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才旦

半年刊

1671-7473

0971-6334071

810008

青海省西宁市西川南路44号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inorities Teachers College of Qi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认真贯彻“双百”仿真,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性、示范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学、科研 和学科建设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思想建党:百年历程、逻辑与启示

    李金旭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一大法宝.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思想建党,是坚持无产阶级思想领导权的需要,是淬炼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需要,是熔铸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能力的需要.面向未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为首要任务,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目标,以推进制度化建设为基本路径.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促进民族平等问题研究

    吕枭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中国的民族问题当成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族平等原则贯穿于民族工作始终.抗日战争时期,为领导各族人民团结抗战,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造成民族压迫的原因,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平等联合,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设立民族工作机构,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尝试,在促进民族平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过程中有效凝聚了抗日力量,带领各族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民族平等民族政策

    近代青海蒙藏地区治理方式变迁述论

    赵春娥夏丽梅白雪梅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至民国初年,青海西部牧业区的行政建制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了从中央直辖到地方政府治理的过渡;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加强了西部地区的统辖权;蒙番宣慰使的设置实现了东西部行政权的统一;在玉树、都兰创设理事制,是地方政府官员第一次实际深入牧区行使治理权,意味着国家权力的有效落实;西部牧业区的稳定成为青海建省的政治基础.

    近代青海蒙藏地区治理方式

    "金铁主义"与"民族国家"思想的辩论——《金铁主义说》与《中华民国解》对读

    柳鹏飞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如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问题展开论战,作为理论代表杨度在《金铁主义说》表现出对西方民族主义与国家理论以及西方现代性逻辑的接受,并试图思考将中国纳入到这一套现代世界体系;而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思想则表现出对近代帝国主义与强权逻辑的反抗,以及对其背后公理世界的弃置.这样一种看似激烈但建立在平等思想上的民族国家主张,对弱小民族关怀之精神,更能带来思考与启示.

    章太炎杨度金铁主义《中华民国解》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创造性阐释

    安海民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学说思想的近源是老子.老子学说思想的基本概念如"道""德""真""无为""自然"等,命题如"弱者,道之用.""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以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论、全生思想、处事思想、政治思想等等,在《庄子》一书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从一定的角度与层面上说,《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造性阐释.

    学说思想创造性阐释《老子》《庄子》

    吴组缃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分析

    许瓛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组缃面对内忧外患、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截取自己熟悉的乡土社会横断面,以速写、白描、散文化的书写,特别是塑造人物,刻画人性,剖析社会,探寻经济破产、宗法制度和社会变迁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悲剧轨迹,直击时代的没落和人性的被践踏.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是吴组缃小说创作最集中、人物塑造最经典的时期,其中关于女性题材的小说和女性人物的塑造又占了多数.本文通过人物形象的类别形态和生存生活状态,以及新旧文明交织中女性的解放壁垒和心路历程研究,反映女性的悲剧命运探寻其根源.

    吴组缃小说女性形象悲剧命运

    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管见

    孔占芳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各行各业、老中青四代作家共同写作的创作群体.这些作家以记录藏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提供给藏民族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崇高使命,反映出藏民族文化的活力和多重价值.由此,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学在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文学的版图,形塑崭新的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构建多元文化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资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

    丘处机丝路行旅诗探究

    厉子涵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真教主丘处机作为成吉思汗西征时期的重要一员,在西域行旅中留下了许多丝路行旅诗.本文拟从丘处机及其西域行旅诗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丘处机丝路行旅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

    丘处机丝路行旅诗内涵道教

    环青藏地区多民族记忆中"猴"符号的神话探源

    梁玉金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猴"作为中国神话的符号之一,广泛存在于青藏地区的环形文化圈里.世居不同地段的多民族都有集体记忆的"猴"神话、传说,这些民间文学里既有神话原型里的"猴"符号,也有再创造传说演绎的"猴"符号.比较典型的有藏族的猕猴魔女婚和繁衍后裔类型;羌族的蛙变猴、猴变人、猴攀天梯造洪水类型;汉族的猴獲抢妇和孙悟空创造地方风物类型等.典型"猴"符号的原型神话产生于华夏上古时期,华夏族裔在迁移和民族融合中对原型神话因增加了新内容而衍化出了不同的类型,也不断丰富了"猴"符号.从环青藏地区多民族的"猴"神话、传说的多个原型分析,无论在民间怎么衍化,这些民族在本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一直集体记忆着、丰富着华夏"猴"符号的内容.

    环青藏地区"猴"符号神话探源

    昆仑文化在华夏的宗教化——道教与昆仑文化

    齐昀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仑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于其不死观念.昆仑不死观念直接启发了神仙思想的产生.华夏先民追求成仙不死之思想观念,源于对身体和生命的独特认识.这种独特的对于现世生命绵延的追求,导致了华夏本土宗教——道教的产生.道教从昆仑文化对形的不朽的执着追求中透悟了"长生成仙",从而得以肉身不朽的独特宗教精神.

    昆仑文化不死观念神仙思想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