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药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农药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王道全

双月刊

1008-7303

nyxuebao@263.net

010-62733003

100094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农药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药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农药学界唯一的学报级学术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多家国际、国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抗病蛋白CkPGIP1关键氨基酸突变增强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闫鑫高琳颖胡梦慧邵苗苗...
    92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心朴子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CkPGIP1)能有效抑制大丽轮枝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VdPG1)的活性,为了进一步提高CkPGIP1的抗病性,本研究从CkPGIP1定点突变入手,研究其突变增强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通过重叠延伸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成功构建了 CkPGIP1 蛋白突变体 T152VCkPGIP1、D202SCkPGIP1 和 I250KCkPGIP1,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CkPGIP1及其突变体进行体外诱导表达和纯化,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琼脂糖径向扩散法测定突变蛋白对大丽轮枝菌VdPG1的抑制作用。DNS法测定结果表明:突变蛋白能有效抑制VdPG1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D202SCkPGIP1对VdPG1的抑制效果显著,T152VCkPGIP1抑制效果次之,I250KCkPGIP1抑制作用不明显。琼脂糖径向扩散结果与DNS法的一致,其中经D202SCkPGIP1处理的VdPG1扩散直径缩小最多,表明其抑制活性最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蛋白可以抑制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叶片上的扩展,进一步证实CkPGIP1关键氨基酸突变增强了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牛心朴子草大丽轮枝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关键氨基酸突变

    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使用前后未感病和感赤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的变化

    李童汪汉成叶果王清...
    932-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12%苯甲·氟酰胺悬浮剂(商品名:健攻),德国巴斯夫公司于2016年在中国首次发布,已被登记用于防治多种病害,包括梨树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番茄早疫病、黄瓜白粉病等。本研究测定了健攻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活性,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施用后不同持效期(0、5、10和15 d)未感病和感赤星病烟叶叶际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健攻对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平均EC50值为0。51 μg/mL)、孢子萌发(平均EC50值为3。47 μg/mL)和碳源代谢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烟草未感病和感赤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其中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多样性低于未感病烟叶,而细菌多样性高于未感病叶片。未感病和发病烟叶叶际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随药剂施用时间发生变化,叶际真菌群落结构较细菌群落结构敏感,未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较感病烟叶受药剂影响大。药后5 d,未感病烟叶和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多样性均下降,10 d时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多样性上升。药后5d,感病和未感病烟叶叶际细菌多样性均有所上升,15 d时未感病烟叶叶际细菌多样性下降。施药后,2种烟叶叶际细菌优势功能类群(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的相对丰度未受影响;而叶际真菌优势功能类群(病原菌-内生菌-木质腐生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植物病原菌-未定义腐生菌)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且感病烟叶较未感病烟叶变化大。施用健攻可诱导烟叶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该结果可为今后基于叶际微生态的烟草赤星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烟草赤星病苯醚甲环唑氟唑菌酰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代谢组学研究

    宋伟丰韦庆慧师正浩李志勇...
    949-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苯醚类除草剂氟磺胺草醚是防除大豆田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的主要除草剂,但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越来越强,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目前尚无关于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抗性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本研究基于未处理(CK)以及氟磺胺草醚处理后反枝苋敏感种群(SY)、抗性种群(RY)的叶组织的代谢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RY组代谢分子表型更贴近于CK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结果发现,氟磺胺草醚的主要作用通路有3条,分别是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氨基酸的生物合成)、arginine biosynthesis(精氨酸生物合成)和 2-oxocarboxylic acid metabolism(2-氧代羧酸代谢)。CK vs RY 和 SY vs RY 有 1 条共有的差异通路——degradation of flavonoids(类黄酮的降解),因此,类黄酮的降解可能是RY组抗性的特异性通路。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析进一步发现,4-hydroxy-2-oxoglutaric acid(4-羟基2-氧化戊二酸)、citrulline(瓜氨酸)和L-ornithine(L-鸟氨酸)是氟磺胺草醚处理后反枝苋产生抗药性的关键代谢物。

    反枝苋氟磺胺草醚代谢组学支持向量机抗药性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的稳定性及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李威汛江雅琴周梦诗陈杰...
    956-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ub1(S。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药膜法评价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等处理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开展了 20亿病毒包涵体(polyhedral inclusion body,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SpfrNPV Hub1在pH 4和pH 7,4 ℃及25 ℃条件下稳定,在pH 9条件下较不稳定,在54 ℃高温及4000 lx强光照射条件下不稳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0亿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500~1875 mL/hm2时,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分别达81。18%~82。57%和81。23%~83。06%,持效期长。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指导应用SpfrNPV Hub1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理化因子病毒活性田间防效

