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话语意蕴与深化方位

    徐亚清于水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治理为视域,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孕育于党治国理政的漫漫征途中,并形成了科学、厚重的话语体系.就既往成就而言,党的历史自信印证了从局部探索到全面深化、从粗放增长到创新驱动,以及从总量积累到共享发展的治理现代化之路.这一进程同样见证了党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前提、以时代为坐标的求变精神及以人民为本源的伟大情怀,使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底蕴.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以科学话语为指引继往开来,有效把握当下的治理议题,实现面向风险的有效抵御,面向技术的合理定位和面向基层的重心下移,以更大的成就完善话语体系,深化历史自信,从而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奋进.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国家治理人民群众新时代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与推进范式

    赵洪良刘先春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政党引领现代化"模式,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量.在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时,既要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何以能"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从不同叙事维度准确把握党领导现代化的独特逻辑;也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范式,从现代化具体实践全面认识党领导现代化的主要方式.作为一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伟大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构建完善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

    万年大历史观重审昆仑文化源流

    叶舒宪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年大历史观和全景中国观,是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2019 年倡导的学术理念.其聚焦对象,是催生华夏文明国家的文化基因.由史前时代玉石神话信仰驱动的玉文化,在已归纳出的六大文化基因中,占据首屈一指地位.玉石信仰在距今四千年前后催生昆仑玉山崇拜,成功塑造出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见证着中国文明独有的资源依赖现象——西玉东输.西玉东输的玉路在上五千年末期开启,在我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和中原文明间架起文化交往通道.玉路比丝路早两三千年,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道路.青海省的昆仑文化研究,可引入全景中国观和万年中国观的知识创新潜能,超越地方本位视角,在总面积200 万平方公里的西部玉矿资源区内填补数据空白,让格尔木昆仑山成为衔接新疆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的大昆仑圣山体系的中介环节.让昆仑文化成为未来虚拟现实经济大潮中永不枯竭的西部神话资源,并为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赋能.

    万年中国全景中国昆仑玉山华夏三观西玉东输

    昆仑山系新疆段与中国龙脉之祖

    巫新华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仑山系新疆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国家出面定名的昆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是地理学"秦-祁-昆"(秦岭-祁连山-昆仑山)造山带,即中国中央山系的组成部分.这一山系就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大昆仑——昆仑山系,既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干线通道地带,也是中国龙脉之祖.

    昆仑新疆中国中央山系龙脉之祖

    基因赓续与价值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继富闫静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有感有形有效方式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的精神品质,内在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结构与社会关系中,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当代各民族生活中以"两创"实践得到赓续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共同体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土壤和文化根脉,呵护、推动和深化各民族团结进步,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多民族互嵌共融、多元共生、互动交往的生活实践,强调凝心聚力、和睦相处、和合共生的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各民族文化体系,在守正创新中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实现价值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何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钧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认同累积形成的,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民族传统体育以其承载的共同记忆、共同情感、共同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唤醒共同身份、强化共同思想、凝聚共同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案;凭借其有形载体、有感方式、有效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新的路径.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逻辑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三位一体"机制构建及实现对策研究

    张宝马梅乔光华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草原牧区生态脆弱性与生计脆弱性双重约束背景下,因地制宜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激励相容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明晰政策相关利益主体、厘清政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以"补奖方式-监督管理-横向补偿"于一体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三位一体"补偿机制,形成联动补奖标准、金融信贷和社会保障的多元化补奖方式,协同人工监管与技术监管,拓宽补偿主体和补偿路径,从优化补奖标准与发放形式、完善牧区金融信贷服务体系、配套牧区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政策监管力度、建立市场化横向补偿路径等方面设计了相应的实现对策.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牧区"三位一体"机制实现对策

    草原补奖政策禁牧措施的相对有效性研究——以祁连山区为例

    邓晓红马镇邦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补奖政策是我国在草原领域实施的涉及范围最广、投入最多的生态补偿政策.为评估草原补奖政策不同实施措施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推动草原补奖政策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化,以普遍实施草原补奖政策、草地面积11.37 万km2 的祁连山区为例,基于2001―2020 年地理空间数据和2021 年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对草原补奖政策禁牧措施的相对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1)定性而言,草原补奖政策的禁牧措施显著有效于草畜平衡措施;(2)定量而言,草原补奖政策禁牧措施的相对有效性略显轻微;(3)草原补奖政策禁牧措施的相对有效性在低、中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组上更加明显.

    草原补奖政策禁牧措施相对有效性祁连山区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与自然"空间"关系的哲学探微

    张起帆江学如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统筹推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的深度优化,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空间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人类世纪元,自然日益受到人类各种活动的侵蚀和空间挤占,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运转,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服务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甚至未来可能会面临崩溃风险.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其在自然观、发展观和消费观中均体现了绿色理念.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借助于新兴科技手段,基于预警原则、"自然恢复为主"理念以及多元化的空间治理,无疑能够有效地释放生态空间的压力和承载力,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相互协调和融合,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在空间维度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生.

    新质生产力"空间"问题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场景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冉净斐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场景经济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场景经济之所以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主要是由于场景经济能够有效地实现市场需求和企业技术对接;可以促进要素集聚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新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形成;可以通过组建紧密型创新联合体来促进技术创新.但是,场景经济在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中也面临着挑战:社会对场景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对场景模式下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不准;企业运用场景驱动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组织发展场景经济的联合共同体协同性不够.应对挑战需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场景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正确把握场景的消费者需求,增强企业运用场景的动力机制,加强紧密型联合创新共同体的协作,制定促进场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则.

    场景经济新质生产力场景驱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