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家笔谈:昆仑文化和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索端智鄂崇荣张生寅胡芳...
    5-10页

    中国式现代化对国际政治传播基石的撬动和框架的旋转

    荆学民洪丹丹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政治底蕴,是新中国之中国道路、中国旗帜、中国力量的政治总结和政治表达.国际政治传播是以国家为政治共同体即传播主体的国家间的政治信息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大限度地使用先进的传播技术,通过国际政治传播把世界搞得乌烟瘴气."发达""中心""帝国""霸权"与"落后""边缘""殖民"二者所构成的"中心—边缘"关系、"强—弱"关系、"主—从"关系、"传—受"关系、"说—听"关系横亘和盘桓在国际政治传播领域.现在,这种框架的不合理性愈加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因其厚重而根本的政治底蕴和展示出来的强大政治底气,对国际政治传播发生深刻影响:对国际政治传播领域中的霸凌行径说"不",撬动国际政治传播的不平等的"基石",旋转其"中心—边缘""居高—临下"倾斜的框架.当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看世界"与"以世界看中国"的统一,它既不把中国看扁成世界的"边缘",也不把世界缩小成中国的"天下",而是立足人类,胸怀天下.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底蕴国际政治传播"中心—边缘"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学理基础、理论意蕴与重大意义

    李沛莉张新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观为基础,通过批判继承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以及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因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在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面临双向压力、为解答我国生态治理的时代课题构建起的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生态观.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叙事逻辑的统一,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角度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基本命题,其独特的生态实践观破解了传统现代化的悖论、筑起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屏障的实践格局,通过价值基础、价值内核及价值目标的阐释完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价值判断的图景素描,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独特的理论意蕴,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批判与超越,形塑起现代化发展的绿色规约,初步形成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基础、问题与应对策略

    张丽华刘殿金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法性是国际机制创建和维持的根本前提.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作为当前最受瞩目的国际机制之一,国际社会特定的权力结构、利益偏好和观念认知构成其合法性的现实基础.与其他国际机制一样,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也不断地演化和变迁,气候政治中的权力转移与领导力缺失、负外部性与国家利益之争、不确定性与话语权困境等问题对其合法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强化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合法性基础和治理成效,应重塑中美欧大国领导格局,积极推动责任共担,不断强化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统一的气候行动,并以"共同的人类身份"凝聚全球共识和身份认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真正从全球共识走向集体行动.

    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合法性国家利益身份认同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生态利益博弈与中国对策

    韩跃民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生态利益冲突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集中表现为碳排放、污染转移、绿色技术流通和全球生态公共产品等方面的利益博弈.全球生态利益冲突主要是西方生态价值理念偏见、气候治理韧性和能力不均衡、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气候治理中愈演愈烈的"生态利益博弈"困境,中国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变革以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增强国家自主贡献力,践行"双碳"目标国际承诺以塑造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形象.

    全球气候治理生态利益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初探

    李良品彭福荣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我国各民族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资源,而且展示了各民族在共创共传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都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中华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自在前"共同体时期;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拓展与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发展时期;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入与中华民族"自觉"共同体不断巩固时期;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升华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共同体建设时期.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和历史根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且推动其传承和升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以及共生发展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共创共传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符号认同进路

    刘春呈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符号是政治文化象征维度的公共文化产品,反映基础性的政治文化现实,固着并强调中华民族内部的共性文化,在凝聚认同、刺激想象方面持续发挥功能,充任共同体内部认同维度的"最大公约数",为现代国家内部诸多单元的联结提供共有、共享、共用的要素,在中华民族的维系中发挥关键效能.中华民族成员经高频使用同一的国家符号而不断强化共识,并借此辨明"我者"与"他者",通过明确和"他们"间的差异性而意识到"我们是谁".在社会政治环境中,以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在多维时空场域活跃的国家符号,通过营造共同性、确立归属性、强化一体性,为中华民族成员进行共同且同一的"想象"溯清进路.

    国家符号政治符号政治认同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杂居地带族际通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于祁连蒙古族的田野调查

    王彦龙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族际通婚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也是衡量族际关系态势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鲜明的标识价值与社会意义.加强多民族杂居地带族际通婚研究,对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祁连蒙古族聚居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祁连山南麓地带,其通婚圈在与周边各民族长期而持续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扩大,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交融的特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祁连蒙古族族际通婚扩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族际通婚的扩大则扩容和巩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文化基础,是多民族杂居地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多民族杂居族际通婚祁连蒙古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营企业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研究

    林昌华陈明三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通过对民营经济融入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民营企业融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明确民营企业在新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提出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的策略选择以及配套的政策支持,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注入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有效助力.

    新质生产力民营企业创新驱动

    信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质经济形态:以信息经济为表征的分析

    李金桃魏逸文樊亚平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经济"既是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变革所催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也是以新兴信息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所催生的新质经济形态.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按照"技术社会形态"分析架构,"信息经济"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不同信息技术革命阶段分别衍生出了"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的分支性经济形态.揭示"信息经济"与三种分支性经济形态的种属关系,以及三种分支性经济形态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演进机理,对从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科学认知信息经济所承载的新质生产力本质属性有启示意义.

    信息经济新质生产力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