    纳米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

    石文波黄楚平陈宇航郭雪萍...
    962-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茶叶患炭疽病处获得了病原菌并进行了鉴定,通过沉淀法合成了纳米Cu(OH)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纳米Cu(OH)2对茶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茶叶上分离所得病原菌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同一分支,自检支持率高达91%,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所合成的纳米Cu(OH)2呈花簇状、束状以及聚集状,平均粒径为26。5 nm,且存在一定的团聚现象。300 mg/L的纳米Cu(OH)2处理后2d对暹罗炭疽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9。16%。C。siamense的Zeta电位为(-8。91±1。80)mV,而纳米Cu(OH)2的电位为(12。55±1。33)mV,两者通过静电作用使得纳米Cu(OH)2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纳米Cu(OH)2处理后,病原菌的菌丝出现明显的凸出和畸变,损坏严重,且细胞膜破裂,同时产生了大量活性氧,大部分细胞死亡。DNA损伤测定结果显示,纳米Cu(OH)2致使茶炭疽病菌DNA条带更窄且更暗,随着纳米Cu(OH)2浓度的提高,所提取出来的DNA浓度变低。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综上,纳米Cu(OH)2通过诱导病原菌细胞膜的破坏、DNA损伤、抑制SOD活性及促进MDA产生致使细胞死亡。本研究可为纳米农药防治茶炭疽病提供新的思路。

    纳米Cu(OH)2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暹罗炭疽菌抑菌活性抑菌机理

    灭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殷铭灿高续恒钱乐姜佳...
    974-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EC50值分别为18。16、1。332和0。4613 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南省9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01株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50值范围在0。0586~0。9183 μg/mL之间,平均值为(0。3866±0。1969)μg/mL,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该平均EC50值可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基线。灭菌唑分别与氟唑菌酰羟胺、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5种杀菌剂复配后,对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系数(SR)在0。53~3。7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与灭菌唑按质量比1∶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SR=3。76)。室内离体防治效果测定显示,在有效成分400 µg/mL剂量下,咪鲜胺与灭菌唑质量比1∶3复配剂的治疗作用防效最高,为82。63%。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灭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孢菌敏感性灭菌唑咪鲜胺复配剂

    《农药学学报》第6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农药学学报》编辑部
    982页

    新疆和田县核桃腐烂病菌鉴定及田间生防制剂筛选

    王文窈孙洪涛王莉莉祖里皮也·买提卡斯木...
    983-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引起核桃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组织分离及致病性回接,确定致病菌,依据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完成病菌的种类鉴定;比较3种免疫诱抗剂喷淋以及5种生物制剂与2种助剂刮治对核桃腐烂病的防治效果。从采自和田县的14份病枝样品中分离出15个菌株,其中14株为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1株为普尔曼隐球菌(Cryptosphaeria pullmanensis),表明C。chrysosperma为和田县核桃腐烂病主要致病菌。3种免疫诱抗剂中0。5%几丁聚糖AS 200倍液和5%氨基寡糖素AS 500倍液的诱导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51。43%和45。47%。生物制剂中1000亿CFU/g解淀粉芽孢杆菌WP 700倍液+99%绿颖矿物油EC 200倍液和3%中生菌素AS 500倍液+99%绿颖矿物油EC 2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92。31%和84。61%。本研究明确了和田县核桃腐烂病的病原菌,并为核桃腐烂病的田间生物防控提供了参考。

    核桃腐烂病病原鉴定免疫诱抗剂生物制剂田间防治效果

    动物源性食品中烯草酮及代谢物烯草酮砜和烯草酮亚砜残留分析方法

    熊亚兵郭琪琪马小然刘雪科...
    994-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残留问题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时有发生,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正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猪肉、鸡肝和牛奶样品中烯草酮及代谢物烯草酮砜和烯草酮亚砜残留的方法。样品中烯草酮及代谢物经乙腈提取后,通过正己烷液-液分配和C18固相分散净化。结果表明,该方法中烯草酮及代谢物在猪肉、鸡肝和牛奶基质中均展现了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6),定量限(LOQ)分别为0。01、0。01和0。005 mg/L。该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84%~1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0%之间。与其他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有机溶剂的消耗,提高了灵敏度。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从全国超市抽取的共90份猪肉、鸡肝和牛奶样本进行了检测,均未检测出烯草酮及其代谢物烯草酮砜和烯草酮亚砜残留。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烯草酮及代谢物标准检测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烯草酮代谢物烯草酮砜烯草酮亚砜残留分析动物源性食品

    生物炭对环磺酮在不同土壤中吸附特性的影响

    豆叶枝葛峰曹莉余佳...
    1002-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环磺酮在4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探讨了影响其吸附特性的主要因素以及添加生物炭对其吸附性的影响。吸附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环磺酮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24 h;吸附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Freundlich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环磺酮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曲线,4种土壤对环磺酮的吸附强度为:红土>水稻土>黑土>潮土;解吸试验结果表明,环磺酮在不同土壤中的滞后系数(H)均<1;土壤pH值越小,环磺酮在土壤中的吸附性越强,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与环磺酮吸附量呈正相关;环磺酮在4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量为2。1~20。2 mg/kg,添加不同比例水稻壳生物炭后,吸附量提高到8。3~21。0 mg/kg。该研究为环磺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炭环磺酮土壤吸附-解吸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