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求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求索
求索

月刊

1001-490X

0731-84219107

410003

长沙市德雅村

求索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办刊的中心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质——基于中华文明和平性多重样态的视域

    王岩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西方现代化不同,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和平发展的价值特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中华文明属性特征的高度提炼,和平性在现实中通常体现于传统文化、沉淀于民族精神、作用于制度建设并附着于外交理念,这些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彼此交融、相互支撑,通过厚植文化底蕴、标注精神坐标、提供制度保障以及彰显世界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坚定选择和平发展战略供给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中华文明和平性

    论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及其与权利的关系

    江畅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管理方式,政治与其他社会管理方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它凭借具有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整个社会的管理,因此政治权力是政治的决定性、关键性要素.政治权力就其本性而言是社会全体成员(人民)为了 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建立并拥有的、运用法律授予社会治理主体代表自己行使其所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体权力.政治权力存在正当性问题,而其正当性主要取决于其根据和理由的正当性,只有政治权力的理由和根据正当,政治主体拥有的主体权力和运用该权力治理社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政治权力体现的是人民整体的意志,面对的却是人民个体,其主要功能在于对人民个体进行规导.政治权力对人民个体的规导应以尊重和保护个体权利为前提,个体权利是政治权力的边界或阈限.

    政治权力正当性法律统治个人权利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实践导向

    段妍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理论层面创造性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在实践层面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开创性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机统一、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有机统一以及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有机统一"的鲜明理论特质.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把握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导向,聚焦首要政治任务、把握"七个着力"要求、强化使命责任意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文化创新"七个着力"

    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省思

    郑大华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文化璀璨辉煌,不仅产生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济世兴邦的栋梁之才.湖湘文化及其所孕育的湖南人起到了"开风气之先"和"担时代大任"的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研究湖湘文化,准确认识和传承好近代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文化思想湖湘文化精神特质

    王夫之经典诠释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孙邦金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哲学转型的明清之际,王夫之成就了继朱熹之后中国古典哲学诠释的又一座高峰,这与他对经典诠释的方法自觉是分不开的.船山尊经而不唯经,在依经立义的同时又出入佛道,呈现出多元兼收的博大气象.在学术立场上,经典诠释尊朱而又不唯朱,力图形成在诠释风格和思想旨趣上皆有别于朱子集注体系的新范式;在文本与义理的诠释循环问题上,船山主张在训释字句的基础上"先大义而后微言",既区别于明儒的虚玄,又不同于清儒的琐碎;在诠释主体的共情与裁断能力方面,王夫之主张"斟酌群心,徐喻至理"和"通识而成其独断",特别重视诠释主体的情境代入和居间裁断,力求达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统一.这些诠释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后经学时代"活化并传承文化遗产是有示范和启发意义的.

    船山经典诠释经学基础主义诠释循环

    涉刑财产执行程序体系论

    毋爱斌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对涉刑财产执行作出了系统规范,回应了实践需求.但随着执行规范的体系化、执行问题的复杂化,该司法解释亟需进一步更新以更好地回应现实需要.具体而言,可立基于公法债权和私法债权的财产分类,分别由检察机关和被害人或其近亲属作为申请执行人.在现行规定的基础上,对涉刑财产的执行范围进一步具体化,并明确在继续追缴违法所得不能时,可以追缴其他等值财产或等值部分.以现行涉刑财产执行的清偿顺位为前提,尝试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对清偿顺位作进一步明晰和完善.在审执分立原则下,对涉刑财产执行中的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作出区分,并增设案外人异议之诉程序实现对案外人的实体救济.

    申请执行人执行范围执行清偿案外人异议之诉

    论民事间接执行措施

    郭小冬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将限制出境和限制消费列为间接执行措施,不再有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迟延履行金的规定,同时采用"执行制裁措施"的概念,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拘留、罚款措施纳入其中.执行法起草过程中也曾使用过强制措施、处罚措施、惩罚措施等概念,同一种措施在不同版本的意见稿中属性并不相同.通过概念辨析可知,执行措施与执行制裁措施的二分结构具有合理性,而进一步经由对间接执行措施种类与适用范围的探讨可知,间接执行措施只有迟延金一种,罚款、拘留和加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是制裁措施.限制出境和限制消费既不是间接执行措施也不宜直接定为执行制裁措施,它们只是加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可能产生的部分后果.间接执行措施可以适用于金钱债权、物的交付以及对行为请求权的执行,是"泛化"的模式.

    间接执行措施执行制裁措施一请求权一执行方法"泛化"模式

    特殊的中止执行:终结本次执行的应然制度定位

    黄茂醌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终结本次执行已适用于司法实践,但因其制度定位的模糊使得诸多相关配套措施尚还存在瑕疵.同时,学界对终结本次执行的制度定位尚未形成共识,难以为法院妥善实施终本执行制度提供足够的学理支撑.明确终结本次执行的制度定位,首先要厘清其核心作用,即化解执行积案.通过横向比较可知,终结本次执行在启动条件、法律效力等方面与中止执行似无本质区别.基于实现执行法宗旨、合理衡平当事人和法院利益之考量,在制度定位上,宜将终结本次执行视为"特殊的中止执行",将其适用于因客观因素而长期执行不能的案件.在具体适用上,首先大体确立"诚实且不幸"债务人的认定标准;其次在申请执行人同意和联动财产登记机关的基础上,不将债务人纳入失信名单,允许其使用生产资料以尽快恢复清偿能力;最后对于5年内仍无法彻底清偿的案件,应直接转入破产程序.

    终结本次执行法理证成实践梳理制度定位具体适用

    "合意性行政化":何以生发,如何发生

    陈军亚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正式的行政管理体制止步于乡镇社会,乡村日常生活中行使管理权的相关职能依托乡村组织体系运行,是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延续至今的乡村治理的形态特征.实践中的问题源于履行国家权力的行政职能与乡村自治的本源性传统之间的逻辑关系.乡村自治组织公益互助的公共生活逻辑与其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之间的背离,导致了乡村治理实践中的问题并引发了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质疑.当下的"乡村行政化"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不仅表现在二者职能上的一体化,而且带来了村治体系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变化:以政府服务体系和资源下沉提升政府行政对公共服务的治理能力,以自治传统资源的发挥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以双向沟通协同共治机制提升乡村自治和政府行政协同运行的治理效力.它的发生源于国家权力的行政职能逻辑与乡村自治的本源性传统及现代村治制度设计的一致性,是一种合意性的行政化.

    村治行政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转型

    平台驱动的治理创新:网格化治理的功能拓展

    王佃利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格化从地方政府创新演化为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定位的迭代式更新和功能的累进式拓展.平台作为现代化治理技术和方式手段,承接了网格功能逐步集聚的演进过程,形成"管理单元—治理枢纽—服务平台"的定位叠加,拓展了"维稳管控—参与共治—服务集成"的网格功能.平台驱动的网格治理创新,既是对基层网格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转换,又挖掘了市场与社会层面的精细化、精准化、敏捷化、便捷化的服务效能,回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要求.通过对网格服务平台赋权、聚合与增能,推动平台方式变革与基层服务导向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彰显了基层治理共融共荣的价值旨归,可助力公共服务现代化行稳致远.

    网格化平台驱动基层服务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