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热通量(Soil heat flux,G)是影响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估算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可为该区地表能量平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 2003~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以及中国西部 1km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利用土地表面能量平衡算法(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SEBAL)模型结合青藏高原原位观测数据G0 对模型的适用性和计算精度进行评估,发现该模型对青藏高原的土壤热通量G模拟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数据重构了该地区 2003~2018年的土壤热通量数据,并分析了G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多年G均值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最大谷值出现在 2011年,最大峰值出现在 2016年;各季节中,除冬季外,其余季节G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且G均值值域高低依次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G均值波动变化大小顺序与之相一致.(2)G均值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出北部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最高,西南阿里等地区较高,其余大部分地区普遍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季节G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与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一致.(3)中部及东南地区G均值主要呈增加趋势,北部、西部和西南地区G均值主要呈减少趋势;各季节中,G均值有增加趋势的地区面积占比冬季最多,夏季最少,有减少趋势的地区面积占比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本研究结果证明了SEBAL模型对反演青藏高原土壤热通量G的适用性,且丰富了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平衡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