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科学(教师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科学(教师版)
青年科学(教师版)

月刊

1002-2562

024-22690622

110014

沈阳市沈河区北三经街67号

青年科学(教师版)/Journal Young Science
查看更多>>《青年科学》杂志,全国统一刊号:CN21-1202/N,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2562,邮发代号:8-140。是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辽宁省一级科技品牌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励精图治,两度蝉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百种重点期刊”殊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校园伤害案件中责任的认定

    卞璐璐
    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校园伤害案件中监护责任与过错责任的分析,另立视角看校园伤害案件逐年上升的趋势,最终得出学校在此类事故中应当根据过错程度,依法对损害后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的结论.

    校园伤害事故教育合同关系过错责任原则

    集团公司法务管理模式初探

    钟高荣
    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国有公司法律顾问制度以来,学术界、实务界对公司法律顾问制度的分析研究不可谓不多.但大多数分析研究均立足于法律分析,少有从管理角度分析公司法务管理模式的构造.本文拟从组织结构学角度,分析集团公司法律事务管理模式,进而为以建设工程为主业的集团企业建立和完善法务管理制度提供建议.

    组织管理学公司法务管理模式

    浅谈我国无权处分行为之效力

    刘倩倩
    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权处分行为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问题,也是民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常情况下,物权处分行为会损害真权利人的利益.因此,我国合同法把其是否有效的决定权交给了真权利人.此制度设立的初衰是保护真权利人的权益,但这不仅违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还与民法、物权法的基本制度相冲突.因此,为了建立完善的民法体系、平衡权利人与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为了更好地维护交易秩序,《物权法》第106条对此做了更加全面的规定.

    无权处分善意取得利益衡量

    非法集资的不特定对象标准探析

    吴锦华
    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资对象是否特定影响民间集资性质的认定,如向社会不特定对象集资便是非法集资的构成要件之一.虽然我国法律上做了相关规定,但所设标准简单模糊且滞后,而学术上对对象不特定的标准也存在争议.因此应先从正面探讨非法集资不特定对象的认定标准,并从反面分析何为“亲友”,从而明确的界定非法集资和民间集资的界限,解决不特定对象认定困难的司法难题.

    非法集资社会公众亲友

    浅谈强制缔约制度

    粟丰毅
    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制缔约是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孕育而生的不同于传统的契约自由原则的制度.在我国强制缔约的立法尚不完善.本文以强制缔约制度的涵义、类型和责任性质浅析有关强制缔约的制度.

    缔约自由强制缔约

    对于基层检察院科技强检战略的思考

    彭伟
    224页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研究——从中外实践的角度谈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之完善

    覃彦铖
    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而犯罪率却在不断上升,但由于司法资源的匮乏使得二者的矛盾日益突显.为缓解社会矛盾,许多国家与地区建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亦称暂缓起诉制度,从而节约司法成本,例如德,日.目前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仍处于不成熟阶段.本文为更好的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其适用对象与范围提出建议.完善此制度的决定程序和救济机制;系统规范此制度的考察期间和附加条件;明确此制度的执行及法律后果;以此而完善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附条件不起诉比较现状完善

    公务员“国籍”要求分析

    谭俊美
    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籍是表明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公民的法律资格,非中国国籍人为外国人.公务员职位引进外国人是创新我国教育体制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改革我国落后管理模式的要求.外国人公务员在中国古代就有成功的典范,而且在瑞典、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存在.合理的限制外国人担任公务员职位,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使得公务员职位增加外国人必要且可行.

    公务员国籍财产申报

    浅谈居间贩毒行为的司法认定

    吴彤
    227页

    农村非诉讼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师雯
    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角度,通过对汉中农村地区民事纠纷解决现状的考察,分析当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农村适用的合理性及正当性,认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能够产生诉讼解纷机制所无法实现的社会效应,主张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序的社会控制.

    农村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习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