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记者
青年记者

荆成

旬刊

1002-2759

qnjz@vip.sina.com

0531-85193517

250014

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

青年记者/Journal Youth Journalist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开展新闻理论探讨,报道传媒及相关外延行业最前沿的成功故事、操作经验、事件内幕等。内容设置对于广大编辑记者、宣传干部、通讯员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未来的数字新闻业:自动化、后人类、行动主义

    常江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人工智能作为关键行动者崛起的经验现实,探索数字新闻生态的演化规律,尝试提出理解全球新闻业发展趋势的观念框架.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自动化生产是未来新闻业的基本进化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类状况在新闻生态下的蔓延.因此,人类新闻行动的本质是反复申明、持续强化人类作为新闻实践主体的身份政治,应致力于重新为新闻实践中的关系和意义赋予人类历史价值.本文进而指出数字新闻学是一种"在人本主义基石上持续变革"的观念体系,既要拒斥一劳永逸的框架或模型,也要保持对"变动"做出解释和行动的活力.

    人工智能后人类自动化数字新闻数字新闻学

    中国服饰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周边传播

    郑敏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秉承"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致力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切实做到与邻为善、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文以周边传播理论作为研究视角,从中国服饰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周边传播现象出发,具体研究中国服饰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周边传播模式以及发挥的作用,提出中国服饰文化在东北亚地区周边传播的新战略、新思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

    中国服饰文化东北亚地区周边传播文明交流互鉴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数智传播时代的"正能量叙事":概念、发展与特征

    史安斌邓诗晴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性危机事件频发的数智传播时代,人们更加广泛且频繁地接触负面新闻.然而,持续暴露于负面新闻中,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整体形象都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正能量叙事"作为凸显"建设性"的叙事范式,为缓解公众"新闻回避"、营造积极向善的社会氛围、实现互利互惠的平台世界主义开辟了新方向.本文结合全球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理论实践,擘画"正能量叙事"的发展轨迹,界定"正能量叙事"的概念,探索数智传播时代的"正能量叙事"特征与影响.

    正能量积极心理学叙事范式数智媒介建设性新闻

    经典守门人理论的数字转型:"望门"与公共价值

    李彦雯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新闻守门人研究在大众传播时代已具备较为缜密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范式,然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领域造成的业态颠覆,使得传统新闻守门人的行动规则与方式遭到解构.这一模式不再能充分掌控、分析和预测数字传播时代的守门过程.守门人的身份、职能与使命被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平台、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介入为守门建立起一套新的原则与导向.经典守门人理论需要正视数字转型.澳大利亚学者布伦斯提出的"望门"概念可被看作公众为谋求新闻公共价值找到的一个行动支点,是理解和研究数字时代公共参与机制和公共领域构造的重要窗口.

    守门人理论望门数字新闻业公共性平台

    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中共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人民观

    崔笑宇高金萍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凸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实践的根本逻辑,构成了党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人民观基石.人民是党百年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主体,是党新闻思想的核心,从"人民报刊"的论述伊始,"人民中心"的新闻舆论观念蓬勃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面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在具体传播实践中延续"人民中心"的新闻舆论观念,人民的包容性和实践性构成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中人民观的内在逻辑,回答了人民"是什么""做什么"的根本问题.强调人民在中共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性,突出人民作为传播行为主体和内容主体的身份定位,"人民传播人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人民观的实践进路.

    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人民观话语体系人民至上

    空间表征与时间加速: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时空重塑

    王文君朱秀凌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和社会加速理论,提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时空重塑:一方面,空间的实践,延伸中华文明空间纽带;空间的表征,搭建数字文化空间平台;表征性空间,加深虚拟空间中的沉浸式中华文化体验.另一方面,科技的加速,借助高新技术赋能中国形象立体化;社会变迁的加速,由"刚性"语态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生活节奏的加速,"日常化"短视频建构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完善当代中华文明"走出去"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布局,进一步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

    国际传播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社会加速理论

    网络舆论的短视频转向:演变成因、情绪博弈与风险自净

    汤天甜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即拍即传的短视频传播模式契合了公众在场化的视觉诉求和情感化的交流体验,成为意见集合与观点表达的新载体,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符号结构扩大了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人们频繁的社交影像行为一方面伴随着复杂情绪的异化与放大,导致了舆论传播的刺点式聚焦、次生舆情的围观化移焦和影像文本的"点火"性失焦;另一方面提升了个体的抗风险能力,在影像的拼贴与重构中过滤了部分潜在的认知风险,从而推进舆论环境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向.

    短视频舆论传播情绪博弈舆情自净网络舆论舆论环境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和未来走向——基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调查

    王一鸣黄佳琪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代表性新闻传播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材出版及使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基本情况,探讨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未来走向:一是牢固树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二是确立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