,其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研究表明,相较于组合施药,交替用药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农药残留,而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交替施用表现出最低的残留水平和膳食摄入风险贡献率,是相对最佳的施药策略.

    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设施农业芹菜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山西省杏中农药残留水平及管控建议

    邱水霞刘丰茂董惠颖张苗苗...
    61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山西省杏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杏中吡虫啉、苯醚甲环唑等 29 种农药的分析方法,并对杏中的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9 种农药在 0.001~0.2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在 0.005、0.1 和1 mg/kg 3 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 63%~11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0.7%~7.7%;定量限(LOQ)为 0.005 mg/kg,符合农药多残留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山西省采集的 42 个杏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 个杏样品中有 26 个检出农药,检出率为 61.9%,其中吡虫啉检出率最高(45.2%);样品检出残留量在<0.005~0.57 mg/kg之间.共检出 13 种农药,在杏上均未登记,表明作为一种特色小宗作物,杏中病虫害防治存在无药可用和无标可依等问题,影响农产品安全.通过对比国内外杏中有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设情况,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氰霜唑、氟环唑、乙螨唑、多效唑和哒螨灵 5 种农药进一步考察制定其残留限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药残留小宗作物农药登记最大残留限量

    丁子香酚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郭鸶怡马榕李思奇李自博...
    619-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斑病是人参上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人参的产量与品质.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了丁子香酚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并评价了对病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子香酚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显著,0.30 mg/mL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高达 90.14%和 94.40%;丁子香酚处理病原菌菌丝 12h后,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分别为 66.18%和 1.83 nmol/g;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峰值出现在 24 h,分别为 379.80、38.80 和 305.10 U/g.丁子香酚能够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增强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促使活性氧大量积累,从而诱导细胞死亡,发挥抑菌功能.本研究可为丁子香酚在人参黑斑病绿色防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人参黑斑病防控增加了用药选择.

    丁子香酚人参黑斑病菌抑菌活性生理生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