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年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

旬刊

青年时代/Journal youth Tim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意象批评视野下的《北游》

    陈月儿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游》:冯至于1928年新年创作的组诗.由于冯至后期选编自己的诗集、全集时,对大量诗作进行了修订;因此,为更好地还原作品背后的情理,本文选择了由北平沉钟社初版的《北游及其他》(1929)中的版本.在这一版中,全诗由一个题记和十二章诗篇组成:行文将围绕其从语言解码及情理分析入手;采用意象分析法,展示组诗的意象空间和诗人的精神世界.

    冯至北游意象批评

    探究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任利国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我们在对一篇小说进行理解分析时,往往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小说故事线发展逻辑的梳理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而很少关注到一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然而,作者会对将一大部分篇幅交给了对环境的描写,必定有着其深意.因为对环境的描写与刻画可以深刻的与小说中的感情基调、人物刻画、主题升华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因此,理清一篇小说环境描写作用,有助于我们对小说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陶冶自身情操.具体来说,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背景;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深化作品主题.

    《围城》《我是猫》《红楼梦》

    解析《求职》中尤娜的U型人生

    王梓洁
    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辛克莱?刘易斯的早期作品《求职》中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女权运动刚刚兴起,来自乡镇的女孩儿尤娜离开备受限制的家乡去纽约追寻自己梦想的故事.本文旨在透过弗莱的U型结构,分析女主人公尤娜在追梦路上的心路历程,并描绘其人生的变化的U型曲线,来探究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女性在职场上的曲折生活以及心理历程上的自我救赎.

    辛克莱·刘易斯《求职》U型结构

    戴维·洛奇《好工作》中现代困境下个体温情的力量

    谢昊
    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作家,以往对洛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主教小说"和"后现代知识分子小说"这两点.本文通过对其创作思想、理论著作及对本书的研究,可以发现洛奇是在运用后现代创作手法来书写现实主义文本,其旨趣与标准意义上的后现代小说不同,同时深入关切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试图探索出一条充满个体温情的道路来破局现代困境.

    知识分子后现代交往宗教

    小爱到大爱的升华——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解析《雪豹》中周卫国的英雄成长历程

    徐洪靖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出品的抗日战争电视剧《雪豹》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收视热潮,人们更是被故事中主人公周卫国的英雄形象深深折服.他刚毅、果断、聪明、机警、坚强、勇敢,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革命家和领袖,更是一个充满了浓情蜜意、爱憎分明、有血有肉的人.小说始终以爱恨为主题,从个人的小爱到民族的大爱,把周卫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英雄的成长历程,分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他身上的体现.

    周卫国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大爱英雄

    试析淮阳泥狗狗的审美特征

    白志华张冲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研究淮阳泥狗狗.泥狗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泥玩具的总称,它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由于保留了人类原初的文化样态,被称为研究人类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淮阳泥狗狗造型古朴,怪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众多的民间美术样式中极具代表.

    淮阳泥狗狗神秘怪诞审美特征

    简论希腊重步兵方阵的发展与衰亡

    刘涛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邦文化是西方军事实践的源头,希腊重步兵方阵孕育于希腊地区"小国寡民"的城邦文化土壤,城邦国家、直接民主制和公民兵役制度是希腊重步兵出现的重要社会原因.在古典时代,希腊重步兵方阵具有简单、粗暴、高效的作战特点,同时因受限于兵种单一、战术单调等缺陷而逐步走向衰亡.

    希腊重步兵方阵

    浅论儒学之道的修学与致用——兼谈关于复兴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宋朝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之学,人之所需,世之所用,不可须臾离,"而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今天,我们之所以探讨儒学之道的学与用,其旨在于不畏浮云遮望眼,亲见儒学之本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探寻一条正确的路径,以利于当下,惠及于千秋.儒学之道有本有源,其学其用,大有讲究,绝非是科举时代死记硬背的纸上功夫,亦非是后世模仿与复制的教条主义.二千多年来,儒学如日月经天,照彻万古,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儒学乃日用五伦之道、治国安民之道、天地化生之道,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那么,儒学之道究竟如何修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人,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并列三才,当亦如日月之明、天地之大,所以,在修学与致用的过程中,应贯穿于一个"明"字,落到一个"实"处.惟明方知微言大义,惟实才能进德修业.

    本源儒学正本清源博学之笃行之

    论中世纪西欧的法治

    王晓晋韦丽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起源,发展与民主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治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其历史渊源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全面变革.中世纪中后期多元权力的斗争以及在斗争过程中所强调的各自掌握权力的权利,促进了西欧中世纪法学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也对法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文明兴起之后,市民阶级出现并逐渐成长,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的法治精神、契约精神、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由与权利意识,奠定了近代西方法治的深层精神底蕴.同时,在12世纪出现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它为西欧法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立法资源,为法治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欧法治进一步发展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法治原因影响

    论明清小说中的焚稿现象

    薛冰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小说中,焚稿叙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创作现象.虽然人物焚稿缘由万殊,但无外乎是惜名、失意、为情、避祸四类.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文人处于空前繁荣的文化生态中,在此背景下却选择逆向而行,将焚稿作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情节,此间必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当然,焚稿现象也隐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学影像,即"自省"与"他视"双重视角、"妇人"与"才媛"双重选择、"向死而生"与"向生而死"双重取向.

    明清小说焚稿文化蕴含文学影像