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灾害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灾害研究
农业灾害研究

张巴克

月刊

1004-7395

nyzhyjbjb@163.com

0551-5160975;5145927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安徽省农科院科研楼6号楼东)

农业灾害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8年7月1-2日吴忠暴雨成因分析

    李金霞祝嗣嫄刘沛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四次2.5°×2.5°再分析资料和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中的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多源气象资料,综合运用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天气学诊断分析等课程的内容,对2018年7月1-2日发生在吴忠市的强降水过程的降水特征、天气背景及相关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高低空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低压、高空槽、低压倒槽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孟加拉湾为此次暴雨过程主要的水汽来源,整个过程中湿层很厚;中尺度系统的有利配置是造成此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原因;上冷下暖结构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发展;吴忠市与高低空急流、高空槽、地面倒槽、切变线等的配置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暴雨水汽抬升不稳定条件

    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特征分析

    侯凯
    127-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7月19日许昌市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重点应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基本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及降水粒子特征,以供参考.

    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

    甘南州农区马铃薯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及种植区划研究

    贺海燕李梅陶莉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甘南州农区马铃薯种植生态气候条件,利用1990-2022年甘南州农区4个国家基本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33年甘南州农区气温、降水量、≥10℃积温均呈上升趋势.临潭、卓尼、迭部和舟曲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9、0.18、0.39、0.24℃/10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7.27、18.6、25.9、18.2 mm/10年,≥10℃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6.7、31.1、158.4、111.4℃/10年;相对湿度除迭部为上升趋势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临潭、卓尼、迭部和舟曲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0、5.33、-11.28、0.5%/10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临潭、卓尼、迭部和舟曲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8.3、-103.7、-40.8、-61.9 h/10年.

    马铃薯气候变化种植区划

    铜仁西部连续两次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强弱对比分析

    孙啶棚袁庆潘凯程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雷达和卫星数据等,对铜仁市2020年3月22日的一般雷暴过程(简称"0322"过程)与3月25日的强雷暴过程(简称"0325"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325"过程中存在的低空急流使上干冷、下暖湿结构更明显,CAPE值和SWEAT指数更大,更有利于强的强对流天气出现.

    强对流天气形势对流参数

    基于体感温度的沧州市中暑气象风险等级研究

    陈佳鑫彭洁文梅凤玉王翔宇...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暑的发生主要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有关.为研究沧州地区基于体感温度的中暑气象风险等级划分,选取沧州市2000-2019年5-8月的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资料,分析单要素下和体感温度模型下的沧州市高温特征,通过计算沧州市中暑气象风险等级的体感温度阈值,划分中暑气象风险等级.结果表明:沧州市5-8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波动范围在5℃以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趋势线斜率≤0.05,趋势线拟合程度≤0.07,整体呈中部地区偏高、东部地区略低的分布趋势;沧州市5-8月的月平均体感温度波动范围在5℃以内,各县市最高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趋势线斜率≤0.07,趋势线拟合程度≤0.09,各县市体感温度整体呈西部地区偏高、东部地区略低的分布趋势.

    体感温度中暑气象风险等级

    1961-2020年吉安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胡犁月陈美好余昊哲肖蔓婷...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1961-2020年吉安市1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资料,对吉安市暴雨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生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安市年平均暴雨量、日数、暴雨的贡献率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北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南部少的特征,暴雨的四季分布各不相同;吉安市年平均暴雨量、日数、暴雨的贡献率随年份波动变化,对年平均暴雨量进行M-K检验发现,1961-1996年,年平均暴雨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趋势不明显,1996-2020年为增加的趋势,2002、2006、2008年发生了突变;小波分析显示年平均暴雨日数存在12年的周期和32年的短周期.

    暴雨时空分布农业生产

    高空冷涡及副高后部西南急流共同影响长白县降水分析

    杨琦岳宁张静尹峙晗...
    142-14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3年8月21-22日长白县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成因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此次暴雨过程是由高空冷涡、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切变线三者共同作用产生的;200 hPa高空长白县上空处在急流分流区,强烈的辐散作用促进中低层水汽抬升,长白县大部分地区位于急流出口区左侧的强气旋式切变区,气旋式切变强度增加加快大气释放凝结潜热,为长白县此次大雨至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低层气流辐合上升,高层气流辐散下沉,高湿区与高能区出现,湿空气与高能量气团相互叠加,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两层水汽通量辐合区重叠位置与暴雨区相对应.

    高空冷涡西南急流水汽输送水汽辐合

    1981-2020年吴川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陈晓珠罗舒萌骆培绘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统计学方法、M-K检验法和小波分析,对1981-2020年吴川市暴雨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1-2020年吴川市的暴雨日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趋势变化不明显;(2)吴川市各月都有暴雨发生.暴雨月际分布呈双峰型,主峰和次峰分别出现在6、8月;大暴雨月际分布亦呈双峰型,主峰与次峰分别出现在7、8月;(3)1981-2020年吴川市出现45次持续性暴雨,集中发生在汛期,占总次数的95.5%;(4)相关性分析表明,1981-2020年吴川市暴雨日数与暴雨降水量、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0,且经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5)吴川市暴雨日数在1983、1985年存在突变.但总体趋势并不十分明显;(6)小波分析显示吴川市暴雨频次存在着31年的大周期和21年的周期性.

    暴雨气候特征小波分析暴雨日数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气象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优化发展——以"遂宁气象"为例

    李信杨雪张明唐玉禾...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关键途径,也成为政府机构宣传工作的有效工具.在此背景下,以微信公众号"遂宁气象"为例,分析了该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提出了优化建议,旨在改进防汛救灾信息宣传工作,确保在关键时刻,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到相关的防汛救灾信息.

    "互联网+"气象微信公众号运营及优化

    2022年5月中旬和田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吴静马进杰斯兰芬刘晓玲...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采取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22年5月中旬和田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和田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影响系统为冷锋及蒙古气旋.和田地区沙尘暴出现时,我国东北地区及北方边界地带分布着低压槽,且逐渐朝东部发展,在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一带出现明显的冷平流.高空西风急流增强,风力强劲,导致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区域存在显著的向上气流,这是此次强沙尘暴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2)在此次沙尘暴天气发生期间,和田地区主要受热温低压场控制,在西风及南疆盆地地形的作用下,污染物不易扩散,沙尘气团此处停留时间很长,导致此次沙尘暴天气持续发生.(3)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发生于高空急流右侧,高空急流的存在促使高空动量下传,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沙尘暴天气发生期间,地面冷高压逐渐移入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和田地区,该区域对流层中下层都属于明显的冷平流.(4)在此处沙尘暴天气期间,沙尘大体上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与我国相近的中亚国家.

    和田地区沙尘暴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