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强激光与粒子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强激光与粒子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核学会 四川核学会
强激光与粒子束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核学会 四川核学会

杜祥琬

月刊

1001-4322

hplpb@caep.ac.cn

0816-2485753

621900

四川绵阳919-805信箱

强激光与粒子束/Journal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四川核学会主办,1989年创刊,1999年改为双月刊,2003年改为月刊。主要报道我国高能激光与粒子束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内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及高功率微波与粒子束的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加速器及高功率脉冲功率技术。被《EI》(100%)、《SA》、《CA》等收录,物理类、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独立域名的网站已经开通,实现了网上投稿、审稿、查询稿件状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功率TM01在线选模耦合装置设计

    张立刚谭维兵李小泽朱晓欣...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高功率微波在线测量装置寄生模式抑制度低、测量精度易受到寄生模式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功率TM01模式选模耦合装置.由于相对论返波管阴极发射角向不均匀性会产生非对称模式,而传统的单臂多孔圆波导耦合器无法解决其他非对称模寄生耦合干扰的问题,往往导致检测波形畸变、耦合度判断偏差,严重影响对返波管TM01模输出功率在线评估的准确性.为此,将四臂多孔耦合结构与基于魔T的TM01选模网络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在线选模耦合装置,利用不同波导模式场结构区别实现了 TM01模式与其他寄生模式的差异化耦合,解决了因寄生模式干扰引起的在线测试功率不准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新型耦合器对TM01模耦合强度相对于其他模式高出20dB以上,高功率实验中测得在线测试波形及功率与辐射场测试波形及功率符合较好,耦合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高功率微波微波测量TM01模选模圆波导耦合器魔T

    太赫兹近场高通量材料物性测试装置直线加速器微波系统研制

    邵琢瑕张通董自强周泽然...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赫兹近场高通量材料物性测试系统(NFTHZ)中集成了一台波长可调谐的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器(THz-FEL),该仪器采用电子能量10~18 MeV可调的直线加速器作为注入器.调节驱动激光的纵向/时间结构,可以形成电子束团的预群聚,通过匹配电子束团的群聚因子、波荡器入口处电子束能量以及波荡器K值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MW级高峰值功率、中心波长0.5~5 THz可调的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系统为THz-FEL中电子束加速至目标能量提供了高功率微波电场、加速结构以及微波幅度相位控制系统.本文将针对NFTHZ装置微波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研制进展进行介绍.

    自由电子激光太赫兹预群聚电子束直线加速器微波系统

    南方先进光源C波段光阴极电子枪微波设计

    刘盛进姜世民刘星光肖永川...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南方先进光源直线段注入器重要设备,开展了 C波段光阴极电子枪研究,包括驻波腔微波设计和耦合器设计.其中驻波腔采用3.6腔结构,π模加速模式,工作频率为5.712 GHz;耦合器采用同轴耦合方式.利用Superfish及CST完成了腔体微波结构设计,优化盘片的形状,降低腔体表面最大电场,从而有利于提高腔体加速场强;利用COMSOL开展了腔体水冷系统的分析,优化设计水路,减少腔体由于功率负载所造成的频率偏移,控制腔体温度的上升,保持腔体最大温升小于20℃.在18.15MW的入腔功率下,阴极面最高场强为180MV/m,腔体表面最大场强与阴极面场强比值约为0.9346,腔体Q值大于10000.通过对耦合器的设计,抑制二极模和四极模的传输,S11参数小于-40 dB.

    南方先进光源光阴极电子枪微波结构耦合器C波段

    中国散裂中子源剥离膜温升与剥离电子研究

    庞子西黄明阳陈佳鑫吴煜文...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负氢剥离注入是强流质子同步加速器累积束流的唯一可行性方案.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采用负氢剥离方案为薄膜剥离注入.由负氢束流穿越剥离膜产生的能量沉积造成的膜片剧烈温升是影响剥离膜寿命和加速器稳定运行的关键问题.同时,剥离产生的高功率残余电子束会产生严重后果,包括:电子在膜中的电离作用造成膜温度升高;电子打在真空盒上造成真空盒热损伤;停留在真空管道中的电子可能被质子束流俘获,造成e-p不稳定性;产生的二次电子会引起严重的电子云效应.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考虑粒子通过剥离膜的平均穿越次数等参数,模拟剥离膜温升并对不同软件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到剥离膜上的温度场分布,并对未来继续提高的束流功率做出膜表面温升的预测.其次,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和蒙特卡罗程序Geant4模拟结果对剥离后电子分布进行分析,完善3D计算模型并综合考虑CSNS注入区的电磁场和束流条件,获得电子收集装置的合适位置,给出剥离电子收集方案.

    中国散裂中子源负氢剥离注入薄膜剥离温升电子收集

    投稿须知(2023年8月25日更新)

    《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